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芳
關鍵詞:國企;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問題
1 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的難點
1.1 前后任領導的經濟責任界限難以劃分
總結某企業近百份審計案例發現,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是從施工生產經營活動做為切入點,工程項目的周期長,項目經理的任期時間往往與項目的持續時間不完全相同。在實際工作上,對責任進行鑒別時,經常會出現無法明確分清責任應該由前任還是后任領導來承擔的情況。項目領導者所做出的經營管理決定,是否會迅速創造利潤不得而知;或者這項決策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經不合時宜而給項目帶來經濟損失等。
1.2 對內審人員的全面業務能力要求較高
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涉及的理論及實踐內容非常豐富,既有會計、審計等財經類管理學知識,又涉及到工程技術、經營、物資、計劃等非財務類方面的內容。如果審計人員知識結構單一、對后續教育不夠重視,就很難完成復雜的施工項目審計任務,進而無法客觀地評價企業領導或項目領導的經濟責任。某公司審計部門專職人員所學專業全部為財務相關,雖有實際現場的工作經驗,但是深入審查分析工程等專業技術問題所致的經營虧損尚存差距。
2 國有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審計中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完善的評價體系
目前,我國大多數國有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審計未有完善的評價體系,主要是基于財務指標,衡量企業財務狀況和經驗成果,以考察企業經濟目標的實現程度為標準,容易導致短期行為,側重對財務指標的實現,追求財務數據表面光鮮,不考慮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評價含有過多的主觀性,部分評價標準與國有企業干部職責缺乏關聯性。目前國企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缺乏一套嚴格、客觀、嚴明的評價體系,無法有力保障審計評價結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2.2 經濟責任審計結果未能有效利用
由于目前大多數國有企業組織人事部門未能充分利用審計結果,造成審計結果未能對組織選人用人上起到相應的作用。經濟責任審計結果是考核干部任期內的企業經營狀況,體現國有企業干部的領導水平一項能力表現。而在實際工作中,部分國有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審計流于形式,只是常規的例行程序。國企干部在退休或是調離原工作崗位,并到任新崗位后才實施審計。即使審計人員能夠恪守職業道德、客觀公正地發現國企干部未能正確履行經濟責任的問題,組織人事部門也未必能夠撤銷、更改人事任命,常常是通過弱化問題的嚴重程度,不予相應的追責。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報告未納入個人檔案,未能規范審計成果的運用轉化,不能認識到審計評價對考核、任用的重要性。
2.3 國有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素質有待提升
因為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量大、內容涉及廣泛、審計對象特殊,所以對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比較高。對開展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內部審計人員,不僅需要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法律法規熟練掌握,而且要具備較強的觀察分析能力。當前,國有企業內部審計人員主要是從財務部門及企業其他部門轉任過來,缺乏豐富的審計經驗。內部審計人員的知識儲備和業務能力等知識不夠,制約了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開展,降低了內部審計的質量,使得內部風險增加。
2.4 信息建設相對薄弱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國有企業經營業務范圍的擴大,使得企業在經營中的數據信息大量增加,企業其他業務職能部門為了緊跟市場變化,不斷完善信息化建設,而由于企業領導缺乏對內部經濟責任審計重視,導致缺乏對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軟硬件投入,內部審計人員僅使用傳統的審計方法進行經濟責任審計,增加了審計人員的工作量,未能夠合理地使用企業經營數據。
3 加強國有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對策
3.1 完善內部經濟責任審計評價體系
目前國有企業進入經濟發展的新時期,一套完善的審計評價體系對國有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具有重要的作用,能為有效的經濟責任審計提供切實的依據。審計評價體系應重視評價體系的客觀性、謹慎性、全面性和重要性。評價體系不僅要考察企業財務經營情況,更應注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指標考核,充分運用定向和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模式,旨在提高對內部經濟審計的客觀公正。
3.2 完善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運用制度
國企應更注重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在完善企業治理、促進戰略目標實現上的決定性作用。國企高層應統籌設計對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在干部考核、紀檢監察、財務管理等方面的轉化運用制度。建立健全審計結果信息共享制度,加強組織人事、紀檢監察、財務管理和審計部門的聯合協作機制。組織人事部門應科學建立合理的選任制度,利用審計結果建立國企干部個人檔案制度,作為考核任命的依據。
3.3 提升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
國有企業應當根據企業自身的業務結構,通過培訓學習,更新審計人員的業務知識,創新審計方法,同時調整完善內部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國有企業內部審計人員應該加強內部風險管理,強化責任意識,提升內部審計人員的風險意識。防范企業審計風險的關鍵在于審計隊伍的素質,審計人員不僅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廉潔自律,從而提高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質量,降低企業管理的風險。
3.4 加強信息化建設,提高經營效率
一方面,在審計全覆蓋的時代,國有企業面臨著審計資源不足,軟硬件投入少等問題,信息化建設不夠完善,企業未能全面有效利用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對比。另一方面,由于企業的經營中,企業領導干部面對外界的誘惑增加,信息化的不及時可能導致企業領導干部存在舞弊行為,無法及時發現,對國有資產造成流失。對此,國有企業在加強內部審計隊伍建設的同時,應加強對審計信息化的建設,創新審計方法,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降低審計人員的工作量,為企業經營提供有力的保障。
3.5 明確界定國有企業的經濟責任
國有企業應明確界定直接責任、主管責任和領導責任三種責任;要劃清前任領導和現任領導的經濟責任,將二者的成績與問題明確區分;明確個人決策與集體決策的責任。明確界定經濟責任有助于提高經濟責任審計質量。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內部經濟責任審計是對國企干部的有效監督,是避免國有資產流失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保障內部經濟責任審計有效實施,才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保障國有企業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許藍心.現代企業理論下國企內審外包動因及風險防控 [J]. 經營者 ,2019, 33(17).155-156.
[2] 富慧.淺談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的現狀及建議[J].經營者,2020,000(004):248-249,273.
[3] 韋泓曲.基于內部審計視域下的國企風險管理研究 [J]. 商情 ,2018, 000(047):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