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洪剛
食管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發病后病情進展較快,短時間內便可從早期發展至中晚期發病后患者吞咽功能會受到阻礙,最終發展至連水和唾液也無法吞咽,對患者營養的吸收造成嚴重影響,使患者生活質量以及生命安全均無法得到保障[1]。當前針對食管癌的治療主要包括外科腫瘤切除于同步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其中同步放化療一般在手術后3~6 周實施,該方案能有效清除殘留的腫瘤細胞,抑制病灶處腫瘤重新增值[2]。但在實際開展過程中,由于長時間持續開展放化療副作用較大,不利于患者的康復[3]。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次研究在常規同步放化療基礎上加用CM-Na,并通過組間對比的方式來分析上述治療在食管癌患者治療中的臨床療效,研究方法和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 年4 月~2015 年3 月收治的122 例食管癌患者,應用計算機數字隨機排序的方式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61 例。對照組男35 例,女26 例;年齡38~72 歲,平均年齡(58.6±6.9)歲;病程2~17個月,平均病程(8.3±3.0)個月。研究組男34例,女27;年齡37~74 歲,平均年齡(58.9±7.4)歲;病程4~18 個月,平均病程(8.5±3.2)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常規同步放化療,具體實施方式為:放療療程:采取調強技術,指導患者以仰臥位的體位接受治療,采用CT 進行模擬定位,掃描范圍包括患者機體中頸直達肝臟下緣,掃描層厚設置為5 mm。在對病灶處體積以及需要放療的體積范圍進行確認后,對靶區進行勾畫,勾畫標準由兩位以上主治醫師確定,利用治療計劃系統勾畫靶區,同時勾畫心臟等重要器官。勾畫范圍分為兩種。累及野靶區勾畫標準:臨床靶區(CTV)為原發瘤腫瘤靶區軸向外擴張0.5~1.2 cm,依據不同的解剖屏障進行適當修改,轉移淋巴結各個方向均勻外擴0.6~1.2 cm。計劃靶區(PTV)為CTV 各個方向均勻外擴0.6~1.2 cm。預防野靶區勾畫標準:原發腫瘤及轉移淋巴結的勾畫范圍同上。選擇性淋巴引流區預防照射范圍的定義為CTV1:頸段或胸上段癌勾畫部位包含鎖骨、食管以及2、4、5、7 區;胸中段癌時包含食管旁、賁門旁以及2、4、5、7、8、9 區;胸下段癌時包含食管旁、賁門旁、胃左側、腹腔干旁淋巴引流區以及4、5、7、8、9 區,在CTV1 各個方向均勻外擴0.6~1.2 cm 為PTV1。給予選擇性淋巴引流區預防照射患者前程95%的PTVQ 至49.0~54.0 Gy/1.8~1.9 Gy,后程增加至54.0~69.0 Gy/1.8~2.2 Gy;野照射患者則給予95%的PTV 55.0%~66.5 Gy/1.8~2.0 Gy。化療治療:在患者接受放療的同時,給予其順鉑(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362)、亞葉酸鈣(浙江大為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4097)、5-氟尿嘧啶(北京斯利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0223)進行化學藥物治療,其中順鉑用量為30 mg/m2,通過將其溶于生理鹽水中通過靜脈滴注的方式治療,亞葉酸鈣用量為200 mg,溶于生理鹽水中通過靜脈滴注的方式,5-氟尿嘧啶用量為350 mg/m2,溶于生理鹽水中通過靜脈滴注的方式,上述3 種藥劑1 周/次,連續使用2 周。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使用CM-Na 化療,其操作如下:研究組患者同步放化療操作與對照組患者保持完全一致,注射用CM-Na(山東綠葉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022)的用法和劑量為:溶于生理鹽水中通過靜脈滴注的方式給藥,分別在周一、周三和周五放化療前1 h 內用藥,給藥量為800 mg/(m2·次),持續給藥直至放化療結束。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率、生存率。其中療效判定依照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定[4]的實體瘤療效指標(即病灶縮小體積、是否出現新病灶、控制效果維持時間等)進行判定,視情況主要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和疾病進展(PD)4 項,治療總有效率=(CR+PR)/總例數×100%。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肝腎功能損傷、脫發、神經毒性反應4 項。通過院方為期5 年的隨訪統計治療后1、3、5 年的生存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中出現惡心嘔吐2 例、肝腎功能損傷1 例、脫發3 例,無神經毒性反應情況發生,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84%(6/61);對照組中出現惡心嘔吐有3 例、肝腎功能損傷1 例、脫發5 例,神經毒性反應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39%(10/61)。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151,P=0.283>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n(%)]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2.3 兩組治療后生存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1、3、5 年的生存率分別為93.44%(57/61)、73.77%(45/61)、52.46%(32/61),對照組患者治療后1、3、5 年的生存率分別為88.52%(54/61)、55.74%(34/61)、32.79%(20/61)。兩組患者治療后1 年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899,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3、5 年后生存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46、4.826,P<0.05)。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在日常生活方面出現飲食不節制,進而導致向食道癌等惡性腫瘤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有關食道癌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大多數與患者的飲食習慣有較為密切的聯系[5]。為防止食道癌腫瘤細胞出現脫落或轉移的情況,需盡早對其開展相應的治療。目前針對該惡性腫瘤疾病首選腫瘤切除術加術后同步放化療,前者通過采用外科手術的方式直達病灶,根據腫瘤情況切除整個或部分腫瘤,來實現改善患者病情的目的[6]。由于外科切除手術預后較差,術后容易出現病情復發的情況,通過在術后進行同步放化療,進一步對殘存的腫瘤細胞進行殺滅,亦或是抑制其增值,從而實現完全緩解食道癌的癥狀[7]。
本次研究中將CM-Na 與同步放化療聯合使用,該藥物屬于硝基咪唑類化合物,具有明顯的抗癌增敏作用,其代謝產物為甲硝唑類,具有代謝快、副作用低等優點,能提高食管癌患者的近期療效。CM-Na 可將射線以及化療藥物導致的細胞分子損傷有效固定下來,從而提高放化療效果。除此之外,此藥還能夠以抑制DNA 修復酶的方式,對腫瘤細胞受損DNA 分子修復以及腫瘤細胞產生抑制作用,修復乏氧腫瘤細胞的潛在損傷與亞致死損傷,增強放療對腫瘤細胞的殺滅作用,CM-Na 具有理想的安全性,且與放化療聯合應用于局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中能夠共同增強臨床療效。通過本次研究成果可知,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151,P=0.283)。研究組患者治療3、5 年后生存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46、4.826,P<0.05)。分析成因是由于CM-Na 對患者軀體影響較小,無明顯毒副作用,同時也不會與其他化療藥物相反應,因此既不會緩解不良反應的發生,也不會進一步加深藥物副作用的影響。
綜上所述,通過應用CM-Na 同步放化療治療食管癌能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以及遠期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