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鋆嫻,馬小琴
1.嘉興學院醫學院,浙江嘉興 314033;2.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杭州 310053
我國自1999年步入老齡化社會,目前老齡化人口數量居世界第一,老齡化速度為發達國家的兩倍[1-2],預計到2050年,65歲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將升至29.2%,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3]。在我國“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背景下,如何應對失能、失智和患病老年群體的康復、護理、照護等問題無疑成為社會巨大的挑戰。同時,康復在當今社會已融入生命全周期,老年群體的康復作為康復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本研究基于對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的檢索,運用CiteSpace軟件對國內老年康復護理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為老年康復護理未來的發展提供借鑒。
以CNKI為檢索平臺。專業檢索式設定主題為“康復護理”“老年人/老人/老化/老齡”,檢索時間自建庫至2019年12月15日。納入標準:老年康復護理研究領域的期刊論文、公開發表的學位論文。排除標準:新聞、會議論文;在文獻中僅簡單涉及康復護理方面的期刊論文、學位論文。
以CiteSpace軟件(5.6.R1)[4]為研究工具對CNKI收錄的老年康復護理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圖譜挖掘,將數據以Refworks格式導出并用CiteSpace轉換格式;文獻發表時間跨度設置為1991-2019年,以1年作為1個時間片層,篩選時間片層的前50條數據,節點類型選擇關鍵詞,圖譜修剪設置尋徑算法,最后生成關鍵詞共現圖譜。
初始檢索得到457篇相關文獻,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并閱讀文題、關鍵詞、摘要等,最終檢索到237篇文獻。237篇文獻根據時間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1991-1999年,此階段文獻數量非常少,最高年度發表僅為4篇;第二階段為2000-2008年,文獻數量有所增加,除2005年外,其余年份文獻量在6~10篇;第三階段為2009-2019年,為文獻快速增長期,雖然中間有小幅波動,但總體趨勢是增加的,除2015年外,每年文獻量多在10篇及以上,其中2019年達到高峰,為23篇。三個階段的文獻量分布,見圖1。

圖1 老年康復護理相關研究文獻年度分布圖
關鍵詞作為一種反映研究核心內容的自然語言,可揭示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本研究關鍵詞共現可視化圖譜共生成421個結點,570條連線,每個結點代表一個研究熱點,結點的大小即反映該關鍵詞出現頻次多少,關鍵詞共現可視化圖譜見圖2。通過軟件導出關鍵詞相關頻次數據,經合并同義詞后,得到頻次≥5的主要關鍵詞頻次及中心性,見表1。中心性>0.1的節點在網絡結構中占據較為重要的位置,在知識結構的演變中起到關鍵作用,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此關鍵詞的研究熱度和影響力[5]。排除康復護理、老年患者等基礎詞匯,從表1的中心性>0.1的關鍵詞中可以看出,國內老年康復護理的研究熱點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類:揭示疾病研究的關鍵詞有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肢、髖關節;體現治療手段的關鍵詞有髖關節置換術、針灸;表明對老年患者群體關注點的關鍵詞有生活質量、功能鍛煉。

圖2 關鍵詞共現可視化圖譜

表1 關鍵詞共現頻次及中心性
某些關鍵詞的使用頻率在短時間內突然增加,增長速度突然加快,這些詞即為突現詞,可反映某領域的研究前沿問題[6]。突現詞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某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及未來的研究方向。1991-2019年國內老年康復護理研究關鍵詞突現圖見圖3,結果顯示:疾病類型研究前沿有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老年高血壓、骨折、腦卒中、吞咽障礙等;康復護理地點有家庭、養老機構;研究內容有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特點、功能鍛煉、早期康復護理、針灸等。其中,突現詞“老年康復護理”的時間跨度是2016-2019年,說明2016年老年康復護理才真正作為一個新興領域始引起研究者的重視。

圖3 國內老年康復護理研究關鍵詞突現圖
我國于1999年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因此,在第一階段(1991-1999年),老年康復護理相關研究的文獻極少;第二階段(2000-2008年),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醫學診療技術的提升,我國人均壽命普遍延長的大背景,文獻量開始緩慢增加;第三階段(2009-2019年),因國內學者對老年康復護理的研究不斷豐富和深入,文獻量快速增長。一方面,國家多項政策的頒布助推該領域研究的深入,如2016年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強調需完善治療-康復-長期護理服務鏈[7];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聯合印發《關于新增部分醫療康復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障支付范圍的通知》,重點考慮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納入了適用于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醫療康復項目;2017年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等13部門聯合印發《“十三五”健康老齡化規劃》,推進健康老齡化已成為健康中國時代和老齡化時代的重要命題。另一方面,我國老年群體,尤其是養老機構老人的健康水平不容樂觀,康復護理需求也正在不斷增加[8-9];隨著老年殘疾人數量的增多,諸多康復措施在老年康復和養老機構中已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0]。因此,在政策助推康復護理及措施加持下,國內老年康復護理研究熱度呈逐年上升態勢。
通過研究熱點的分析得知,在老年康復護理為主題的文獻中,腦卒中、吞咽障礙居高頻詞前列,且中心性均>0.1,說明腦卒中和吞咽障礙的康復護理備受研究者重視。根據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委員會報道,2012年我國65~74歲老年群體腦卒中的發病率接近發達國家同年齡段人群發病率(990/10萬),明顯高于發展中國家的發病率(670/10萬)[11]。腦卒中存活患者中每年有65%~82%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老年腦卒中患者因身體各系統結構和功能逐漸衰退,自我護理能力下降,直接導致其生活質量受到極大影響[12]。吞咽障礙是腦卒中常見的并發癥,在腦卒中患者中發生率為22%~65%[13]。老年人的口、咽、食管部位的組織結構發生退行性改變,疾病及藥物等因素也會導致其出現吞咽障礙。文獻報道,對老年患者施行正確的康復訓練和科學的飲食管理可有效預防腦卒中并發癥,促進功能恢復,提高其現有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12]。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老年髖關節疾病發病率迅速增加,髖關節置換術作為治療髖關節疾病、提高老年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手段,其臨床需求也迅速增長[14],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護理也成為研究熱點之一。此外,2016年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15],明確指出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無疑為針灸等中醫技術參與到老年群體的康復護理中提供了政策導向。國內老年康復護理研究熱點關鍵詞還有生活質量、功能鍛煉。通過研讀節點相關文獻可知,研究內容主要為康復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腰椎壓縮骨折患者、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功能鍛煉的研究則集中于老年脛骨骨折、股骨骨折、髖部骨折的康復護理中。
國內老年康復護理研究關鍵詞突現圖顯示,該領域早期的相關研究集中于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老年高血壓,近年來則側重于骨折、吞咽障礙、腦卒中,可見腦卒中和吞咽障礙仍是目前該領域的研究趨勢。我國近年來老年人口高齡化、空巢化程度日益加深,使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入住養老機構,老年康復護理的研究地點也隨之由家庭、社區逐漸向養老機構拓展。養老機構康復能力建設是實現積極老齡化、健康老齡化的重要一環,且養老機構老年人對康復技術及康復訓練項目均有較迫切的需求[8]。然而,盡管目前養老機構老年康復醫療發展迅速,但開展的康復服務、配備的康復設備及相關人才區域間發展并不平衡[8],研究內容上也由傳統的康復護理理念逐漸向早期康復護理的理念轉變。此外,2016年老年康復護理才真正作為一個新興領域開始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這與我國在老年護理和康復護理方面都起步相對較晚有關。
由于軟件可分析的數據源有限,檢索結果難免存在一定偏倚,后續研究中有待進一步擴大探索。目前,我國老年護理和康復護理從理念到實踐都還處于起步階段,隨著人口進入深度老齡化,老年群體的康復護理需要快速跟上時代發展的需求。如何依托國家政策,如何健全老年醫療康復護理網絡及康復設施,為更多老人提供康復護理機會,進而推進健康老齡化,還需要我國研究者長期的探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