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四學年,是大部分大學生從學校真正邁向社會的關鍵一年,每一個大學生都會面對例如就業、升學、以及情感等各種現實問題。其中,大學生情感問題雖然在大學期間一直存在,但在大四時期往往會集中爆發。如果處理不好,情感問題會演化成心理問題,甚至成為更加嚴重的社會問題。筆者作為一名高校一線專職輔導員,接觸、處理過各類學生心理問題事件,其中大學生最常見心理問題便是由學習就業壓力或者是情感壓力引發的抑郁癥。本文通過分享筆者親身經歷的一個情感糾紛案例,來提出幾點此類心理問題的應對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情感糾紛;心理問題
一、案例簡介
小蘭(化名),女,是我校大四的一名學生。該女生自幼父母離異,跟隨母親一起生活。在班級里學習成績優異,性格開朗,愛恨分明,責任心極強。但與此同時,對自己要求很高,甚至有些苛刻,并且因為原生家庭的原因,內心缺乏安全感。
第一次與小蘭接觸是小蘭拿著醫院的病歷來請假,因為生病,想在宿舍休息幾天。那個時候小蘭的身體一看就比較虛弱,面色蒼白,我詢問了一些基本情況之后就準了假,并且叮囑其按時吃藥,多休息。第二次,則是筆者直接接到學校心理健康中心電話,通過與小蘭談話,筆者才開始了解其真實情況。
二、問題及分析
小蘭一開始是拒絕除心理健康中心專業咨詢師以外的人來對其進行輔導的,但當得知與其談話的人是筆者的時候,卻欣然接受了。不為其他,就是因為小蘭來找筆者請假的時候,筆者的表現令她感覺很親切,因此筆者給了小蘭良好的第一印象。這在心理輔導上,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
此刻的小蘭已經被心理健康中心診斷為中度抑郁。究其原因,是情感糾紛。情感糾紛在整個大學期間也比較普遍,大四更是呈爆發式增長。絕大多數情感糾紛都能被自行化解,很少需要外人介入。但個別情況如果處理不當,會演化為個人心理問題,此時如果不加以干預,則極有可能發展為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小蘭大一時期便開始與其他院系的小東(化名)交往。小東性格表面看起來比較沉穩,會照顧人,思考問題偏理性,但其實責任心不強,遇事喜歡逃避。小蘭則是性格開朗的類型,為人處事更偏感性,易沖動。兩人一冷一熱,所以從性格層面來說并不十分合適。但因為剛開始交往時,小東表現的體貼周到,而小蘭自幼跟隨母親生活,此時出現這么一個會照顧人的男性角色,自然就會包容對方很多缺點。加上又是初戀,則更加珍惜,所以兩人的感情雖有磕碰但也一直持續到大四。經過大學幾年的洗禮,同學們逐漸褪去稚嫩,開始考慮很多現實的因素。例如:異地,成為了很多情侶難以跨越的一道坎,因此大四俗稱分手季。
小蘭與小東的感情惡化在大三下學期的那個暑假便已經開始了。到大四上學期的時候,小東早已失去了那份體貼,開始因為各種原因指責小蘭的種種不是。兩人遇到矛盾時小東的冷靜,甚至是冷漠,相較于最初的種種關心,貼切和問候,使小蘭本可以通過正常情侶間爭吵來發泄的情緒無處釋放。通過冷漠的指責,小東不斷抬高自己的形象,貶低小蘭的人格。兩個人之間的關系,也逐漸演化成為了所謂的PUA。PUA,全稱“Pick-up Artist”,原意是指“搭訕藝術家”,衍生意義有很多,在情感上來說,就是俗稱的精神虐待,精神控制。小東長期的PUA,讓小蘭感覺自己一無是處,這與小蘭原本開朗的性格和對自己的高要求形成強烈反差。這種矛盾在小蘭的內心不斷滋生負面情緒。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兩個人原本的感情已經所剩無幾,當斷則斷,分手是最好的辦法。但是小蘭內心的責任感和那份倔強,又讓自己不忍心結束戀情。她不斷地在冷戰和被貶低中嘗試挽回這份感情。然而這一切努力與嘗試,在冷漠面前又顯得如此蒼白無力,因此小蘭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原本性格開朗的小蘭抑郁的導火索,便是小蘭來找筆者請假的那場大病。人在生病時,最需要親近的人來照顧,然而小東此時不僅保持了一貫的冷漠,對小蘭的指責更是變本加厲。這一次,小蘭內心負面而無處釋放的能量徹底爆發了出來。身體虛弱,心理摧殘,讓這個原本開朗的女孩兒最終還是被負能量突破了心理防線,患上了抑郁癥。
三、輔導思路和方法
在和小蘭初次真正的交談之后,筆者還是非常慶幸的。小蘭雖然現在被診斷為中度抑郁,但其原本性格就十分開朗,并且經過了解,她在班級和宿舍里都人緣很好。這樣的條件,會讓后續的心理輔導事半功倍。想要讓小蘭盡快走出陰霾,筆者的思路無非兩個方面。
(一)建立穩固可信任的師生關系。小蘭現在急需幫助,但迫于其自尊心,她不愿意讓別人,包括關系親近的朋友、父母知道自己的困擾。但是作為老師,想要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必須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事情始末,才能對癥下藥,制定合理的情緒疏導方案。初次見面時的親切感,為筆者爭取到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所以接下來的談話都比較順利。當然,這個過程中,小蘭也有情緒比較激動的時候,這種情況下,作為心理輔導者,筆者表示感同身受,并結合親身經歷和具體案例,給出合理建議來緩解激動情緒。而在建立雙方穩固可信任關系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真誠。
(二)建立朋輩關系,讓幫扶成為常態。朋友可以是無話不說的,所以作為老師,不僅要能傳道授業解惑,還應該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通過心理輔導,讓小蘭既認可筆者長者的身份,同時也愿意把筆者當成朋友。并且尋找合適時機,爭得當事人同意后,與其家長取得聯系,形成家校合力。后天心理問題,大多數都和人際關系相關,是在溝通交流時出現了障礙。小蘭抑郁的原因,也是所有情緒都被冷漠和貶低擊潰,而又無法找到合理的宣泄途徑。所以家校合力,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小蘭,是將她從負面能量漩渦中拉出來的關鍵。
四、輔導效果
事實證明,筆者的思路和方法是有效的。在筆者持續的心理輔導和關心下,小蘭僅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便走出了抑郁的陰霾。當然,期間還有來自小蘭家庭的支持配合,一些藥物的輔助,以及一個假期環境轉換的幫助。但是看到新學期小蘭能重新以活潑開朗的姿態返回校園,并且坦蕩地結束掉了那段曾經困擾自己的感情,筆者知道,她成功了。
五、經驗與啟示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卻是衡量師者是否合格的根本。還有句話叫“醫者仁心”,筆者認為“師者仁心”也同樣適用。既然選擇成為一名教師,請一定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因為醫者治身,師者育心!所以在心理輔導中除了真誠之外,還有一點至關重要,那便是“善良”。真誠和善良會像光一樣,驅散心中黑暗。
作者簡介:
張海洋(1987-09),男,山東棗莊人,菏澤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學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
1531501705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