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靜,張艷蓉,雷 宇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 200440
煙霧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種慢性缺血性的腦血管疾病,臨床表現為短暫性腦缺血、可逆性神經功能缺失、顱高壓和癲癇等癥狀,具有進展性、致殘率高、病死率高的特點,嚴重影響了人類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1]。腦血管重建術中的顳淺動脈-大腦中動脈搭橋術+顳肌貼敷術是治療MMD常見的術式,將富含小動脈的顳肌貼敷在腦皮層表面,肌肉表面的小動脈與腦皮層表面血管連接并形成廣泛血管吻合,可明顯改善腦灌注并促進腦功能重建,緩解患者癥狀[2]。腦疝是指由于某種原因引起的顱內壓分布不均,腦組織由病變區向非病變區、由高壓區向低壓區發生大塊移動[3]。行顳肌貼敷術后,腫脹的顳肌貼敷在腦表面回縮變厚,如果骨瓣底部處理不當,可能卡壓顳肌,進一步導致肌肉腫脹,引起腦疝[4],影響了MMD搭橋手術后血管吻合的效果,同時也會導致患者不同程度的肢體癱瘓、昏迷,甚至死亡。運動處方是采用處方的形式,根據患者身體健康狀況而制訂的一種通過徒手或應用器械,恢復或改善患者功能障礙的預防性醫療手段[5]。2019年7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收治1例MMD搭橋術后并發腦疝的患者,運用運動處方模式對患者進行康復護理,患者順利出院。現將康復護理報道如下。
患者,男,52歲,2019年7月5日因“反復頭暈伴肢體無力十余年”入院,患者自述十余年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發作性頭暈伴肢體活動不利,持續時間約數分鐘后自行緩解,肢體活動不利以右側為主,數字血管造影(DSA)顯示患者頸內動脈末端狹窄,伴煙霧狀血管形成,入院診斷:左側MMD。
7月16日,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顳淺動脈-大腦中動脈搭橋術+顳肌貼敷術,術中出血少,未輸血,置負壓引流管1根,手術順利,返回病房。患者術后當天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15分,改良早期預警評分(MEWS)[6]1分。術后第2天,使用Brunnstrom分級量表[7]評估右上肢和下肢肌力為Ⅲ級,右手Ⅳ級;第4天右上肢和下肢為Ⅳ級,右手為Ⅴ級,左側肢體肌力Ⅵ級;第6天右上肢和下肢為Ⅴ級,左側肢體肌力Ⅵ級。7月18日晨頭部負壓引流拔除。7月22日晚患者如廁一次,半小時后自訴頭痛,數字疼痛評估量表評分6分,血壓200/100 mmHg,遵醫囑予硝苯地平10 mg舌下含服,GCS 10分,MEWS 5分;隨后患者出現呼之不應,左瞳孔直徑0.4 cm,右瞳孔直徑0.2 cm,對光反應(-),血壓186/84 mmHg,GCS 4分,MEWS 6分,CT檢查顯示:中線移位1.5 cm,顳肌腫脹39.29 mm,考慮并發腦疝,立即在全身麻醉下行去骨瓣減壓術,術中輸血800 ml。術后第1天,由ICU回到病房,GCS 10分(睜眼反應3分、運動反應6分,語言反應1分),四肢肌力Ⅳ級,CT檢查顯示中線復位,顳肌腫脹20.92 mm。遵醫囑降壓、抗感染、擴容,防止微血管痙攣藥物治療,以及設計運動處方進行運動鍛煉。患者于7月31日病情好轉,康復出院,出院時CT檢查顯示:中線復位,顳肌腫脹17.17 mm,GCS 15分,四肢肌力Ⅵ級,MEWS 1分。
運動強度是運動處方的核心及設計運動處方中最關鍵的部分,運動組數決定了整個運動處方的運動總量,運動內容的選擇決定了肌力提高的程度,運動間歇時間的確定影響了運動對象的適應性,運動順序能夠更大程度的改善肌肉力量[8]。該例患者運動處方均由康復治療師與責任護士根據患者的病情、自理能力和肌力情況,結合運動處方模式制定。
2.1.1運動處方內容
制定先鍛煉大肌肉群、后鍛煉小肌肉群的干預措施。聳肩運動:患者抬高床頭30°,聳肩維持3~5 s,肩落下,重復10~20次,此項運動有助于臂叢神經、副神經恢復。上肢肌力訓練:雙手握拳,置于體側,屈曲雙上臂,使拳頭盡量靠近肩部,維持3~5 s,重復10~20次,此項運動有助于上臂肌肉活動。抬臀運動:屈髖屈膝,雙腳踩在床上,抬起臀部,臀背保持同一水平線,維持3~5 s,重復10~20次。下肢肌力訓練:雙下肢深膝位,完成髖關節的屈伸、內收外展運動,維持3~5 s,重復10~20次。抬臀運動及下肢肌力訓練有利于訓練第1腰椎至第2腰椎段神經功能恢復。
2.1.2運動處方實施
鍛煉前,監測患者生命體征;鍛煉過程中,協助并叮囑患者力度適宜;鍛煉結束后,再次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全程重點監測患者血壓變化,控制患者收縮壓維持在120~140 mmHg,并使用數字疼痛評估量表對患者的疼痛評估,如評分≥4分,則立即停止鍛煉。本例患者術后第2天開始,中飯和晚飯后30 min各運動1組(以所有動作均完成為1組),效果較好,從第3天起,患者早、中、晚飯后30 min各運動2組,間歇10 min。患者取抬高床頭30°,如患者的患肢無法獨立完成,使用健側肢體輔助患側肢體。該運動處方共實施6 d,術后第2天評估患者右上肢和下肢肌力為Ⅲ級,第4天為Ⅳ級,第6天為Ⅴ級;右手術后第2天肌力Ⅳ級,第4天起為Ⅴ級。整個運動處方完成過程中,患者血壓在控制范圍內,數字疼痛評估量表評分為0~1分。
2.2.1運動處方內容
制定以小肌群為主的干預措施。張手握拳交替運動:5指盡量分開,3 s后再握拳3 s,重復10~20次;大腦精細動作訓練:拇指分別與其他4指輪流進行對指運動,重復10~20次;口輪匝肌訓練:平臥位,雙手輕輕放在床上,保持掌心向上,握拳的同時撇嘴,保持3~5 s后,松拳,盡量分開5指并張開嘴巴;雙手交叉相握:掌心相對,抬高上肢與身體呈90°,維持3~5 s,重復10~20次。運動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保持與運動節奏一致,5~6次/min;每次運動結束后,家屬兩手按壓患者雙臂和雙腿,向心性按摩5 min,促進血液回流,放松四肢。
2.2.2運動處方實施
開顱去骨瓣減壓術后,由于顱內壓力填塞效應突然的減輕或消除,引起原有已受損的血管或板障迅速出血,形成同側或對側遲發性顱內血腫,患者可能會發生反常性腦疝。患者會出現頭暈、頭痛、記憶障礙、肢體活動障礙或癲癇的癥狀,運動處方實施時需要采用適當的體位保持顱內壓平穩,動作輕柔、關注改變體位后患者的疼痛主述。從去骨瓣減壓術后第1天起進行鍛煉,責任護士陪同并協助,運動全程使用心電監護儀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出現異常則停止鍛煉。鍛煉過程中,患者平臥位,枕部墊1個枕頭,每天早、晚飯后30 min各運動1次,每個動作重復10~20次,每組動作間歇10 min。該運動處方共實施10 d,在術后的第5天,評估患者右側肢體肌力恢復至Ⅴ級。因去骨瓣減壓術后抬臀運動可能會增加腹壓,導致顱內壓力增高,根據患者的情況,從骨瓣減壓術后第6天起,加上除抬臀運動外的MMD搭橋術后運動處方。術后第10天患者右側肢體肌力Ⅵ級。運動處方實施過程中,患者的血壓在控制范圍內,數字疼痛評估量表評分在0~1分。
MMD搭橋術后并發腦疝的報道較為罕見,針對本例患者MMD搭橋術后并發腦疝的病情、自理能力和肌力情況制定及實施個體化運動處方,運動過程中注意保持顱內壓平衡,不僅利于神經功能恢復,同時也促進了部分肌肉功能恢復,亦有效促進了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