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堂

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意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作為一名基層學校的教師,筆者認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作業的設計應凸顯趣味性、活動性、實踐性;充分體現出人文性、差異性和開放性,盡量做到“少”“精”“巧”,也就是減數量、求質量。布置的作業形式需巧變多樣,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習得良好的學習習慣。另外,家長和教師的育人理念和方法要保持一致,這樣才能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更好地促進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雙減”意見》要求學校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學校和家長要引導學生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開展適宜的體育鍛煉,開展閱讀和文藝活動。由此看來,無論教師還是家長,要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一切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著想。有些孩子為什么會消極地去應付老師或家長布置的作業?究其原因,是對每天機械重復的作業感到厭倦,他們完成作業并不是自愿、主動和充滿激情的,而是帶有被動性、強迫性、機械性和無奈性。要改變這種現狀,同班級的教師要了解各科作業的布置情況,做好協調,以從根本上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
小學階段的學生注意力不是太專一,學習了一天,學生已經很疲倦了,設計適量的作業需要各科教師協調好,保證學生有精力和有效果地完成作業;設計的作業要能激活孩子的思維,能使所學知識得到拓展,激發探究的情趣,有利于開發智力;設計作業盡量做到“少”“精”“巧”,不圖數量,著眼質量。
筆者在教“加法”一課時,首先讓學生數一數和擺一擺學具,比如,左邊擺3支小棒,右邊擺5支小棒,讓學生從左到右數是8支,從右往左數也是8支,這時我列算式為:3+5=8、5+3=8。然后又讓學生數了一遍,學生開始說“我會加法了”;于是我又讓學生數出10支小棒,要求學生隨便擺,從左數是10,從右數是10,這時又讓擺一次,讓學生說算式,很快他們說出了1+9、2+8、3+7、6+4、5+5等好多算式,并且都等于10。在教會了湊10法的基礎上,我又寫下:8+5、9+6、7+4、6+5、4+7,學生很快說出了結果。學生學會了加法后,我又引導了一步,什么是減法:9-4、10-3、7-2、6-1、8-5,學生也很快說出了得數是5、7、5、5、3。隨后我給學生布置了作業:回家給家長說說加法怎么算、減法怎么算。第二天課堂上,我讓學困生講講給家長說加法、減法的情況,發現他們都會做加法和減法了。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老師布置作業時,寫的要少中再少,布置一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作業,這樣既給學生減輕了寫的負擔,又使學生“明理”(道理、事理、算理)和“懂法”(方法、算法、法則),從而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家長會給孩子報各種課外輔導班,累得孩子喘不過氣來。基于這種情況,教師要勤于與家長溝通交流,一定要達成育人的共識,說服家長要先培養學習習慣,讓孩子自主自覺地學習,不要“恨鐵不成鋼”,要留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孩子玩中激趣、玩中激思,從無意注意中提升有意注意的能力。例如,班里的一位家長因經營小吃店,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便給孩子報了輔導班,結果輔導班采取的是題海戰術,放學進輔導班就是做卷子,孩子寫字慢,對學習越來越沒有自信,成績也越來越差。我和家長進行多次溝通,建議取消上輔導班后,由我每天適量地給孩子布置一些讀的作業,要求讀的過程中讓孩子把自己認為是關鍵的內容進行摘錄。一段時間后,孩子有了進步,寫作業也不厭煩了,能在規定時間內寫完,其余時間自由支配,有玩的時間,孩子很快樂。
讓孩子輕松愉快地書寫作業,首先要培養、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自覺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教師和家長要布置適應各自學情的作業,使不同層次的孩子都能有獲得感,并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設計什么樣的作業才能培養、激發孩子的興趣和習得良好的習慣呢?在作業的設計上應靈活多樣,把聽、說、讀、寫、演、畫、算、做等訓練形式全面結合起來,注重動靜結合、讀寫結合,強化實際結合、熟練應用結合、拓展發散結合、溫故知新結合、觀察演示結合,以此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在教學生讀數、寫數時,以布置動手擺的作業形式,使學生學會了讀數、寫數。我先讓學生拿出一捆10支的學具,又拿出單獨的2支,讓學生數并讀出是12。我又問,左邊擺2捆,右邊擺1支是多少,學生爭著說是21,于是我引出了個位和十位。隨后又讓學生分組,左邊擺10捆,中間擺2捆,右邊擺3支,是多少,學生說出123,這樣又引出了百位。另外,低年級的學生學習了“春華秋實”后,我讓學生課后寫一寫、畫一畫自己對這一詞語的理解,結果有的寫出了優美的文字,有的畫出了美麗的圖畫,有的手工剪貼了美麗的圖案。
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家長的配合非常關鍵。家長過問、家長提示、家長督促、家長交流、家長鼓勵、家長引領,只有這樣,孩子在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才能逐步使孩子養成善于學習、善于思考、善于總結、善于完善的好習慣。例如,有些學生性格比較內向,不善言辭,課堂上我經常叫這些學生回答問題和參與互動,布置家庭作業時有意布置與家長交流相關的內容,讓孩子在家講給家長聽,家長給孩子指導并完善。一段時間后,這些孩子變得愛回答問題了,能積極參與課內外的教學活動了,學習成績也有了提高。
合理減負,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家校合作,共同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有意注意、無意注意),對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應該關注過程,不能只看結果,這樣才能習得優良的學習習慣。要從實際出發,教師和家長要求孩子做到什么,一定要根據實情,不漫無邊際,應根據孩子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的努力來綜合考量。注重細節,教師的引領和指導,家長的陪伴和指點,一定要重細節,留給孩子拓展的空間,以激發他們自主、自覺的學習熱情。
為了加強家校聯系,教師還應勤于家訪,除了去家中面對面家訪以外,還可通過電話、視頻、微信等形式進行交流,把孩子在校的具體表現及時反饋給家長。家長也應把孩子在家的學習、生活情況和性格特點等,及時跟老師進行交流,雙方攜手對孩子實施“對癥下藥”的教育與引導。
編輯部提醒
為了及時、準確、高效地為在本刊發表文章的作者發放稿費,《家長》編輯部已從2017年9月開始,將稿費發放由原來通過郵局寄送,改為通過手機銀行支付。敬請廣大作者在投稿時,務必在稿件上注明銀行卡號、開戶行、開戶人姓名。另外,已在本刊刊發稿件而沒有收到稿費的作者,請與本刊編輯部聯系。
聯系電話:13821225845 聯系人:宋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