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召祺
關鍵詞:網絡人際交往;互聯網技術;方式演變
交往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是信息傳遞的過程。人類社會的交往形式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是受到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限制的,隨著人們制造和利用工具能力的提升,人際交往工具日漸豐富,信息技術出現帶來了社會交往方式的巨變,推動了全球化交往的實現,促進了社會進步,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
一、網絡人際交往的含義與基本形式
1.網絡人際交往的概念
網絡人際交往指互聯網人際交往,是以互聯網為載體進行的交往、交際和交流活動的統稱。網絡交往具即時化、自由化的特征,是在信息共享本質下建立的更加輕松自由的交往環境。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交往日漸由傳統的文字交往向著聲音、圖像、視頻等傳播形式演進,并且日益具有匿名性、虛擬性和偶然性的特征?;ヂ摼W游戲、微博、微信等成為重要的網絡人際交往方式。
2.網絡人際交往的特征
網絡人際交往已經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交往實踐時具有更高的時效性,是一種非面對面的交往,打破了諸多現實交往的限制,可以實時與他人溝通交流,消除了傳統的電話信號傳輸不清、寫信交往時間長等障礙,交流的速度更加迅捷。網絡交往可以同時也可以不同時,并不需要雙方同時再線才能交往。目前網絡交往仍以文本為主,但是日益具有多媒體化特征,文本語言仍是當下網絡交往的主要形式,表情包、圖片、視頻或動畫等可以提高交往的質量,從而達到聲情并茂的效果。直觀化、形象化是網絡交往發展的基本趨勢,人們更希望開發具有想象性、深度性的交往方式,提高了雙方交流的質量。
3.網絡人際交往的形式
網絡交往的范圍較廣,限制因素較少,突破時間、地點、年齡和身份限制,交往的范圍日漸寬泛。網絡交往也有多變性和偶然性,因此交往方式也具有多樣性。網絡交往方式可以化分為以下類型:工具型主要圍繞一件事或一類事件進行交往,目的性較強。情感型交往用于聯絡溝通情感,情緒性較強。興趣型交往是“物以類聚”的交往,是因為某類話題聚集到一起進行的交往活動。
二、互聯網時代人際交往方式的變遷
1.從實體交往向虛擬交往轉變
初期的網絡交往具有從現實向虛擬變遷的特征,強調基于互聯網打造一個虛擬空間,從而解決個體與社會交往不足的問題。從信息角度看,互聯網人際交往的目標是最大限度的減少信息的不確定性,更好地理解對方的語言信息,突破交往對象的限制,擴大人際交往半徑。從傳統的書信交往到網絡媒體交往的發展,交往的虛擬特征越來越明顯,人際交往開始采用脫離實際的交往形式,交往具有去中心化和匿名化的特征,人類逐步的將交往抽象成為二元數字,實現了交往地點多元化,以及跨時空間進行信息交往互動等等特征。這時的互聯網交往還具有非即時性,隨著海量信息的出現,使得交往社會性更加明顯。可以說互聯網日新月異,互聯網人際交往從實際交往向虛擬交往發展,提高了交往的連通性,提升了社會組織水平,滿足了人們參與交往的渴望。
2.從社區交往向個體交往轉變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PC端交往向手機端交往的方式演進,互聯網時代人際交往逐步的由社群交往向個體交往的方向發展。互聯網交往可以理解為信息技術馴化的過程,隨著網絡手機問世,多種網絡交際軟件的出現,網絡交往極大的突破了社會與家庭空間的局限,線上社區內的成員的匿名性交往開始發生變化,以往強調足夠多的人進行足夠長時間的公共討論向自由化交往方向發展。隨著web2.0時代到來,網絡交往更加關注線下與線上的互動功能,社區的互動性更高,社區管理員不再主導網絡交往,虛擬逐步的向真實方向發展,現實與網絡的區分變得模糊,融合成為網絡人際交往的重要發展趨勢。依托手機構建了社會交往并形成了“圈”文化,人們更需要通過手機來連續各種私人關系,人們開始關注網絡中介傳播帶來的交往個體化方面的問題。這一時期的互聯網交往不會顯著增加新的社會連接,而是加強了既有親密關系的連接強度。以互聯網為媒介的交往突破了物理空間變革,構建了更加和諧的虛擬與現實連接,漸漸地擺脫了虛擬與現實對立的網絡交往二元關系論。
3.從個體向群交往方式的演變
移動互聯網的出現促進了實體交往的線上化,加強了現實生活關系的網絡化建設。隨著信息化革命的深入進行,互聯網入口的不斷增加,意味著中國已經步入網絡社會,網絡化社會嵌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互聯網交往漸漸地滲透到“群”文化轉型領域,媒介文化與生活方式嵌入到價值觀構建的層面,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多種網絡社交媒體的出現,使得地域社會向網絡社會轉變,網絡社會的發展日益將網絡與人看作兩個基本概念,“社會人”漸漸地演變為“網絡人”,人作為個體繼續生活工作在自己的組織家庭等關系當中,人們必須以現實角色進入到相同或不同角色的網絡社會中,加上個體之間網絡交往的頻繁,交往程度日漸加深,互聯網和社交媒介大范圍的普及推廣,互聯網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新的選擇,“趣緣團體”的價值取向開始被倡導?!叭骸鄙铋_始在網絡中興起,虛擬化群體的建群行為體現了文化對群的親和力,群生活開始成為網絡化生存的真實寫照,以微信為代表的群作為社會重構信號,成為網絡社會條件下的文化轉型的重要表現,構建了新型網絡社會關系形式。由此網絡個性自由時代進一步向網絡社會群體的更高形式進行交往演進。
結論:
從互聯網加強了個體與社會的聯系,到突顯了人的網絡交往個性特征,再到個體向深層次網絡社群交往的演進,實質上折射了工業化社會對人際關系的影響。互聯網人際關系的研究是網絡社會關系研究的核心,它建立在對人類社會交際交往關系的獨特理解上,人際交往媒介的社會化語境體現了更加廣泛的信息共享,對于提高現代網絡社會問題的解決能力有重要的推動意義。
參考文獻:
[1]郝子碩,趙艷.網絡社群的互動設計研究[J]. ?工業設計. 2021(09)
[2]周大鳴. 理解互聯網:數字時代人類學的價值和關懷言[J]. 思想戰線. 2019(06)
[3]馬春磊.習近平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重要論述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 2020.
研究方向:語言交際藝術、影視產品營銷、社交禮儀等
項目類別: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2019年度一般課題
項目名稱:智能時代視聽傳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項目編號:2019GB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