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皎凌 那婕
復發性口腔潰瘍是臨床口腔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癥,復發性口腔潰瘍的發病病因比較復雜,對其還沒有統一定論,因此治療方案也不能統一[1]。復發性口腔潰瘍在發病時并沒有全身癥狀,然而局部會有較為明顯的灼痛感,大部分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因潰瘍面有出血癥狀,因此極易產生大量血栓,從而損害了病變黏膜微循環,對創面愈合、修復造成了很大影響,加重黏膜受損癥狀[2]。對患者飲食等造成了一定影響,疾病反反復復會降低機體免疫功能,進而降低生活質量。對于復發性口腔潰瘍的治療以促進創面愈合、緩解疼痛等對癥治療為主。本次研究中主要對比生理鹽水、康復新液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本院收治的136 例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計算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68 例。對照組男36 例、女32 例;年齡34~57 歲,平均年齡(45.50±3.84)歲;病程1~6 個月,平均病程(3.50±0.87)個月,潰瘍發生時間4~8 d,平均發生時間(6.00±1.14)d;實驗組男38例、女30例;年齡34~60歲,平均年齡(47.00±4.34)歲;病程1~5 個月,平均病程(3.00±0.86)個月,潰瘍發生時間4~10 d,平均發生時間(7.00±1.16)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與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②均符合《口腔黏膜病學》中的相關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患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②患有其他口腔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使用生理鹽水治療,早中晚含漱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含1~2 min 后吐出,重復2 次,含漱30 min 禁止進食。
1.2.2 實驗組 使用康復新液治療,早中晚含漱康復新液,含1~2 min 后吐出,重復2 次,含漱30 min 禁止進食。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療效、治療后相關指標變化、臨床癥狀評分及鏈球菌、韋榮菌與奈瑟菌檢測結果。①臨床療效判定標準:優:治療后疼痛感消失,進食、睡眠等沒有受到影響,潰瘍創面徹底愈合;良:治療后疼痛感明顯緩解,進食、睡眠等收到一定影響,潰瘍創面范圍縮小>80%;差:治療后依然有疼痛感,進食、睡眠等受到很大影響,潰瘍創面縮小范圍<80%[3]。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②相關指標:觀察治療后CD3+、CD4+、CD8+、CD4+/CD8+水平,指標使用流式細胞儀進行檢測;TNF-α、IL-2、IL-10 指標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法進行檢測。③臨床癥狀評分:采取四級評分法,得分越高說明癥狀越嚴重[4]。④鏈球菌、韋榮菌與奈瑟菌檢測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對比 實驗組患者治療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后相關指標變化對比 治療后,實驗組CD3+、CD4+、CD8+、TNF-α、IL-2、IL-10 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對比 實驗組患者潰瘍面積、潰瘍個數、滲出、充血、疼痛、燒灼感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鏈球菌、韋榮菌與奈瑟菌檢測結果對比 實驗組患者鏈球菌、韋榮菌與奈瑟菌檢測結果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
表2 兩組治療后相關指標變化對比()

表2 兩組治療后相關指標變化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3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4 兩組鏈球菌、韋榮菌與奈瑟菌檢測結果對比(,拷貝/ml)

表4 兩組鏈球菌、韋榮菌與奈瑟菌檢測結果對比(,拷貝/ml)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復發性口腔潰瘍的形狀為橢圓形或獨立圓形,極易反復發作。口腔黏膜各部位均會發生潰瘍,發生潰瘍后患者會有疼痛感,創面也有燒灼疼痛感,影響著患者的進食、睡眠等,進而正常生活與工作受到影響[5]。目前醫學對復發性口腔潰瘍的發病機制還不是很明確,普遍認為復發性口腔潰瘍的發病病因與免疫功能異常、細菌感染、缺乏營養等有著一定關聯,對于其治療以用藥緩解病情、促進傷口愈合為主。人體在健康狀況下口腔、腸道等均有一定數量細菌定植,與宿主之間形成了能獨立進行物質、能力交流的動態平衡系統,正常菌群對宿主有著多種有益生理作用,一旦微生態平衡被打破,那么則會出現菌群失調現象,繼而生理作用被改變,傷害宿主[6]。
在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治療優良率高于對照組,CD3+、CD4+、CD8+、TNF-α、IL-2、IL-10 水平均優于對照組,潰瘍面積、潰瘍個數、滲出、充血、疼痛、燒灼感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鏈球菌、韋榮菌與奈瑟菌檢測結果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康復新液治療優勢。康復新液是在美洲大蠊干燥蟲內提取出的乙醇所制成的一種液體,其成分有促生長因子、黏糖氨酸等,在《本草綱目》等眾多典籍中都有關于大蠊干燥蟲的記載,其自身有著極高的藥用價值,其功效有解毒、化積等,該次研究中康復新液采用的是含漱,通過含漱直接作用在患處,不僅不會刺激到皮膚與黏膜,且有著極強的滲透力。黏糖氨酸作用為加強細胞免疫功能、促進釋放自由基殺滅細胞,有著分泌前列腺素等活性物質調節炎癥與組織再生效果;多元醇等成分可促進病變處核酸、蛋白質膠原合成,表皮細胞創面微循環改善效果較好,進而促進新生肉芽組織生長,短期內修復受到損傷的皮膚黏膜。此外康復新液也有著抗氧化功效,提升淋巴細胞與血清溶菌酶活性,調節機體生理平衡[7]。康復新液不僅能口服,也能外用,最大功效為通利血脈、生肌養陰。復發性口腔潰瘍與T 細胞介導免疫反應引發的口腔上皮細胞損害有著很大關系,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調節性T 細胞發揮著重要意義[8]。IL-2 經由CD4+Th1 型淋巴細胞分泌,其功效為促進B 細胞分泌抗體、增殖自然殺傷細胞,對機體免疫應答過程價值重大;IL-10 經由CD4+Th2 型淋巴細胞分泌,其功效為增強抗炎活性、免疫抑制,對Th0 細胞向Th1 細胞轉化抑制效果較好,此外也有效對抗了炎癥炎癥細胞因子前移與產生致炎細胞因子;TNF-α 經由單核巨噬細胞分泌,生物活性較廣;采用康復新液治療后口腔鏈球菌與韋榮菌含量提升,康復新液治療機制與口腔中鏈球菌與韋榮菌含量增加有著密切關系。通過臨床研究證實,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機體中IL-2 水平較低,而IL-10 水平較高,炎性因子水平失去平衡,對疾病治愈造成了影響。此外TNF-α 水平較高,且其水平與口腔潰瘍病情程度有著密切關系。
總結康復新液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的機制有以下幾點:①提高血清溶菌酶與淋巴細胞活性,調節機體內部生理平衡;②提高T 淋巴細胞活性與數量,抗病毒感染,提高機體免疫力;③抑制核糖核酸與蛋白質合成,發揮出抗感染與抗菌效果;④促進血管再生與病損組織脫落,促進修復潰瘍及創面。
綜上所述,康復新液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的療效顯著,可快速緩解疾病癥狀,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