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脊柱骨折是骨科常見的損傷類型,近年來老年脊柱骨折患者越來越多,多因骨質疏松導致,部分患者因外傷、交通事故導致[1]。由于該類患者多合并有脊髓損傷、壓迫,患者臨床表現為肢體麻木、甚至癱瘓。患者不僅忍受巨大的疼痛,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主要通過手術治療維持脊柱正常結構,減輕脊髓受壓狀態。常規手術減壓徹底,但手術損傷大,特別是對于跳躍性多節段脊柱骨折患者,患者術后脊柱穩定性差,疼痛明顯。經皮椎體成形術是臨床脊柱外科一種微創術式,通過影像學輔助定位對病變椎體經行固定,術后減壓效果及脊柱功能恢復效果顯著。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 年6 月~2020 年1 月在本科接受治療的113 例跳躍性多節段脊柱骨折患者的病歷資料,依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60例)與對照組(53 例)。觀察組男35 例,女25 例;年齡32~77 歲,平均年齡(48±11.6)歲;交通傷21 例,墜落傷12 例,病理性骨折15 例,其他12 例。對照組男33 例,女20 例;年齡30~75 歲,平均年齡(46±10.2)歲;交通傷22例,墜落傷11例,病理性骨折10例,其他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本次實驗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既往脊柱手術患者及伴有精神疾病、凝血功能障礙患者。
1.2 方法 患者術前均告知手術方式、目的及注意事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手術即切開固定術,患者全身麻醉后,常規消毒鋪巾,暴露患者脊柱損傷位置,術前應用C 臂透視下定位,選擇脊柱旁切口,約5~7 cm,顯露損傷位置,徹底減壓后應用螺釘固定及骨水泥填充,手術結束后X 線觀察固定位置及有無氣胸、骨水泥漏等情況發生。觀察組患者應用經皮椎體成形術,麻醉方式為全身麻醉,術前先經過X線、CT 等檢查進行手術位置定位,評價脊髓壓迫程度,將損傷位置按照損傷程度排列并作為后期手術處理順序,術區常規消毒鋪巾。以一處椎體損傷位置為例,首先在損傷椎體棘突旁置入定位針,X 線下確認椎體位置后置入穿刺針管,切開脊柱兩側各3 cm,觀察穿刺深度及角度,依次置入各級套筒,不斷擴張至合適孔徑后置入空心錐,再次術中定位空心錐位置,應用骨水泥填充。再次透視固定效果,徹底止血后,確認骨水泥無滲漏后觀察椎體恢復高度,關閉手術創面[2]。術后常規臥床治療及護理。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通過患者住院期間及術后回訪記錄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術前及術后立即采用VAS 法評價患者疼痛情況[3],JOA 評分評價患者術后脊柱功能恢復效果;VAS 評分包含0~10 分,由患者主觀評價,分數越高,疼痛越明顯;JOA 評分通過對患者肢體功能、膀胱等神經功能評價,包含0~29 分,分數越低,功能障礙越明顯。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比較()

表1 兩組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手術前后VAS、JOA 評分比較 手術前,兩組VAS、JO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觀察組VAS、JOA 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VAS、JOA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手術前后VAS、JOA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手術后比較,aP<0.05
脊柱跳躍性多節段骨折是臨床治療的難點,患者入院時癥狀重,并且對于病變位置診斷存在困難,臨床多通過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學表現評估病變位置脊髓壓迫程度,對比患者臨床癥狀加以驗證[4]。手術減壓是脊柱骨折主要治療目的,無論是髓核摘除還是椎體成形術都是通過維持正常脊柱結構,解除脊髓受壓狀態,術后給予抗炎等治療,消除水腫壓迫,恢復患者脊柱功能。目前常用的手術方式包含傳統開放手術,即后路病變位置切開修復,該術式操作簡單,但周圍組織損傷大,對于間隔較遠的椎體骨折患者會造成切口聯合,后期愈合困難。經皮椎體成形術是一種微創方式,通過影像學輔助,具有小切口、疼痛輕,術后脊柱結構穩定等優勢。
多節段骨折損傷患者一般狀態差,患者脊柱關節紊亂,解剖關系難以分辨,對于常規切開固定手術風險大。手術除了要解決患者肢體運動感覺障礙,同時還要考慮患者年齡、身體狀態等因素,術前更要對患者進行評估,觀察患者骨密度,一般情況下手術時間延長會增加患者手術風險,特別是對于脊柱損傷患者,應盡量選取創傷小、手術時間短的治療方式,治療時除解決患者疼痛等癥狀外,還要有益于患者術后脊柱功能恢復。重建脊柱穩定性是手術成敗的關鍵,對于不穩定的粉碎性脊柱骨折經皮椎體成形術可通過選擇精確定位與徹底減壓對病變椎體進行牢靠固定,在病變椎體基礎上維持病變處脊柱功能。傳統切開固定手術切口長,不但增加對脊柱周圍神經損害,破壞后期切口恢復微環境改變,另外術后患者可造成瘢痕攣縮或切口不愈合等情況發生。跳躍性脊柱骨折患者一次性傳統骨折固定會影響患者脊柱穩定性,患者術后疼痛明顯。術中骨水泥填充,大切口會誘發骨水泥漏,增加切口壓力,患者術后恢復緩慢;經皮椎體成形術是通過術前定位評估,準確定位病變椎體位置,通過在脊柱旁小切口暴露病變椎體,定位相鄰椎體的椎體與椎弓,通過導絲引導下對病變椎體處進行擴張,加壓注入適量骨水泥。該術式可減少對周圍正常結構破壞,降低術中出血量。術中應用C 臂X 線輔助下骨水泥注入,臨床脊柱固定效果牢靠,同時小切口還可減少空氣中細菌感染切口的風險[5]。固定后充分清除骨折椎體壞死組織,使受壓神經徹底解壓,通過手術器械輔助暴露手術視野,減輕手術醫師操作壓力,術中骨水泥填充脊柱骨折空隙,進一步加強病變椎體原有生理結構及功能,防止活動后脊柱關節移位及應力改變,保證患者遠期效果穩定,同時骨水泥熱作用可殺死周圍神經末梢,患者術后疼痛癥狀減輕,小切口通過減壓受損神經對比常規切開固定方式,患者術后疼痛感下降,該手術方式簡單易操作,患者術后住院時間顯著縮短,減少患者臥床時間,避免長期臥床壓瘡、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發生。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觀察組VAS、JOA 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跳躍性多節段脊柱骨折患者應用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患者損傷小,術中出血量減少,住院時間縮短,較常規手術減輕患者疼痛,脊柱功能顯著改善,是該類患者更有效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