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霞 于海洋 孫小芹



[摘要]區塊鏈技術起源于2008年,其通過數學原理重新構造的信任機制,正在改變多個行業的應用場景和運行規則,引起全球廣泛關注。2019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近期,隨著“新基建”風口的到來,區塊鏈作為可信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技術,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期。京滬粵浙是目前全國區塊鏈發展的第一梯隊。文章通過對蘇京滬粵浙五省市在區塊鏈產業政策、產業布局、創新水平、試點應用、產業環境和政府監管等六個方面比較分析,總結歸納出江蘇省區塊鏈產業發展總體位居全國第二梯隊,存在產業發展相對緩慢、市場前景較為樂觀、后續發展仍面臨較大挑戰的特點,并提出相關建議,為加快推動江蘇省區塊鏈產業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區塊鏈技術;“新基建”;融合發展;蘇京滬粵浙
一、 區塊鏈產業概述
1. 概念特征。區塊鏈技術起源于化名為“中本聰”的學者在2008年發表的奠基性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區塊鏈是一種由多方共同維護,使用密碼學保證傳輸和訪問安全,能夠實現數據一致存儲、難以篡改、難以抵賴的記賬技術,也稱為分布式賬本技術。本質上看,區塊鏈通過數學原理而非第三方中介重新構造了一種信任機制,具有去中心化、公開透明、安全可靠、身份匿名等特征,正在改變多個行業的應用場景和運行規則,是發展數字經濟、構建新型信任體系不可或缺的技術之一。
從部署方式看,類似云計算的公共云、混合云和私有云,區塊鏈按照去中心化程度由強到弱,有公共鏈(完全去中心化)、聯盟鏈(多中心化)和私有鏈(完全中心化)三種部署方式,當前最具實踐價值的是聯盟鏈。從技術創新看,區塊鏈不是單一的信息技術,而是分布式記賬、加密算法、共識機制、點對點傳輸、智能合約等技術的系統性集成創新,是一種底層技術。
2. 應用領域。區塊鏈應用分為1.0、2.0和3.0三個階段。1.0是可編程貨幣,是與轉賬、匯款和數字化支付相關的密碼學貨幣應用。2.0是可編程金融,是經濟、市場和金融領域的區塊鏈應用,例如股票、債券、期貨、貸款、抵押、產權、智能財產和智能合約。3.0是可編程社會,是超越貨幣、金融和市場的應用,特別是在政府、健康、科學、文化和藝術領域的應用。當前處于1.0成熟、2.0拓展、3.0探索的階段。
在制造業領域,利用區塊鏈分布式存儲、點對點傳輸、不可篡改等特性,將生產制造、設備運營和產業鏈資源數據寫入區塊,設計者、開發者、生產者和消費者均以平等節點的身份接入網絡,由成千上萬個節點構建出一個全新架構的分布式智能生產網絡,從而革新傳統的自上而下串聯式生產結構。融合區塊鏈技術的工業互聯網,其數據可在網絡任意節點間傳輸,實現信息實時交互,從而優化制造流程、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制造效率,成為工業智能時代新的基礎設施。
二、 蘇京滬粵浙區塊鏈產業發展布局比較
1. 產業政策。我國國家層面對區塊鏈的關注始于2014年,布局始于2016年10月工信部發布《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此后在“十三五”信息化、數字經濟、“互聯網+”等政策中均有布局,目前尚未出臺國家級區塊鏈專項政策(劉權等,2019)。
(1)政府關注程度。浙江最早,蘇京滬粵基本同步。江蘇對區塊鏈的關注始于2016年,南京在“十三五”智慧南京、金融業等規劃中提出加快突破區塊鏈等一批新技術,隨后蘇州、無錫等地也紛紛推動區塊鏈技術發展。北京2016年推動設立中關村區塊鏈聯盟,隨后將區塊鏈技術納入北京“金融科技”發展規劃的范疇,加快區塊鏈技術創新發展與應用。上海2016年將區塊鏈創新項目列入信息化發展專項資金支持范圍,隨后在多個政策文件中明確支持自主可控的區塊鏈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廣東深圳在2016年率先提出支持金融機構加強對區塊鏈、數字貨幣等新興技術的研究探索。隨后,廣東在珠三角、自貿區等相關政策中明確加快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關鍵技術攻關與應用。浙江早在2014年就專門舉行了區塊鏈發展研討會,隨后將區塊鏈納入數字經濟“一號工程”予以重點發展。
(2)政策支持力度。當前,蘇京滬粵浙區塊鏈專項政策多以區級為主,廣東資金扶持涉及面最廣、力度最大,江蘇和浙江區塊鏈基金規模相對較大。江蘇目前已出臺蘇州高鐵新城《區塊鏈產業發展扶持政策》、蘇州相城區《關于加快推進區塊鏈產業集聚發展的實施意見》2項區塊鏈專項政策。蘇州和南京分別設立10億元和100億元的區塊鏈專項引導基金,支持區塊鏈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北京中關村和西城區均設有區塊鏈專項扶持資金,分別對區塊鏈等技術創新給予最高500萬元和1000萬元支持。此外,設立首期規模為10億元的北京區塊鏈生態投資基金,投資區塊鏈技術研發和應用。上海已出臺楊浦區《促進區塊鏈發展的若干政策》和《加快臨港地區區塊鏈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行動方案》2項區級區塊鏈專項政策,吸引浙江萬向控股在滬設立5000萬美元區塊鏈風險投資基金,同時在楊浦區成立首個50億元規模的區塊鏈產業引導基金。廣東已出臺廣州市黃埔區、開發區“區塊鏈10條”“區塊鏈10條2.0《廣州市推動區塊鏈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2020—2022年)》和佛山市海南區《關于支持“區塊鏈+”金融科技產業集聚發展的扶持措施》4項區塊鏈專項政策。此外,廣州、佛山和深圳分別設立10億元、2億元和早期5億元的產業基金,助力區塊鏈中小企業發展。浙江已出臺西湖區《關于打造西溪谷區塊鏈產業園的政策意見(試行)》和余杭區《中國杭州區塊鏈產業園政策(暫行)》2項區級區塊鏈專項政策,給予園區內企業辦公用房租金補貼、研發經費補助、云服務費用補貼等。此外,余杭區政府設立100億元規模的雄岸全球區塊鏈創新基金,投資、引進優質區塊鏈項目(詳見表1)。
2. 產業布局。自2016年以來,全國各地積極推動區塊鏈企業培育、產業園區和平臺機構建設,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國登記注冊的區塊鏈相關企業超過27000家,其中從事提供區塊鏈產業底層技術平臺服務、應用產品、行業技術解決方案服務等業務且具有投入產出的企業共704家,成立重點區塊鏈產業園22家,產業規模約10億元(劉權等,2019)。
(1)企業發展。京滬粵浙處于全國第一梯隊,其中北京量質并舉,位居全國第一。江蘇以軟件企業和原生區塊鏈企業為主,主要集中在南京、蘇州和無錫,已登記注冊區塊鏈相關企業590家,擁有17家從事提供區塊鏈產業底層技術平臺服務、應用產品、行業技術解決方案服務等業務且具有投入產出的重點區塊鏈企業,約占全國總數的2.41%。恒寶智能系統、蘇寧軟件、蘇州同濟區塊鏈研究院、無錫井通網絡4家企業進入中國區塊鏈企業百強,其中恒寶智能系統進入前50強。北京以金融業、信息產業巨頭和原生區塊鏈企業為主,主要集中在中關村地區。擁有228家從事提供區塊鏈產業底層技術平臺服務、應用產品、行業技術解決方案服務等業務且具有投入產出的重點區塊鏈企業,約占全國總數的32.39%,位居全國第一。40家企業進入中國區塊鏈企業百強,占比高達40%。中國聯通、百度網訊科技、京東數字科技、國家電網4家企業進入前10強。上海多以原生區塊鏈企業為主,主要集中在浦東新區、楊浦區和寶山區。擁有164家從事提供區塊鏈產業底層技術平臺服務、應用產品、行業技術解決方案服務等業務且具有投入產出的重點區塊鏈企業,約占全國總數的23.30%,位居全國第二。值得注意的是,萬向區塊鏈是浙江萬向集團在上海的布局,眾安保險是浙江螞蟻金服聯合騰訊、中國平安等行業巨頭在上海的聯合布局,上海對長三角地區的虹吸效應已經顯現。廣東多以金融、互聯網巨頭和原生區塊鏈企業為主,企業主要集中在廣州和深圳。擁有152家從事提供區塊鏈產業底層技術平臺服務、應用產品、行業技術解決方案服務等業務且具有投入產出的重點區塊鏈企業,約占全國總數的21.59%,位居全國第三。18家企業進入全國百強,深圳壹賬通、騰訊、華為、前海微眾、金融科技5家企業進入前10強。浙江以互聯網巨頭和原生區塊鏈企業為主,以杭州為主陣地,擁有57家從事提供區塊鏈產業底層技術平臺服務、應用產品、行業技術解決方案服務等業務且具有投入產出的重點區塊鏈企業,約占全國總數的8.10%。12家企業進入全國百強,阿里巴巴進入前十強,且位居全國第一(詳見圖1)。(劉權等,2019;張翔,2020)
(2)園區建設。浙江最多,廣東、上海、江蘇緊隨其后,北京尚未布局。江蘇目前僅有“鏈谷”(蘇州高鐵新城大數據產業園)1家區塊鏈產業園,園區載體競爭力在全國22個區塊鏈園區中位列第15位;同時,江蘇積極支持蘇州市以相城區為主體創建江蘇省區塊鏈產業發展集聚區,為全省區塊鏈產業發展探索實踐。北京區塊鏈主要集聚在中關村地區,尚未建設專門的區塊鏈產業園區,但中關村豐富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資源為區塊鏈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上海區塊鏈園區布局建設較早,擁有上海區塊鏈技術創新與產業化基地、APBC(亞太廣播公司)亞太區塊鏈中心、上海協同創新中心、上海小美科技園—區塊鏈集聚區4家產業園,園區載體競爭力分別位居全國第3、11、12、13位。廣東擁有廣州蟻米區塊鏈創客空間、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基地、廣東金融高新區“區塊鏈+”金融科技產業孵化中心、廣州城投—中關村e谷區塊鏈孵化園4家產業園,園區載體競爭力分別位列全國第2、6、7、16位。浙江擁有中國杭州區塊鏈產業園、杭州西溪谷區塊鏈產業園、杭州區塊鏈創業創新基地、杭州(余杭)經略新創產業區塊鏈孵化器和寧波保稅區金融科技(區塊鏈)產業園5家重點產業園,前4家均躋身全國10強(詳見表2)。(劉權等,2019)
(3)平臺機構。北京平臺機構實力領跑全國,廣東、上海、浙江、江蘇緊隨其后。江蘇目前擁有蘇州市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協會、南京區塊鏈產業應用協會、南京區塊鏈社群聯盟、南京大學金融科技研究與發展中心等行業平臺。北京依托強大的科研院所和企業總部優勢,擁有中關村區塊鏈產業聯盟、可信區塊鏈聯盟、中國電子學會區塊鏈專委會、中國區塊鏈研究聯盟、北京區塊鏈技術應用協會等一大批國家級、行業級、企業級區塊鏈平臺機構。上海區塊鏈組織和研究機構目前已經達到12個,包括7個區塊鏈聯盟、3個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區塊鏈技術協會和萬向區塊鏈實驗室。廣東擁有區塊鏈產業協會和區塊鏈創新基地、廣東省區塊鏈研究會、粵港澳大灣區區塊鏈應用推廣中心、粵港澳區塊鏈產業智庫、區塊鏈實驗BAS平臺等,覆蓋創新創業、行業智庫、行業組織、眾創空間等各領域。浙江相繼成立浙江省區塊鏈技術應用協會、浙江省金融科技協會區塊鏈專委會、杭州區塊鏈技術與應用聯合會和浙江省區塊鏈技術研究院、浙江數秦區塊鏈研究院、浙江大學區塊鏈研究中心等機構。2018年以來先后舉辦了原鏈全球開發者大賽、區塊鏈創意大賽、趣鏈區塊鏈開發大賽等,吸引人才資源集聚。
3. 創新水平。依據《2018—2019年中國區塊鏈發展年度報告》,目前我國重點區塊鏈研究機構有68家,2018年專利申請數量約占世界主要國家專利申請數量的67%,位居全球領先水平。
(1)研究機構。北京依托高校、大院大所和龍頭企業資源,研究機構數量多、實力強,上海、廣東、浙江、江蘇緊隨其后。江蘇目前已成立東南大學區塊鏈實驗室、南京大學金融科技研究與發展中心、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眾享科技區塊鏈實驗室、蘇寧金融區塊鏈實驗室、華信區塊鏈產業研究院5家研究機構。北京擁有百度區塊鏈實驗室、可信區塊鏈開放實驗室、藍石區塊鏈實驗室等二十多家研究機構,其中百度云已在區塊鏈商業化領域開展全面探索和實踐。上海已成立上海區塊鏈工程技術中心、中國區塊鏈應用研究中心(上海)、同濟大學人工智能與區塊鏈智能實驗室、上海交大區塊鏈技術聯合創新中心等10家研究機構,同時虹吸浙江地區產業資源,落地萬向區塊鏈實驗室。廣東已建立區塊鏈聯合實驗室、測試平臺和創新研究院等8家研究機構。浙江先后成立杭州區塊鏈技術與應用聯合會、浙江省之江區塊鏈科技研究院、浙江大學區塊鏈研究中心、浙江省區塊鏈技術研究院等7家研究機構,致力于對區塊鏈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詳見圖2)。(劉權等,2019)
(2)專利情況。廣東、北京區塊鏈專利公開數量多,領先優勢明顯,浙江、上海、江蘇次之。從2019年上半年全球區塊鏈企業發明專利百強榜看,江蘇企業區塊鏈專利公開數量達328件,較2018年增長62.38%,恒寶股份和井通科技2家企業入圍全球百強榜。北京區塊鏈專利公開數量達2040件,較2018年增長73.33%,中國聯通、百度、中鏈科技3家企業進入全球前10,分別擁有189、123和103件公開專利。上海企業區塊鏈專利公開數量達641件,較2018年增長85.8%。點融、石更箭數據、中國銀聯、鏈極科技、立旃等5家企業入圍全球百強榜。廣東企業區塊鏈專利公開數量達2296件,較2018年漲幅超一倍。平安科技、眾安信息、元征科技、騰訊4家企業入圍全球前10。其中,平安科技區塊鏈專利公開數量增長迅猛,較2018年新增128件,位居榜單第四。浙江企業區塊鏈專利公開數量達748件,較2018年增長近一倍。阿里巴巴、復雜美、趣鏈科技3家企業入圍全球前10(詳見圖3)。(劉權等,2019)
(3)標準制定。北京牽頭制定區塊鏈標準最多,廣東、上海次之,江蘇和浙江參與程度相對較低。江蘇目前僅有無錫高新區聯合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制定《區塊鏈與物聯網融合應用指南》《區塊鏈與物聯網融合技術指南》2項地方標準。北京依托大院大所和平臺協會力量,牽頭《區塊鏈參考架構》《區塊鏈數據格式規范》《可信區塊鏈:區塊鏈技術參考框架》《金融分布式賬本技術安全規范》等10余項區塊鏈國家標準、團體標準和行業標準制定。上海牽頭和參與《區塊鏈企業認定評估標準》《區塊鏈技術安全通用規范(T/SSIA0002-2018)》《保險區塊鏈應用技術標準》等多項標準制定。廣東依托金融業和信息產業巨頭,牽頭和參與制定《區塊鏈智能合約實施規范》《區塊鏈對象傳輸協議》《區塊鏈參考架構》《區塊鏈隱私計算服務指南》等行業標準。浙江依托螞蟻金服牽頭制定《供應鏈金融標準》《財政區塊鏈電子票據標準》等區塊鏈標準。另外,萬向集團、云象網絡、趣鏈科技、復雜美、能鏈科技、秘猿科技等企業積極參與了國家大院大所牽頭推進的區塊鏈標準制定(詳見表3)。
(4)人才發展。北京和廣東人才發展領先優勢明顯,上海緊隨其后,江蘇和浙江相對緩慢。江蘇雖有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和南京郵電大學等高校已開設區塊鏈課程,但目前無一城市入圍全國區塊鏈人才存量前10城市。北京區塊鏈人才存量占全國39.63%,居全國首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等8所高校開設區塊鏈課程。上海區塊鏈人才存量占全國11.70%,位居全國第三。同濟大學、復旦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已開設區塊鏈課程。廣東深圳和廣州區塊鏈人才存量均進入全國前10城市,占全國比重分別為16.66%和3.74%,位列全國第三和第五。浙江杭州區塊鏈人才存量進入全國前10城市,占全國比重2.82%,位列全國第六。目前僅有浙江大學開設區塊鏈課程(詳見圖4)。
4. 試點應用。近幾年,在重點企業和政府驅動下,我國區塊鏈在金融服務、電子政務、司法認證、物品溯源等領域應用探索取得一定成效,在民生領域應用不斷拓展,將成為驅動各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
(1)應用領域。蘇京滬粵浙區塊鏈應用領域均以政務、金融為主,但各具特色。廣東應用廣度和深度領先全國。江蘇區塊鏈技術應用探索始于2017年,以金融和政務領域為主。江蘇銀行聯合無錫農商銀行運用區塊鏈技術完成首單票據區塊鏈跨行貼現業務交易;榮澤科技搭建成全國首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電子證照共享平臺。北京區塊鏈技術應用探索始于2016年,以金融、司法存證、政務領域為主。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攜手IBM(中國)推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資產托管系統;京東建設企業級區塊鏈存證平臺;中移物聯網聯合貨幣中國開發我國首個基于區塊鏈和物聯網技術的身份共享核驗平臺。上海區塊鏈技術應用探索以金融、航運物流為主。萬向區塊鏈打造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平臺;眾安保險采用區塊鏈存儲技術上線電子保單管理系統;中遠海運集團旗下中遠海科建立航運供應鏈區塊鏈存證平臺。廣東區塊鏈技術應用探索以司法存證、政務(營商環境)、金融為主,且多項探索領先全國。騰訊開出全球第一張區塊鏈電子發票;微眾銀行支持廣州仲裁委出具業內首個“仲裁鏈”裁決書;廣州市黃埔區發出全國首張通過“區塊鏈+AI”平臺辦理的企業營業執照;金融壹賬通助力全國首個以區塊鏈作為底層技術的廣東省中小企業融資平臺正式上線。浙江區塊鏈技術應用探索始于2017年,以司法存證、金融、跨境支付為主。杭州安存網絡與杭州互聯網法院共同開發杭州互聯網法院電子證據平臺智能分析系統;螞蟻金服實現全國首個基于區塊鏈電子錢包跨境匯款服務,將匯款速度降至秒級(詳見圖5)。
(2)推動方式。江蘇和上海以原生區塊鏈公司推動為主,廣東和浙江政企合作較多,北京依托金融業和信息產業巨頭公司推動。江蘇主要以眾享金聯、榮澤科技、數予科技、白話區塊鏈等10余家重點原生區塊鏈公司推動應用探索。北京主要依托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太平洋保險、中國銀行業協會、貨幣中國等金融業巨頭和百度、京東、中國電信、聯想集團、IBM(中國)、中移物聯網公司等信息產業巨頭企業帶動區塊鏈探索應用。上海更多以萬向區塊鏈、鏈極智能科技(上海)、連陌科技、信息發展、雷盈科技等原生區塊鏈公司推動應用探索。廣東依托市級層面政企合作推動區塊鏈應用探索,深圳市稅務局、廣州仲裁委、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和黃埔區政務服務大廳等多個部門聯合騰訊、華為等電子信息行業巨頭,推動廣東區塊鏈應用探索。浙江依托省市層面政企合作推動區塊鏈應用探索,浙江省財政廳、大數據局、衛健委、醫保局和杭州互聯網公證處、互聯網法院知識產權服務中心聯合阿里巴巴、螞蟻金服、數秦科技、安存網絡、趣鏈科技等公司,推動浙江區塊鏈應用探索。
5. 產業環境。區塊鏈是對市場和金融資本高需求的行業。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推進,蘇京滬粵浙區塊鏈產業將呈現不同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
(1)區位環境。隨著長三角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戰略的實施,北京、上海、廣東皆屬于戰略龍頭要地,江蘇、浙江同屬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從屬地位。江蘇目前區塊鏈產業發展水平位居上海、浙江之后,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實施下,雖有利于江蘇協同滬浙皖地區產業鏈資源推進區塊鏈產業發展,但同時也將面臨上海龍頭地區虹吸效應和浙江、安徽的資源搶奪,在發展空間上受到一定的挑戰。北京是京津冀區塊鏈產業的核心,依托其在科技、政策和市場輻射方面的獨特優勢,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上海是長三角區塊鏈產業生態最優的地區,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推進,更加有利于上海虹吸蘇浙皖地區產業資源,不斷增強上海區塊鏈產業發展優勢。廣東是粵港澳區塊鏈產業重要承載地,且區塊鏈產業發展和應用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合作事項,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斷推進,將更加有利于廣東集聚產業資源推動區塊鏈產業快速發展。浙江雖處于長三角區塊鏈產業發展第一梯隊,但已有浙江萬向集團、螞蟻金服等企業在上海成立區塊鏈企業。隨著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推進,浙江區塊鏈產業發展同樣面臨上海地區虹吸效應和蘇皖地區資源搶奪風險。
2. 推動融合創新和場景應用雙輪驅動
加快區塊鏈核心技術攻關。支持東南大學區塊鏈實驗室、蘇寧金融研究院區塊鏈實驗室和省內優質區塊鏈企業開展共識算法、加密算法、隱私保護、智能合約、網絡協議、數據存儲等核心技術研究,加強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區塊鏈平臺研究。引導榮澤信息、數予科技、白話區塊鏈、南京純白矩陣等有能力的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積極申請專利,并參與區塊鏈相關行業標準和規范制定,爭奪區塊鏈產業發展話語權。
推動區塊鏈與“云大物移智”技術融合創新。統籌東南大學區塊鏈實驗室、南京大學金融科技研究與發展中心、蘇寧金融研究院區塊鏈實驗室和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無錫超算中心、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紫金山實驗室等創新資源,協同推進區塊鏈與“云大物移智”、5G等技術協同攻關、融合創新。
深化區塊鏈在江蘇優勢領域場景應用。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揮江蘇的特色優勢,重點支持區塊鏈在數字政務、生產制造、供應鏈物流等領域的探索應用,在重點行業、細分領域成為行業引領者。積極聯合優質區塊鏈企業,共同開發適合江蘇省情的稅務、司法、金融、市場監管類產品,以應用推動區塊鏈技術創新和企業成長。
3. 構建區塊鏈產業融合發展生態圈
建設“網云鏈端”可信新型數字基礎設施。以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為契機,融合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分布式記賬、加密算法、共識機制、點對點傳輸、智能合約等技術,建成更加安全可控的制造業工業互聯網平臺,進一步提升生產制造效率。以“云大物移智”技術群為牽引,改造升級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支撐萬物互聯新時代的到來。
加快區塊鏈人才引育。依托江蘇科教資源優勢,積極引導高校加強區塊鏈基礎課程開發和應用實踐,培養學科交叉、知識融合、技術集成的區塊鏈專業人才。加大對美國和京滬粵浙等地區核心區塊鏈團隊的招引力度,搶奪頂尖人才資源。舉辦區塊鏈相關會議、知識競賽、創業大賽等活動,發掘和引入區塊鏈高技術團隊,營造江蘇區塊鏈創新創業氛圍。
探索設立區塊鏈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吸收蘇州高鐵新城和南京江北新區現有的區塊鏈產業引導和投資基金,整合設立江蘇區塊鏈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并下設天使、VC、PE、并購等子基金。開展省內外聯動投資,省內投資重點保護和支持本土優質區塊鏈企業成長壯大,對省外及海外投資重點發掘和培育一批海內外高成長性企業,促進省外優質企業招引落地。
探索“沙盒監管”模式。以江蘇自貿區建設發展為契機,選擇蘇州工業園區、南京江北新區等區塊鏈產業基礎較好的片區,借鑒英國、新加坡和京滬地區經驗,探索包容、審慎的“沙盒”監管模式,允許試錯、寬容失敗,在嚴守安全底線的前提下為區塊鏈新業態發展留足空間。
參考文獻:
[1] 劉權,黃忠義.2018—2019年中國區塊鏈發展年度報告[R].北京:賽迪區塊鏈研究院,2019.
[2] 劉權,黃忠義.2019年上半年中國區塊鏈發展現狀與展望[R].北京:賽迪區塊鏈研究院,2019.
[3] 張翔.2019年中國區塊鏈企業百強榜[R].北京:鏈塔智庫,2020.
[4] 劉權,韋安壘,曹元.2019中國區塊鏈產業園發展報告[Z].北京:賽迪區塊鏈研究院,互鏈脈搏,2019.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Layout of Blockchain in Jangsu, Beijing, Shanghai, Guangdong and Zhejiang
Abstract:Blockchain technology originated in 2008, and its trust mechanism reconstructed by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is changing the application scenarios and operating rules of multiple industries, attracting widespread attention worldwide. In October 2019,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emphasized the need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during the 18th collective study session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In the near future, With the arrival of “new infrastructure”opportunities, blockchain,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technology of a new type of credibl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will usher in a period of major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Beijing, Shanghai, Guangdong and Zhejiang are currently the first echel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blockchain. This report has reviewed the five provinces and cities of Jiangsu, Beijing, Shanghai, Guangdong and Zhejiang on the blockchain industry policy, industrial layout, innovation level, pilot application, industrial environment and government supervision. Based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lockchain industry in our province ranks in the second echelon of the country as a whol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ively slow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latively optimistic market prospects, and still facing greater challenges in subsequent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e's blockchain industry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integration.
Key Words:blockchain technology;new infrastructure;integrated development
作者簡介:王春霞(1990-),女,江蘇省南京市人,碩士,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信息化領域發展規劃和產業咨詢;于海洋(1991-),男,江蘇省鹽城市人,碩士,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研究院中級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信息化領域發展規劃和產業咨詢;孫小芹(1981-),女,江蘇省南京市人,碩士,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研究院信息化研究室主任,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收稿日期:2020-11-01 責任編輯:顧碧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