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中風在西醫上屬于腦出血和腦梗死的范疇,西醫認為這種疾病是由于腦組織缺血缺氧、出血等產生的損傷,而中醫認為是患者外感風邪之毒,內傷兼癥而導致發病。中風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早期患者采取相應治療方案能夠積極控制病情,有效的治療方案可降低死亡率,但是多數患者會有嚴重后遺癥。中風后患者會存在口眼歪斜和語言障礙,很多患者會出現神志不清和肢體功能障礙,這也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中風后遺癥期常會因為氣虛血瘀和氣血運行無力等導致患者出現各種臨床癥狀,所以本次研究中對氣虛血瘀型中風恢復期患者采用補陽還五湯聯合針灸治療,觀察其應用效果,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3 月~2020 年4 月本院90 例氣虛血瘀型中風恢復期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5 例。觀察組中男22 例,女23 例;年齡23~82 歲,平均年齡(52.16±13.82)歲。對照組中男24 例,女性21 例;對照組年齡24~80 歲,平均年齡(51.89±14.0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t=0.1779、0.0920,P=0.6732、0.9269>0.05),具有可比性。本文患者經診斷均被確診,患者臨床資料均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并獲得批準,所有病例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為中風恢復期患者,中醫辨證診斷為氣虛血瘀癥型;②患者存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語言障礙、脈細弦及舌暗苔白等相關的表現;③患者病程均超過6 個月;④所有患者均神志清醒,沒有其他嚴重的病癥;⑤所有患者不存在藥物食物過敏史;⑥所有患者存在良好的依從性,臨床資料完整,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經過中醫辨證確定為其他癥型的中風患者;②無法按照規定和遵醫囑堅持用藥的患者;③無法按照規定和遵醫囑堅持用藥的患者;④嚴重精神異常和意識障礙患者;⑤臨床資料不全無法隨訪的患者、治療效果無法評估的患者;⑥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完成本文研究工作而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補陽還五湯進行治療,組方:黃芪22 g,桃仁18 g,紅花15 g,當歸12 g,川芎10 g,地龍10 g,赤芍12 g,甘草8 g,加入1000 ml 水,大火煎5 min,然后轉為溫火慢煎45 min,分早中晚3 次溫服。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針灸治療,選擇主穴為內關穴、太沖穴和啞門穴;根據患者實際癥狀配穴選擇關沖穴、足三里穴、豐隆穴、三陰交穴、手三里穴等。以局部施針手段通過平補平瀉的手法進針,得氣后留針30 min。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3 周為1 個療程,治療3 個療程后評價效果。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治療效果 療效判定標準:經過治療后患者各項癥狀均恢復,言語清晰則說明痊愈;經過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均有所改善,則說明有效;經過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均無明顯改善,甚至存在加重跡象,則說明無效[1]。治療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100%。
1.4.2 NIHSS 評分和Barthel 指數 采用NIHSS 進行神經功能缺損狀況的評定,該評分滿分為42 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2]。采用Barthel 指數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定,分數滿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則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3]。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7.78%,其中痊愈23 例,有效21 例,無效1 例;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7.78%,其中痊愈20 例,有效15 例,無效10 例;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3890,P=0.0038<0.05)。
2.2 兩組患者NIHSS 評分和Barthel 指數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NIHS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Barthel 指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NIHSS 評分和Barthel 指數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NIHSS 評分和Barthel 指數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中風在中醫學中一般認為是因為風邪外毒侵入人體,使患者出現脈絡空虛和氣血上涌,進而導致患者出現經脈麻痹、脈絡瘀阻,進而導致患者發病。患者發病后典型癥狀表現為語言不利,并且肌膚存在麻木狀況,大多數患者存在口角流涎和半身不遂。
中風發作期患者發病急驟,病情進展迅速,患者會迅速出現半身不遂、語言障礙和口角流涎等癥狀,還有部分患者存在口眼歪斜表現。中醫認為中風主要是患者機體內外雙重因素而導致的一種結果,外因是因為外感風寒濕毒等邪毒侵入人體,內因多為內傷機制,通常是因為機體中的痰風瘀火侵襲患者的五臟六腑,而導致肺腑陰陽失衡,其還會使患者出現氣血逆亂上犯頭腦,進而使患者的血液溢脈而發病[4]。患者中風后常會因為氣虛血瘀及氣血運轉不力等引起脾虛濕阻,腦絡不通。中風后患者的后遺癥是標本相結合的體征,一般為本虛標實癥,患者存在肝腎氣血虧虛,這是發病的主要原因,因為氣虛容易導致血瘀。
在《醫林改錯》中認為中風病是因為氣虛血瘀導致,發病的根由在于人腦,治療時應本著活血化瘀的原則干預中風后遺癥,能促進患者軀體功能的康復。補陽還五湯中黃芪為君藥,可以發揮補氣散瘀的效果;當歸、紅花、桃仁為臣藥,治療過程中能有效改善患者腦血管阻力,調整患者腦微循環,綜合進行活血化瘀;地龍、川芎為佐藥,可以有效的通經活絡;赤芍、甘草為使藥,能提血斂氣[5]。針灸是內病外治的一個典型治療原則,對患者相關穴位通過針灸治療,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可以充分干預患者肢體弊病、手指麻木等多個后遺癥,還能調節肝腎,充分發揮治療功效。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7.78%,高于對照組的7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NIHSS 評分(7.56±1.25)分低于對照組的(12.34±2.22)分,Barthel 指數(65.48±12.34)分高于對照組的(54.35±8.3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與王安安等[6]中的結果存在相似處,可以進行相互的論述和證實。
綜上所述,對氣虛血瘀型中風恢復期患者采用補陽還五湯聯合針灸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對改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及生活質量發揮重要作用,是一種理想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