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



為完善我國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框架,建立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D-SIBs)評估與識別機制,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制定了《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銀發〔2020〕289 號)(以下簡稱《評估辦法》)并于2020年12月正式發布。《評估辦法》作為《關于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銀發〔2018〕301號)的實施細則之一,是根據巴塞爾委員會發布的框架指引,結合自身實際建立的,為后續發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實施附加監管要求等奠定了基礎。
2 0 1 1 年, 金融穩定委員會( F S B ) 與巴塞爾委員會(BCBS)首次共同確定了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名單,并每年進行更新,該名單與制定標準和使用數據在每年的11 月一并公布。根據FSB的定義,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是指規模較大、業務復雜、機構關聯性較高,一旦陷入困境或無序破產將對更廣泛的金融體系和經濟活動造成重大破壞的金融機構。
本文對2011~2020年G-SIBs名單的評分規則、變化趨勢、得分貢獻進行分析,并與中國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指標進行比較,對我國的系統重要性銀行管理提出建議。
G-SIBs與D-SIBs名單評估規則的比較
G-SIBs名單基于巴塞爾委員會規定的方法制定,此方法曾于2013年和2018年修訂,是用于衡量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標準。金融機構為減少系統重要性影響可采取的措施都是公開透明的, 這使得這些制度能夠在加強全球金融穩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根據這些評估指標判斷確定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要遵守更嚴格的資本充足率、杠桿率和總損失吸收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評估指標
G-SIBs的每一類指標均有20%的權重,除規模類別外,每個類別均有多個二級指標。中國《評估辦法》從規模、關聯度、可替代性和復雜性四個維度確立了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評估指標體系,每類權重為25%,下設權重相等的二級指標(見表1)。
將D-SIBs和G-SIBs指標進行對比,《評估辦法》中“規模”和“關聯度”兩個一級指標無變化,“可替代性”和“復雜性”兩個一級指標的二級指標變化較大,原一級指標的“跨境活動”放入“復雜性”二級指標中。
評估范圍
G-SIBs用樣本銀行提供的數據來計算銀行的得分。樣本銀行至少滿足以下任一標準:一是巴塞爾委員會根據調整后的表內外資產余額排序產生的全球最大的75家銀行;二是上一年被指定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銀行(除非監管機構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同意將其排除在外);三是國家監管機構判斷將該銀行添加到本樣本中。
中國D-SIBs納入評估范圍的銀行應在以杠桿率分母衡量的調整后表內外資產余額在所有銀行中排名前30,或者曾于上一年度被評為系統重要性銀行。
評估方法
G-SIBs對于每家銀行特定指標的得分是通過將單個銀行的指標數值(以歐元表示)除以樣本中所有銀行的指標總額來計算的。然后將該數值乘以10000,以基點表示各指標的得分。每個銀行的每個類別得分通過使用表1所示權重,對該類別的指標得分進行加權平均來確定。然后,通過取五個類別得分的簡單平均值來計算每家銀行的總分。2013年,巴塞爾委員會發現,對于主要提供支付、承銷和資產托管服務的銀行,“可替代性”對系統重要性評估的影響要大于其本意,因此決定將“可替代性”指標的最高分數限定為500個基點。
中國D-SIBs的各參評銀行的某一具體指標的得分是其該指標數值除以所有參評銀行該指標的總數值,然后用所得結果乘以10000后得到以基點表示的該指標的得分。各指標得分與相應權重的乘積之和,即為該參評銀行的系統重要性得分。得分達到100分的銀行被納入系統重要性銀行初始名單,然后結合監管判斷,對初始名單進行必要調整,最終名單經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確定后,由中國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
分組方法
G-SIBs名單從2011年開始發布,并于次年起進行分組, 門檻為130分,每100分為一組,共5組。中國D-SIBs門檻為100 分,共5組,組間距不等。分數越高被劃分進入的組別越高,系統重要性也越高(見表2)。
2011~2020年G-SIBs名單變遷及特點
每年G-SIBs的數量在28~30家之間。對2011~2020年FSB 公布的G-SIBs名單和數據進行比較,發現以下幾個特點:
從樣本銀行整體看,銀行增加了基礎設施服務,減少了復雜性產品,控制了擴張速度。從巴塞爾委員會公布的2014~2020年樣本銀行指標數據來看,樣本銀行金融基礎設施增加,主要是由于細分指標中的支付和托管資產的增加;復雜性降低,主要由于細分指標中的場外衍生品的減少;規模和跨境活動略有增加;關聯度基本穩定,略微增加(見表3)。
從上榜銀行分布區域看,美國和日本的銀行名單不變、歐洲銀行減少、中國和加拿大的銀行數量增加。2011年初始名單上銀行的地域分布包括歐洲17家、美國8家、中國1家、日本3家。到2020年,榜單上銀行的地域分布中,歐洲減少到13家,美國保持8家不變,中國增加到4家,日本保持3家不變,加拿大增加到2家(見表4)。
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重要性等級下降的多、上升的少。2012~2020年,共升級8次、降級18次,沒有第五等級的銀行,四等級的數量逐漸減少。四等級銀行從4家到零家,三等級的從2家到3家,二等級的8家數量不變,一等級的從14家到19家。從名單級別變化看,只在2013年、2016年、2017年和2020年出現了級別上升,包括3家美國的銀行、3家中國的銀行和1家歐洲的銀行。2013~2020年均出現了級別下降,包括8家歐洲的銀行、7家美國的銀行和1家中國的銀行(見表4)。
美國銀行的重要性整體一直較高,中國銀行的重要性整體逐步上升,歐洲銀行的重要性整體下降。中國銀行的重要性上升反映了實力的增加,也意味著面臨更嚴格的監管要求。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重要性等級的整體下移可能是實力下降的表現,也可能是銀行業通過逐步調整業務結構,降低了嚴格監管要求帶來的不利影響。
中國上榜銀行的G-SIBs總體得分提升較為明顯。已上榜的4家中資G-SIBs系統重要性得分均呈現上升態勢,并且4家中資G-SIBs都擁有保險子公司。根據2018年修訂后于2021年開始實施的新的評估標準,保險子公司會并表計入考核,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資機構系統重要性評分。從近三年看,在未上榜的前20名銀行中,2018年中資銀行有交通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和招商銀行共5家,2019年增加民生銀行到6家,2020年增加平安銀行到7家,并且整體排名的趨勢靠前。下一個最有可能列入全球重要性銀行的中資銀行是交通銀行(見表4)。
2020年的名單采用的是截至2019年的數據,也就是在疫情發生之前的數據,在疫情之后名單可能會有新的變化。巴塞爾委員會將監測疫情對全球銀行體系的影響,并會在必要時采取其他措施。
美國、英國、中國、日本和加拿大G-SIBs指標得分對比。從2020年G-SIBs名單中美國、英國、中國、日本和加拿大五個國家的銀行系統重要性分數細項可知,規模平均分最高的國家是中國,四大行每家的得分均超過其他國家銀行;關聯度平均分最高的國家是中國,其原因是中國的金融機構間業務量大,美國的綜合性銀行關聯度得分也較高,英國和日本平均分接近,加拿大關聯度得分較低;復雜性平均分高的國家是美國和英國;跨境活動平均分最高的國家是英國和加拿大;金融基礎設施平均分最高的國家是美國。分指標的高分國家和高分單一銀行詳見表5。
結論和建議
應客觀評估被納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對銀行經營發展的影響,加強評分管理。中資銀行進入名單的越來越多,一方面是我國經濟實力、銀行實力增強的表現,會提高銀行業的國際影響力和信用評級;另一方面會使中資銀行面臨更嚴格的監管,在杠桿率、資本充足率、總損失吸收能力等方面都要受到更嚴格的要求,這可能會對銀行的經營帶來不利影響。中資銀行應保持表內外規模合理增長、回歸本源,關聯度方面控制金融機構間業務增長,跨境活動上適度擴張,金融基礎設施方面豐富業務模式和產品線,控制短期內可能帶來利潤、長期可能造成損失的復雜性業務。應鼓勵商業銀行進行資本工具的創新,促進中資銀行更好地滿足監管要求,同時良性健康地發展。
《評估辦法》發布后,中國人民銀行將會同銀保監會制定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要求,擬從附加資本、杠桿率、大額風險暴露、公司治理、恢復處置計劃、信息披露和數據報送等方面對系統重要性銀行提出監管要求;還將建立早期糾正機制,推動系統重要性銀行降低復雜性和系統性風險,建立健全資本內在約束機制,提升銀行抵御風險和吸收損失的能力,提高自救能力,防范“大而不能倒”風險。針對不同組別和類型的系統重要性銀行,會匹配差異化的附加監管實施方案,設置合理的過渡期安排。可能會被納入評估范圍的銀行應提前進行相關數據的估算,按要求進行報送,對可能面臨的附屬資本、杠桿率等方面的要求進行預評估。
(作者單位: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戰略發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