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言簡意賅的話語無不透露出教育離不開生活。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如何讓學生從生活中認識科學,又將科學回歸于生活,對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提高認識,探索方法,消除障礙,拔掉瓶頸,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拉近科學與生活的距離,激發探究欲,從小培養他們學科學、懂科學、用科學的習慣,成了我們教學工作中必須積極思考和應對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科學;探究;生活
伴隨著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科學,人人學科學、用科學、分享科學已成為生活中的新時尚。如何讓孩子盡早融入科學與信息生活中,從小培養他們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和實踐能力呢?對我們提出了新要求,也迎來了新的挑戰。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學生生活實踐這個主線,開展適合學生年齡特點、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等方面的科學探究活動,以探究促教學,以活動激興趣。什么是“科學探究”呢?所謂科學探究就是人們在研究各種科學問題時所采取的方法。這方法包括:提出問題——做出猜測——尋找證據——得出結論。可見,提出問題是開始,作出猜測和尋找證據是過程,也是探究過程重要一環。教學中只有不斷強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養成動手動腦的習慣,才能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生活實踐實現有效探究呢?筆者認為應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找準探究點、摸索探究方法、評估探究結果,從而實現在探究過程中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引導學生科學探究中應該要做到:
1. 重視問題意識培養,做到問題設置(發現)——問題探究——結論整理等層次清晰,避免只注重開頭忽視過程的引導;
2. 做到動手動腦相結合,避免只顧動手忽視動腦;
3. 探究教學要有計劃性,做到文本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避免盲目性、隨意性。
4. 從學生已有認知、生活實際出發,避免探究問題過于簡單或復雜而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下面就“學生生活實踐聚焦科學探究”以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預測》一課為例,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點經驗與大家分享。
一、 巧設預測問題 激發探究欲望
有問題才有預測,預測就是探究過程,因此問題的提出成了預測的基礎和探究的方向。問題的提出起了導向性的作用,所以提出預測問題應該注意:1. 要有科學性,防止占卜式;2. 圍繞生活實際,防止憑空猜想;3. 問題提出要言簡易懂,在“巧”字上下功夫;4. 要易操作,防止過于繁雜;5. 緊扣學生好奇心,激發求知欲,培養科學探究思維。教學中,必須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產生疑問、提出問題,明確探究方向;也可以通過巧設問題,引導學會提出問題并根據所提問題進行自主性預測、探究、評估。同時,學生已用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是科學探究的有利條件,在巧設問題時必須作為重要因素加以利用,達到挖掘學生潛能,促進科學探究。
例如,在《預測》一課的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其中將“巧設問題”作為引導的切入口,只有新穎、有趣,才能喚起學生好奇心,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引起師生的共鳴。
周六學校剛好要開展假日小分隊活動,野外活動是孩子們的真愛。可以抓住這一時機,把假日小分隊活動前的準備工作引入課堂,通過巧設問題,引導學生探究與活動最有直接關系的“天氣狀況”,從探究中學會“預測”方法,了解天氣變化規律。
師:同學們,周六我們就要到野外開展“假日小分隊”活動了,老師想問問大家,活動之前,你天天最關心的是什么?或者因為什么事讓你覺得放心不下?
生:老師,變化無常的天氣讓我最放心不下(了解天氣情況)。
師:為什么天氣會讓你放心不下呢?說說你的理由。
生:如果下大雨,就去不成了,如果是小雨,去了也不好玩。
師:嗯!看來天氣對我們的活動確實挺重要的。那么,我們能不能事先知道周六的天氣呢?有什么方法?
生1:看電視天氣預報(手機截屏和第二張新聞聯播的播報)。
生2:觀察小動物。
生3:蜻蜓低飛。
師:誰能告訴老師,你信不信天氣預報?說說理由。
生:不完全相信。因為有時根本不準,有一次放學突然下大雨害得我差點回不了家。
師:有了天氣預報了,為什么還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生:老師,我知道,那是預報,不是百分百準確的?
師:哦!原來這樣啊!那能不能把“預”改成“準”呢?為什么?
生:不行,因為周六還沒到,這只是氣象臺通過預測讓我們知道的。
師:老師發現小妍同學“預測”這個詞用得挺好的,那么什么是預測呢?
(引導學生作深入的探究)
師:嗯!大家通過討論交流,對“預測”有了新的了解。“預測”就是預先、事前的推測或測定。有科學依據,不是憑空想象的。
那氣象員是如何預報天氣的呢?他的依據是什么?我們一起來看一段視頻。
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抓住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通過巧設問題,引導學生走進探究世界,才能激發學生動手動腦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到科學與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通過自己的探究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科學問題,從而更好地讓科學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二、 精準設計問題,引導深入探究
聯系生活實際,開展科學探究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精準設計符合學生實踐需要的問題,關系到探究活動的成敗。筆者認為在設計探究問題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 教師要有創新意識;2. 問題針對性要強;3. 問題表述要清晰簡單;4. 多提問題應該形成一串,做到有層次由易到難;5. 問題要有重點字詞,便于引導學生關注。
例如,在教學《預測》這課的預測天氣片段,為了便于學生對預報圖的理解,綜合考慮了學生探究過程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和障礙,對問題做了精心的設計。
師:請大家仔細觀察四五月份的氣溫曲線圖。從圖中你找到了哪些信息?(小組討論)
生:氣溫總體呈上升趨勢。
師:今天是6月7日,大家預測一下六月份的氣溫可能維持在幾度和幾度之間?看誰的預測最有說服力?(注意依據)
生:……
師:為什么用可能呢?
生:因為還沒有發生。
師:做預測時應該注意什么呢?(有依據,已有的經驗)
生:分享結果
生1:六月份會比五月份熱,覺得六月份的溫度會比五月份高一點。
生2:一年中1月到8月氣溫都是漸漸升高的,因此我們也覺得六月份的氣溫都在32攝氏度以上
師:是的,預測是還沒有發生的事預先做出的推測。我們推測要有依據,依據什么來做預測呢?
生:依據已有的數據。
(總結)根據現有數據和已有經驗,對事物或現象未來變化做出推論,這就叫“預測”。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生活中積極探索科學,不斷學做預測。
在這一環節的探究活動中,起到了與導入相銜接的作用,通過預測六月份的氣溫來加深對預測概念的理解。引導學生通過他們的生活經歷,結合生活的現象進行科學探究,能夠更加充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讓學生感到科學與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通過自己的探究能證實結論,最終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三、 喬遷知識技能,重燃探究欲望
學是為了更好地用,探究科學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認識科學規律,掌握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在生活中能用好科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利用學習到的知識去用于生活中,從而提升學生去自主探究的欲望。“學以致用”很好地折射出了這個道理,不僅體現在“用”,更體現在對已學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通過再次探究,對科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過幾年的教學探索,筆者發現“收集信息——提出問題——實踐探討——總結提煉——生活應用”對喬遷已學知識,重燃探究欲望有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預測》中為了檢測孩子對于預測的概念了解情況,設計了學生熟悉的量筒內放玻璃珠的片段。通過這一實驗探究,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于預測這一概念的理解,進一步激發了他們探究的樂趣。
在量筒中先裝一些水,提問學生如果我將玻璃珠放到量筒中,可能會出現什么現象?學生進行回答,教師引導學生聚焦到水位的上升,并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積極動腦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 依次放五個玻璃珠,水位在哪?
2. 假如放五十個,預測一下水位會在哪?
3. 小組討論分享,說出你的理由?并形成統一的意見,填寫在實驗記錄單上。
讓學生進行匯報交流,再由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試驗進行驗證,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我們在作預測時,要有一定的依據,不可隨意猜想,要有根據去推論。所以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是很重要的,缺乏積累就會給預測帶來障礙。
通過將學習到的內容應用于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筆者發現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他們的思考范圍得到了明顯的提升,能夠積極主動地延伸探究的范圍,創造性地解決了一些實際的問題。
四、 重視延伸拓展,拓寬探究之域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要把上下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小學生探究科學的活動往往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科學的探索是無止境的,應當注重課內外相結合的學習探究模式。重視課內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展,極大化地擴寬學生的學習探究之域,做到學習——實踐——學習——應用。
例如,在《預測》一課的課后擴展中,筆者是這么設計了的:
師:接下來,老師要和大家一起做一個課外實踐調查與探究活動,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興趣?
生:有,老師快告訴大家做什么。
師:好,我們的任務有兩點:一是查一查近三個月家里的水費和電費;二是預測一下下個月家里的水費和電費。
提醒注意事項:1. 水電費清單找爸媽要;2. 自己觀察水電費的變化;3. 考慮的因素,如季節、氣溫、用水電人數天數變化、特殊日子用水電量;4. 預測的依據。
水電是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最為熟悉的,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來探究,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遇到過的問題,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探究范圍,有效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
教學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開放的過程,也是學生豐富多彩生活的一部分。巧妙地將發生在學生親身經歷或者耳聞目睹的,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緊密相連的場景引入到科學課堂中。把抽象轉化成具體的生活化情境,將科學知識生活化,誘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能讓學生明確自然界中處處有科學,生活中到處是科學。
參考文獻:
[1]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S].教育科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杜金真,福建省廈門市,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錦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