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煥之

如何指導家長提高教育語言水平,是許多小學數學教師積極探索的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語言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家長要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情感信息和語言風格,也很重要。當然,數學教學不能和語文教學一樣進行專門的朗讀訓練,而應該在數學語言訓練中,使用融于數學知識的獨特語言。那么,家長如何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讓孩子在學習數學中感受到輕松與快樂呢?
家長輔導孩子功課的時候,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角色——不是一個單純的母親或父親,而是一位“老師”。要用老師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教導孩子,探索一些實用的教學方式,注意方法和態度。尤其是家長要學會用數學語言指導孩子,因為數學語言不像語文那樣,可以用豐富的想象、夸張、比喻等修辭方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而是用準確、規范、嚴密、精練的語言,把數學中的公式、定理、定律、概念、性質等,以特殊的表達方式表達出來,且必須做到一字不差,否則就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像我們平時說的“增加了”“增加到”“位數”“數位”等,這一字之差,就會發生本質的改變。因為數學語言的嚴密性,所以家長在平時輔導孩子學習和做作業的過程中,應盡量用標準的語言進行指導,尤其是數學題中的一些多音字和一些習慣用語,更要讀準確,否則孩子有可能因家長使用方言土語產生錯誤的理解。家長在做到讀音準確的前提下,還要簡潔明快,不用一些模糊語言,更不能啰里啰嗦、拖泥帶水。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有些孩子之所以不愿意讓家長輔導數學作業,就是因為家長的語言表達不清、啰嗦,重點、難點不突出,孩子聽得昏昏欲睡,甚至產生歧義。例如:在給孩子講多位數讀、寫等相關知識時,如果家長沒有把十進制計算方法準確地表達出來,而只是說兩個相鄰數位之間都是10進率,就容易讓孩子對十進制計算方法的概念產生誤解,在實際計算中就會出現很多錯誤。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言表達,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教給孩子預習的方法,解決孩子出現的問題。同時,要注意靈活處理,在幫助孩子預習時一定要語言簡明扼要,千萬不要模糊不清和模棱兩可。
小學階段的家長在指導孩子數學時,語言要適合孩子的年齡和性格特點,既不能書面語、專業術語太多,也不能口頭用語用得太多,這都與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不相符合。只有用淺顯易懂、生動形象的語言,才能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表達得更加具體,把深奧的數學知識變得清楚明白,這樣不但能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還能增強孩子的數學素養。例如,在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家長為了幫孩子更好地理解,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增加孩子的興趣。有位家長是這樣講的:有一次,豬媽媽把三個大小一樣的蘋果分給小豬們吃,豬媽媽先把一個蘋果切成4瓣,給了大一點的豬1瓣,小二不愿意了,喊著說:“1瓣太少,我要2瓣。”于是,豬媽媽把第2瓣蘋果分成8瓣,給了小二2瓣;小三一看不愿意了,說:“怎么給了它2瓣,我要3瓣。”豬媽媽就把第3瓣蘋果分成了12瓣,給了他3瓣。家長接著問:“你們知道哪只小豬分得最多?豬媽媽分得公平嗎?”孩子肯定非常感興趣,積極討論分析,由此讓孩子深入思考,總結、歸納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家長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積極為孩子創造出富有表現力的數學環境,讓孩子去思索和探究,使孩子的創新思維能力和求異思維能力都得到較大提高。同時,家長還應認真學習數學教材,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不但要有一定的數學知識,更要有運用深厚的數學素養進行語言表達,這樣指導學習數學時就會讓孩子心悅誠服。
家長除了用適當得體、靈活多變的有聲語言外,還可以通過動作、手勢、特定的表情和一定的體態來指導孩子學習,因為恰當地運用體態輔導孩子學習,能讓枯燥乏味的說教變得生動有趣。當然,家長使用無聲語言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使用手勢時,不要過分夸張,要和孩子的學習內容相聯系,不能做與學習內容無關的動作而故意惹孩子發笑。二是在做動作的時候盡量要有變化,不要一個動作做很多次,孩子會感覺到很滑稽而心生煩躁。三是不要把手直直地撐在桌子上,或者手掐著腰、動不動就抓耳撓腮等,讓孩子感覺到家長缺乏耐心。四是做手勢時不要過于突然,或者結束速度快,這樣會讓孩子嚇一跳。總之,家長使用無聲語言的時候,傳達出的是一種親切的信息,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眼神、一個細微的動作,都能讓孩子感覺到家長和藹可親。
相信很多家長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平時家長和孩子都非常和諧,可以說是“母慈子孝”,家庭一派和睦景象。但每到輔導孩子功課的時候,家長和孩子的關系就變得格外緊張,甚至已經到了“雞飛狗跳”的程度。就拿態度來說,很多家長并沒有做到心平氣和,經常訓斥孩子,甚至會說一些過分的話。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家長首先不要動不動就大發雷霆,要學會靜下心來,和孩子細致分析考試成功與失敗的原因,同時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拓展孩子的思維,使孩子在輕松愉悅中深入到學習中。家長還要多鼓勵那些平時害怕回答問題、見到老師提問題總是畏懼惶恐的孩子,使其逐漸走出恐懼的陰影,積極融入熱鬧的課堂教學中。比如,有的孩子做題時總是不注意分析題的已知條件,尤其是里面的隱含條件,這樣便不會找到解題思路。針對這些情況,家長在指導孩子的時候可以幽默一些,讓孩子在呵呵一笑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一般家長輔導的孩子都是小學生,孩子的知識儲備很少,家長覺得簡單的問題,在孩子的眼中可能非常難。因此,家長要學會換位思考,也許家長小時候還不如孩子,所以不要一味地指責孩子愚笨,也許是自己教的方法不對。家長既然決定輔導孩子,就要有耐心,不要著急,孩子進步是需要時間的,沒有人一看就會、一講就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