顧曉安 馬澤之



[摘要]文章以2011—2018年滬深兩市A股3135家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基于上市公司實際控制權與現金流分紅權分離與否的視角,探討了管理者自信程度對企業成本粘性在兩權分離度不同情況下的影響。結果表明:管理者自信程度與企業成本粘性正相關;相較于實際控制權與現金流分紅權不相分離的企業,兩權分離度促進了管理者自信程度對成本粘性的正向影響。研究結果拓展了有關成本粘性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對管理者制定企業成本決策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也可為上市公司股東及外部監管部門提供參考。
[關鍵詞]成本粘性;管理者自信程度;兩權分離
一、 引言
成本粘性是一種現象,體現在業務量下降的過程中成本費用的下降幅度并未超過其發生上升時提高的程度(Anderson et al.,2003),是對公司現存資源不合理配置的反映?,F代企業中,管理層通常掌握著企業最重要的各項戰略決策權,由于成本粘性表現在業務量下降時,企業成本下降的相對比例小于業務量上升時成本增加的比例(Chen et al.,2012),這表明管理者的成本決策可能在形成成本粘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現有研究表明,在內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成本粘性顯著增加了公司的總體風險水平(謝獲寶等,2016;耿云江等,2019)。所以,研究成本粘性的成因對于合理決策企業的成本支出,提升企業資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現有關于管理者過度自信影響成本粘性的研究,大多從債務約束、投資效率等角度探討過度自信與成本粘性的相關關系。隨著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越來越集中這一現象的普遍出現,企業中大股東持股比例的高低以及是否存在兩權分離等通常能夠對公司治理水平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進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企業內部成本決策與資源部署的方式?,F有研究中,鮮有文獻從企業內部控股股東是否存在兩權分離這一視角探討管理者自信程度對公司成本粘性的影響。因此,本文擬基于上市公司大股東的現金流分紅權與控制權是否分離的視角,探討管理者自信程度對企業成本粘性的影響。
本文的主要貢獻可能包括:第一,現有研究管理者自信程度這一心理特征對成本粘性影響的文獻,大多集中于探究過度自信的影響,而本文將探討的重點放在管理者自信程度的高低而非單純研究其過度自信。第二,本文在探討兩權分離與否在管理者自信程度影響成本粘性中的差異的基礎上,研究兩權分離度在管理者自信程度影響成本粘性中的作用。本文對企業中的管理者謹慎作出成本決策,提高公司內部資源的配置效率,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 文獻回顧、機制分析與研究假設
1. 文獻回顧。理解成本行為是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基礎(Anderson et al.,2003)。成本粘性打破了傳統意義上關于成本性態的討論,自2003年Anderson等首次發現S.G&A(Selling,General and Adminstrative,銷售成本,一般性支出和管理支出)在企業銷售收入增長1%時的增長幅度為0.55%,在銷售收入下降1%時僅下降0.35%,并將這一現象定義為“成本粘性”時起,就有大量的學者開始對成本粘性這一現象進行深入的探討。比如從企業戰略(周兵等,2016)、供應鏈關系(王雄元等,2017;朱開悉等,2018)、產業政策(楊澄,2018)和企業風險(謝獲寶等,2016)等方面進行探討。
現有關于成本粘性成因的理論解釋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調整成本理論、管理者樂觀預期理論和代理理論(江偉等,2011)。Anderson等認為,由于調整成本的存在,使得管理需要根據業務量現在及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變化,進行一系列資源調整。管理者如果是一個自信程度較高或者具有樂觀心態的人,其更容易對于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作出比理性預測更良好的預期,這大大降低了管理層做出削減成本行為的可能性。在代理關系中,代理行為產生的代理問題通??梢钥醋鞴芾碚卟辉缚s小企業規模的行為或者說是一種“帝國建設”行為(Chen et al.,2012)。
隨著現代企業不斷呈現出股權高度集中的趨勢,大股東在上市公司中通常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盡管較低的兩權分離度能夠對企業價值起到支持的作用,但是當其處于較高程度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大股東的掏空動機(洪昀等,2018),并且這種掏空效應在國有企業中的影響相較于民營企業來說更為顯著(吳國鼎,2019)。此外,兩權分離度越高的企業,會計信息質量也越差(林涵,2018)。
2. 理論機制?;谝陨侠碚摲治黾拔墨I回顧,本文首先從管理者心理行為特征之一的自信程度這一角度出發,探究其對于企業成本粘性的影響。
現有研究表明,擁有較高自信程度的管理者更容易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進而產生對企業未來發展狀態的良好預期(Kama和Dan,2013)。較高的自信程度管理者更傾向于作出高于預期的業績預測,即便是業務量下降,他們仍然預期未來的情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發生轉機并恢復良好態勢。并且,職工福利與過度消費等一系列利己行為占用了公司的成本支出,很難在業績下降的時候快速地縮減此類費用。因此,較高的管理者自信程度對于成本粘性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方面,現有研究表明,兩權分離會損害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La Porta等(1999)、Bebchuk等(2000)和Claessens等(2000)指出,依據金字塔等股權結構可以使控股股東在公司中偏向于用低成本的股本投入換取公司的資產和現金流以實現控制權和現金流分紅權的分離。Lemmom和Lins(2003)的研究表明,當企業不存在實現控制權和現金流分紅權兩權分離的情況下,企業的所有者即為實際控制者。此時,管理者的自信程度的提升能夠使得管理者對企業未來的發展產生良好預期的狀況下,在企業業務量出現下降的情況下,管理者仍然可能采取維持現有資源的決策。但是,如果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和所有權人為同一人,管理者在決策時往往需要考慮到實際控制權人的意見或建議,實際控制人會對管理者的行為可能引發的后果進行更理智的考慮,從而降低了管理層盲目擴張、過度投資的可能性。同時,自信程度較高的管理者雖然更容易做出謀取自身福利的行為,但是在不存在兩權分離的企業中,由于控制權與現金流分紅權的對等,企業實際控制人存在對代理人的監督動機增加,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與道德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也隨之降低。
另一方面,當企業存在兩權分離的情況下,企業中實際控制權與現金流分紅權分離,控股股東對上市公司中的管理者所具有的監督動機會減弱,控股股東對上市公司具有掏空動機。此時,自信程度較高的管理層對企業實施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較大,更容易謀取自身福利與在職消費,導致企業成本粘性的產生。
3. 假設提出。綜上分析,管理者在企業業務量上升時,他們傾向于增加現有人員的薪酬支出、在職消費等支出,在業務量出現下降時,出于管理者機會主義行為因素的考慮,這些支出很難在短期內下降至最初水平,導致成本粘性的形成。因此提出假設一:
H1,管理者自信程度與成本粘性正相關。
當企業不存在兩權分離時,公司實際控制權與現金流分紅權對等,此時控股股東出于對上市公司總體利益的考慮,對管理者的行為進行監督,防止其機會主義行為使得股東利益受損。也就是說,當企業的現金流分紅權與控制權不相分離的情況下,控股股東作為企業的實際控制人,保護投資者和對上市公司進行一系列支持性行為的可能性更大。此時,隨著控股股東持股比例的增加,管理者自信程度較高時,對企業進行過度投資,構建“個人帝國”以增大自身權力、地位、聲譽等從而提高自身福利與在職消費的可能性受控股股東的監督。因此,企業控制權與現金流分紅權不相分離的情況下,控股股東的存在能夠增強管理者自信程度對成本粘性的影響。
當企業中的現金流分紅權與控制權不對等時,控股股東有動機在企業內部通過轉移相關資產等行為對上市公司進行掏空,并且此時控股股東對管理層的監督動機減弱,甚至出現控股股東與上市公司管理層合謀的情形。因此,當企業存在兩權分離時,控股股東對上市公司具有掏空動機,對管理層監督動機的減弱也使得管理層做出更多的機會主義行為的動機更強。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本文的第二個研究假設:
H2,兩權分離度的提升能夠增強管理者自信程度對成本粘性的正向影響。
三、 研究設計
1. 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本文選取2011—2018年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進行研究。剔除明顯異常、數據缺失的樣本,并且將金融保險行業的公司排除在外,最終得到1862家樣本公司。數據源于CSMAR數據庫。
2. 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F有研究中,關于成本粘性的衡量主要有ABJ模型,Weiss模型等。本文采用的是Weiss(2010)模型計量成本粘性。
其中,stickyi,t表示企業成本粘性的具體數值;?駐cost表示同一家公司相鄰兩個季度營業成本的變動額,?駐sale表示相鄰兩個季度營業收入的變動數額,i為第i家公司,t表示第t年;?子表示在一年中營業收入下降距離年末最近的一個季度,?漬表示在一年中營業收入上升距離年末最近的一個季度。
若計算結果為正,則表示企業具有成本反粘性;反之亦反。若計算結果為負,負數的絕對值越大,表明企業成本粘性越大。本文選取計算結果為負的值,取其絕對值作為企業當年的成本粘性。
(2)解釋變量?,F有研究中,關于管理者自信程度的衡量方法較為廣泛。本文借鑒劉艷霞等(2019)相關研究,將管理層盈余預測偏誤率作為其代理。計算方法是企業預測凈利潤與實際凈利潤之差與預測凈利潤的比值。盈余預測偏誤率越大,表示管理層自信程度越高。
(3)控制變量。由于成本粘性的產生是管理者深思熟慮的結果,那么管理者進行決策的過程中,要考慮眾多因素,比如企業規模、公司內部杠桿水平、公司治理中股權制衡度、獨立董事的比例、是否存在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兼任、企業產權性質等。
參照ABJ(2003)對于成本粘性研究中選取的控制變量,本文除了將影響管理者決策的上述因素作為控制變量,另外加入資本密集度、員工密集度與年度國內生產總值作為控制變量。為了兩權分離度與否在管理者自信程度影響成本粘性中的差異,參照王立章等(2016)對兩權分離度的衡量。其余變量說明如表1所示。
3. 模型設計。針對前文提出的研究假設,建立如下模型,控制行業和年份虛擬變量的同時,使用固定效應對其進行OLS回歸。
四、 實證結果及分析
1. 描述性統計分析。表2列示了上述模型中涉及到的相關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最終的樣本量為4643,成本粘性的最大值為2.272,最小值為0,表明上市公司中的成本粘性值較大,成本與業務量的不對稱程度較高;管理層盈余預測偏誤率相差較大,且最大為51.644,表明大多數企業中管理者自信程度較高;兩權分離度在不同的樣本公司中也存在顯著差異。
2. 相關性分析。針對模型中的變量進行Pearson相關性系數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中的結果可以得出:管理者盈余預測偏誤率與成本粘性之間呈現正相關關系,表明管理者自信程度對成本粘性的形成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其他變量與成本粘性之間也具有不同程度的相關關系。
3. 回歸結果及分析。為了檢驗管理者自信程度對成本粘性的影響,以及在兩權分離度不同的企業中這種影響的差異,本文采用Stata14.0分別對模型(2)進行回歸,結果見表4。
表4中的結果顯示,在全樣本中,管理者自信程度與成本粘性的回歸系數為0.00364,并且該系數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為正。對于不存在控制權與現金流分紅權分離的企業來說,管理者自信程度與成本粘性的回歸系數為0.000967,并且不存在顯著性。對于存在兩權分離的企業來說,管理者自信程度與成本粘性的回歸系數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為正,回歸系數為0.00576。
表4的回歸結果表明,管理者自信程度與成本粘性正相關,并且這一正相關關系在是否存在兩權分離的企業中存在差異。驗證了研究假設一。具體來說,相較于不存在兩權分離的企業來說,管理者自信程度對成本粘性的影響在存在兩權分離的企業中更顯著。
進一步地,本文采用交互項對模型(3)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
表5的回歸結果顯示,管理者自信程度與兩權分離度這一交互項與成本粘性的回歸系數為0.000721,并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為正,表明兩權分離度促進了企業中管理者自信程度對成本粘性的正向影響,驗證了研究假設二。
五、 穩健性檢驗
借鑒Hayward等(1997)對于管理者自信程度的衡量,將盈余預測偏誤率替換成公司內部前三名高管薪酬水平占全體高管薪酬水平的比例,分別檢驗前述假設,結果依然穩健。
六、 研究結論及對策建議
本文以管理者自信程度為切入點,通過對上市公司中管理者自信程度影響成本粘性的分析與探究,得出以下研究結論:(1)管理者自信程度與成本粘性正相關。即管理者自信程度越高,成本粘性越大。這說明管理者的自信程度越高,對公司未來發展預期越樂觀,即使企業業務規模下降,管理者也往往不會采取縮減現有資源的措施。(2)兩權分離的存在使得管理者自信程度對成本粘性的影響更大,表明對于控制權與現金流分紅權不對等的控股股東來說,兩權分離度的提升減弱了其對管理者的監督動機,進一步使管理者做出更多謀取自身利益的行為。
根據研究結論,本文提出的對策建議如下:
(1)擁有較高自信程度的管理者要能夠及時根據業務量變化對成本進行相應的調整,不但能夠最大化利用企業的現有資源,而且對降低企業的風險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2)公司管理者可以通過降低企業控制權與現金流分紅權的不對等程度,進而減弱管理者自信程度對成本粘性的影響,更大程度地優化企業內部資源配置,提升企業的治理效率。
本文的研究豐富了有關管理者自信程度對公司成本性態后果的相關研究,為上市公司聘任管理層提供了參考,同時也為上市公司董事會在降低公司內部利益不對等程度、優化企業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方面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
[1] Mark C. Anderson, Rajiv D. Banker, Surya N. Janakiraman. Are Selling,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Costs Stick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41(1):47-63.
[2] Chen,C.X.,H.Lu,T.Sougiannis.The Agency Problem,Corporate Governance,and the Asymmetrical Behavior of Selling, General,and Administrative Cost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2,29(1):252-282.
[3] 謝獲寶,惠麗麗.投資效率、成本粘性與企業風險——基于宏觀經濟不確定性的視角[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6,13(2):3-11.
[4] 耿云江,王麗瓊.成本粘性、內部控制質量與企業風險——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9(5):75-81.
[5] 周兵,鐘廷勇,徐輝等.企業戰略、管理者預期與成本粘性——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6(7):58-65,97.
[6] 王雄元,高開娟.客戶關系與企業成本粘性:敲竹杠還是合作[J].南開管理評論,2017,20(1):132-142.
[7] 朱開悉,胡秀峰.供應商/客戶集中度、專用性資產與企業成本粘性[J].會計之友,2018(6):112-118.
[8] 楊澄.差異化戰略、產業政策與成本粘性[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0(2):72-83.
[9] 謝獲寶,惠麗麗.成本粘性、公司治理與高管薪酬業績敏感性——基于企業風險視角的經驗證據[J].管理評論,2017,29(3):110-125.
[10] 江偉,胡玉明.企業成本費用粘性:文獻回顧與展望[J].會計研究,2011(9):74-79.
[11] 洪昀,李婷婷,姚靠華.融資融券、終極控制人兩權分離與大股東掏空抑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8, 39(4):67-72,79.
[12] 吳國鼎.兩權分離與企業價值:支持效應還是掏空效應[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9(9):97-106.
[13] 林涵.兩權分離、法律環境與會計信息披露質量[J].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2(4):51-55,60.
[14] Itay Kama, Dan Weiss. Do Earnings Targets and Managerial Incentives Affect Sticky Cos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3,51(1):201-224.
[15] La Porta,R.Lopez-de-Silances, Shleifer, A.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World[J].Journal of Finance,1999,54(2):471-517.
[16] Bebchuk, A. Kraakman,Triantis,G. Stock pyramids,Cross-ownership,and Dual Class Equity,the Mechanisms and Agency Costs of Separating Control from Cash-flow Rights. Concentrated Corporate Ownership,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0:295-318.
[17] Dan Weiss. Cost Behavior and Analysts' Earnings Forecasts[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10,85(4):1441-1471.
[18] 劉艷霞,祁懷錦.管理者自信會影響投資效率嗎——兼論融資融券制度的公司外部治理效應[J].會計研究,2019(4):43-49.
[19] 王立章,王詠梅,王志誠.控制權、現金流權與股價同步性[J].金融研究,2016(5):97-110.
[20] M L A Hayward, D C Hambrick, Explaining the Premiums Paid for Large Acquisitions: Evidence of CEO Hubri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1):103-127.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Managers' confidence degree on cost stickiness
——Analysis based on the separation of two rights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4642 unbalanced panel data from 1862 A-shares listed companies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Exchanges from 2011 to 2018 as research sampl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whether the actual control right of listed companies is separated from the red right of cash flow,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managers' confidence degree on the cost viscosity of enterprises under different separation degrees of two righ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Managers' confidenc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st stickiness; Compared with enterprises where actual control right and cash flow right are not separated, the degree of separation of the two rights promotes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confidence degree on the internal cost stickness of the compan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expand the relevant studies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ickiness of costs, which hav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managers to make enterprise cost decisions, and can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hareholders and external regulatory departments of listed companies.
Key Words:cost stickiness;manager's confidence level;Separation of the two rights.
作者簡介:顧曉安(1963-),男,上海市人,博士,上海理工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會計、金融、審計;馬澤之(1994-),女,安徽省亳州市人,上海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管理會計與公司理財。
(收稿日期:2020-08-15 責任編輯:顧碧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