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業清
睡眠障礙是抑郁癥常見并發癥之一,在抑郁癥患者中的發生率高達90%,嚴重損害患者健康[1]。抑郁癥伴睡眠障礙患者除了抑郁癥狀外,還伴有入睡困難、睡眠節律改變、早醒等睡眠問題,睡眠障礙是抑郁癥患者發生自殺傾向的危險因素,臨床已將睡眠癥狀作為判斷抑郁癥嚴重程度及評估預后的重要指標之一[2]。米氮平是第一個去甲腎上腺素(NE)受體拮抗藥和選擇性5-羥色胺(5-HT)再攝取抑制劑(SSRIs),屬于常用抗抑郁藥物,對改善抑郁癥狀、提升睡眠質量有一定效果[3]。阿戈美拉汀屬于5-HT2C受體拮抗藥,是一種褪黑素激動藥,具有調理睡眠覺醒周期的獨特藥理機制,在改善抑郁癥狀的同時,可調節睡眠結構,提高睡眠質量[4]。本研究進一步對比阿戈美拉汀與米氮平治療抑郁癥伴睡眠障礙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本院精神科治療的88 例抑郁癥伴睡眠障礙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44 例。觀察組,男24 例,女20 例;年齡23~68 歲,平均年齡(41.3±9.1)歲;抑郁病程2~18 年,平均抑郁病程(8.2±3.3)年;睡眠障礙病程1~10 年,平均睡眠障礙病程(4.3±2.0)年。對照組,男23 例,女21 例;年齡22~70 歲,平均年齡(41.7±9.5)歲;抑郁病程2~20 年,平均抑郁病程(8.5±3.9)年;睡眠障礙病程1~12 年,平均睡眠障礙病程(4.7±2.5)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抑郁病程、睡眠障礙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患者均符合《綜合醫院焦慮、抑郁與軀體化癥狀診斷治療的專家共識》[5]中抑郁癥伴睡眠障礙的診斷標準;HAMD-17 評分≥17 分;伴有睡眠障礙相關癥狀;實驗室指標均檢查正常;近期未接受過抗抑郁或改善睡眠藥物治療。
1.2.2 排除標準 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合并嚴重心肝腎疾病者;近2 個月內接受過SSRIs 及其他藥物治療者;其他疾病所致睡眠障礙等。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口服米氮平片(杭州默沙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50132)治療,起始劑量15 mg/d,若療效不明顯,1 周后增加劑量至30 mg/d,觀察有無不良反應,若無明顯不適則維持此劑量治療。持續治療8周。
1.3.2 觀察組 口服阿戈美拉汀片(江蘇豪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375)治療,起始劑量25 mg/d,1 周后增加劑量至50 mg/d,并維持治療[6]。持續治療8 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根據HAMD-17評分減分率判定療效。顯效:HAMD-17 評分減分率≥75%;有效:HAMD-17 評分減分率50%~74%;無效:HAMD-17 評分減分率<50%。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7]。
1.4.2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抑郁及睡眠評分 治療前后采用HAMD-17(HAMD-17 評分>24 分為重度抑郁,17~23 分為輕中度抑郁,<17 分為無抑郁)及MADRS(評分越高越抑郁)評價患者的抑郁情況,采用PSQI(評分越低睡眠質量越好)評價患者的睡眠情況。
1.4.3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睡眠結構指標 治療前后進行多導睡眠監測(PSG)檢查,檢查前囑患者按照平時生活及作息習慣進行睡眠,檢查時間自21:00 至次日早晨7:00,測定睡眠潛伏期、睡眠效率、覺醒時間、S1+S2、S3+S4、REM、實際睡眠時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抑郁及睡眠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HAMD-17 評分、MADRS 評分、PSQ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HAMD-17 評分、MADRS 評分、PSQI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睡眠結構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睡眠潛伏期、睡眠效率、覺醒時間、S1+S2、S3+S4、REM、實際睡眠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睡眠潛伏期、覺醒時間、S1+S2 均短于對照組,睡眠效率高于對照組,S3+S4、REM、實際睡眠時間均長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n,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抑郁及睡眠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抑郁及睡眠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睡眠結構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睡眠結構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睡眠癥狀屬于抑郁癥的生物學癥狀,抑郁癥患者若并發睡眠障礙往往提示預后不良,發生抑郁癥自殺的危險性較高,臨床治療難度大[8]。臨床研究顯示,睡眠障礙與抑郁癥密切相關,改善睡眠質量有助于抑郁病情的恢復,反之則加重病情。抑郁癥并發睡眠障礙的機制尚未明確,一般認為與單胺能神經遞質的傳遞能力減弱、大腦邊緣系統多巴胺功能失衡等有關。多數抗抑郁藥物對REM 睡眠有抑制作用,但對非REM睡眠、特別是慢波睡眠期(SWS)的效果較差[9]。米氮平可促進5-HT 和中樞NE 神經遞質的釋放,增強5-HT和NE 活性,提高5-HT 含量,達到改善抑郁的目的,同時具有5-HT2C受體阻斷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質量,提高睡眠持續性,但容易造成宿醉、白天困倦等不良反應[10]。
阿戈美拉汀是神經褪黑素-1、2 受體激動藥和選擇性5-HT2C受體拮抗藥,能夠激活褪黑素受體,改善睡眠、調節晝夜節律。相關研究顯示,阿戈美拉汀可改善失眠癥和酒精依賴患者的睡眠結構,增加總體睡眠時間,減少睡眠 潛伏期、覺醒次數和覺醒時間[11]。以往臨床研究認為,阻斷5-HT2C受體并不會直接產生抗抑郁作用,而阿戈美拉汀可能通過激活褪黑素受體,達到抗抑郁作用。有文獻報道,5-HT2C受體可使前額葉皮質的細胞外NE 與阿戈美拉汀呈劑量依賴性上升,增加藍斑核的NE 激活[12]。另有研究顯示,阿戈美拉汀可增加海馬部位神經元的可塑性及神經元發生,達到抗抑郁作用。
綜上所述,阿戈美拉汀治療抑郁癥伴睡眠障礙的效果更好,有助于提高抗抑郁、改善睡眠的治療效果,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