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強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發生極大改變,因此臨床中糖尿病的發病率居高不下,并且近年來呈上升趨勢,難以遏制。據有關臨床研究表明,大約在2025 年時,糖尿病患者的人數將達到所有成年人口的7%左右,這一數據其實十分龐大,尤其在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無法得到改變的前提下,這一人數只會增加,不會減少[1]。其中2 型糖尿病屬于進展性疾病,由于缺乏有效的根治方式,在臨床中通常采取藥物控制血糖;但是在單藥控制時,隨著病程延長效果往往不佳,因此臨床中多采取聯合其他降糖藥物進行干預。本文則通過研究維格列汀聯合二甲雙胍在治療2 型糖尿病中的效果,為后續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55 例2 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28 例)和對照組(27 例)。觀察組男16 例,女12 例,年齡55~73 歲,平均年齡(54.62±6.13)歲,病程1.14~3.53 年,平均病程(1.87±0.56)年;對照組男15 例,女12 例,年齡54~74 歲,平均年齡(54.39±6.54)歲,病程1.26~3.85 年,平均病程(1.71±0.7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在研究前未接受其他治療;基礎資料完整;患者可做自主判斷;知情研究;本院醫學倫理會批準。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的臟器類疾病;治療期間病情惡化;對此次研究用藥有過敏史。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單一的二甲雙胍[MSD Pharma(Singapore) Pte.Ltd,注冊證號H20140774]治療,500 mg/次,2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維格列汀治療,首先按照對照組的劑量和次數給予患者二甲雙胍治療,在持續治療1 周后停止用藥,并采取維格列汀(Novartis Pharma Stein AG,注冊證號H20160037)治療,50 mg/次,2 次/d。兩組患者均在持續治療4 周后對比療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患者治療前后的血糖水平,對比內容為空腹血糖、餐后2h 血糖,數據以實測所得為準。②對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對比,包括:感染、頭痛、嘔吐、腎功能受損。
1.4 統計學分析 采取SPSS20 處理,表示計量資料,t 檢驗,計數資料以檢驗,%表示。P<0.05 說明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糖控制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控制水平比較(,mmol/L)

表1 兩組血糖控制水平比較(,mmol/L)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生頭痛1 例;對照組發生感染1 例,頭痛2 例,嘔吐2 例,腎功能受損1 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57%,低于對照組的2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04,P=0.038<0.05)。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糖尿病問題日益嚴峻,是危及居民身體健康的一項重要病情,而且該病的防治工作也是全球性醫學難題。世界衛生組織便通過對全球范圍內的糖尿病患者進行一次大規模篩查,發現糖尿病人群高達1.25 億;這一數字在2025 年時將增加至3 億。因此從全球范圍來看,糖尿病問題不容樂觀[2]。反觀我國糖尿病治療進展,考慮到近年來經濟水平提升,生活習慣和飲食的問題成為影響糖尿病發病的一大重要因素,而在臨床中該病的發病率也在飛速增長,難以得到有效控制[3]。例如1994 年時,我國糖尿病發病率是1980 年的3 倍,并會持續上升。大約在15 年后,我國糖尿病患病率會達到5%~10%。另外,在我國由糖尿病所致的死亡案例也在逐年上升,其中2 型糖尿病及并發癥成為中國社會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對于糖尿病治療研究刻不容緩,相關醫學工作者必須迎接這一挑戰。
在2 型糖尿病的治療工作中,目前在臨床中提出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其中一級預防是指對高危人群展開預防性干預,防止他們發生糖尿病;一般這部分高危人群主要是指肥胖或超重者、糖尿病親屬、40 歲以上居民等。在藥物選擇方面,二甲雙胍適用于60 歲以下的血糖含量升高人群;另外也有研究表明稱,阿卡波糖適用于各類前期血糖危險人群,同時該藥物還能有效降低心血管并發癥發生[4]。而二級預防則是指高血糖所致的血管并發癥進行預防,從而可以有效降低各類心血管因素所致的死亡率。總體而言,在2 型糖尿病的治療中,其并發癥和血糖之間的關系長期以來受到臨床醫學界關注,在大量的研究中也表明,無論1 型或2 型糖尿病,其并發癥和血糖之間存在明顯關聯,尤其在血糖持續升高時,出現并發癥的幾率明顯上升。由此可見,如何降低血糖可以成為預防并發癥發生的重要手段[5]。不過從當前的研究中來看,對于可引起并發癥的具體血糖閾值尚無統一定論,不過從實際臨床案例中可以看出,當患者的血糖水平接近正常范圍時,并發癥也在持續下降。由此可見,在控制血糖方面,離正常值越近,其并發癥發生的風險則降至最低。
在糖尿病的具體治療方面,雖然不可否認藥物的重要性,但是飲食控制亦是糖尿病治療的首選策略。因為只有采取飲食控制以及體育鍛煉,在聯合針對性的藥物治療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防止血糖發生異常變化。尤其對于血糖程度較輕的患者,往往通過控制飲食和運動便可以達到治療目標;但是對于部分血糖含量較高的患者,如果單純使用飲食控制和運動治療,則無法使血糖水平恢復至正常范圍;在此基礎上必須輔助藥物治療,同樣也應當改變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6]。除此之外,治療應當按照肥胖和非肥胖原則區別對待,不過在所有治療中,飲食控制的重要性必須得到重視,在臨床治療中必須糾正只重視藥物而不對飲食進行控制的錯誤思想。因為單就糖尿病患者而言,僅僅采取藥物治療而缺乏有效的食物控制,其最終結果基本很難達到理想效果;此外,還有運動治療也是糖尿病治療中常見的一項手段,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增強胰島素敏感性和患者自身免疫力。當然,對于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仍然藥物治療,其中對于2 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幾乎有70%以上的患者需要口服降糖藥物,而所有降糖藥物中基本可分為兩類,一類為胰島素促泌劑,另一種則為非胰島素促泌劑[7]。前者包括磺脲類和餐時降糖藥;而后者則包括雙胍類降糖藥,例如本文研究的二甲雙胍。而磺脲類降糖藥物在應用于人體后可以促進β 細胞胰島素分泌和合成,從而改善血液循環狀態,增加胰島素水平。二甲雙胍降糖藥的臨床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在應用于人體后可促進組織糖利用度,抑制肝糖輸出,但同時不影響胰島素分泌。而且這類藥物通常只降低高血糖,不降低正常血糖,所以在用藥后發生低血糖的案例極少,但是仍有可能誘發酸中毒的危險,在用藥時應當謹慎。
在此次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57%,低于對照組的2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分析為:維格列汀屬于DDP-4 抑制劑,該藥物與常規的口服降糖藥物有所不同,藥性獨特機制在應用于人體后會直接作用到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和糖依賴性胰島素釋放肽(GIP)上,而GIP 在胰島素分泌中對于血糖控制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通常在作用于胰島β 特異性受體后,會以血糖依賴的方式提高人體胰島素分泌量。而在本文研究中選擇維格列汀聯合二甲雙胍進行治療,兩種藥物在合用時可以有效降低腸壁細胞葡萄糖吸收率,因此很少引起低血糖反應;從用藥結果來看,聯合治療安全性相比于單一用藥時更高。
綜上所述,對于2 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在采取維格列汀聯用二甲雙胍治療時療效顯著,且能降低不良反應發生,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