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光 西交利物浦大學
前言:金融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使得網絡支付以及網絡信貸變得更為輕松便捷,不但能夠讓人足不出戶地購買到自身所需要的商品,同時也讓資金來源渠道變的更為豐富多樣,這種現象不但改變了廣大民眾的消費習慣,并且對人們的消費欲望也產生了強烈的刺激作用。在新時期,大學生成為了金融科技背景下的消費主力軍之一,對大學生的消費行為以及消費觀念做出分析和探討,能夠對糾正大學生消費觀念,約束其不良消費行為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有助于大學生身心向著更為健康的方向發展。
對于大學生來講,一般都缺乏獨立以及穩定的經濟來源,通過對《中國大學生網絡生態以及消費行為報告》的仔細研究和分析能夠發現,目前約有近40%的大學生其實際經濟來源完全依靠家庭供給,僅有36%的大學生在校期間做過兼職,而且只是有過兼職經歷,大約有5%左右的大學生能夠實現完全自理更生[1]。從這里不難看出大學生消費水平一般都較低,其實際上并不能夠承受大額消費以及超前消費。除此之外,由于大學生的年紀一般都在18歲到22歲之間,屬于青年群體,所以大學生對各種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強,接受速度也非常快,這也使得大學生很容易受到社會潮流的影響。在這種前提下,隨著金融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各種網絡支付、網絡信貸等都能夠對大學生的消費行為以及消費觀念產生重要影響和改變。另外,由于大學生一直處于在校接受教育的狀態,所以對社會接觸相對較少,缺乏對社會的了解以及認知,這導致其戒備心理也相對較為缺乏,所以在金融科技背景下大學生實施消費行為時,也更容易遭受到詐騙。
金融科技背景下,互聯網金融支付功能變得越來越強大和快捷,這使得大學生足不出戶便能夠輕易購買到自身所需要的商品,這對于忙于學習以及各種活動的大學生來說,擁有著非常大的吸引力[2]。首先,在金融科技背景下,各種網絡消費平臺陸續涌現而出,如:京東、淘寶、唯品會等等,使得大學生在網絡上便能夠購買到各種各樣的商品,這不但可以有效節省大學生去超市或者商場選購的時間,并且還能夠讓商品的購買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只要通過智能手機或者電腦便能夠快速購買到自身想要的東西。其次,通常情況下,大學生討價還價的能力并不強,更不愿意在現實當中頻繁地進行討價還價,而對于網絡購物來說,沒有討價還價的機會,而且可以隨時隨地的貨比三家,有的時候大學生可以以低于實體店很多的價格購買到同樣的商品,所以在線購物往往是最好的選擇[3]。
在步入大學之后,學生基本上都可以獲得獨立支配金錢的權力,而這種權力上的轉變,對于一些理財觀念淡薄以及消費觀念不夠成熟的大學生來講,是一種非常大的挑戰,很容易促使學生產生盲目消費以及沖動消費行為。
金融科技背景下,各種促銷手段以及支付方式層出不窮,而且越發的具有吸引力和強大的便捷性,這些都能夠對大學生的消費行為產生極大的影響。例如:“雙十一”購物節,這種節日是商家炒作出來的一種“節日”,其宣傳力度大、廣告形式多樣,尤其是“優惠”廣宣能夠對大學生產生極強的誘惑力,再加上極短的搶購時間的輔助,使得很多大學生認為“搶到”便是“占了便宜”,進而在實際消費過程中往往會購買很多自身實際上用不到亦或者已經完全超出自身消費能力的商品[4]。
金融科技背景下,網絡金融平臺紛紛涌現而出,這為大學生超前消費提供了一條便利的資金來源渠道[5]。曾有數據指出,目前大學生超前消費意識正在不斷增強,接近40%的大學生都曾在網絡金融平臺申請過分期,例如:花唄以及京東白條等等。這僅僅是網絡金融分期,信用卡分期雖然未曾有數據顯示,但相信比例絕對會更高一些。對于網絡金融平臺來講,其具備著借款便捷、還款方便以及支付快捷等優勢,這使得這些平臺受到了大學生的認可和青睞。而由于受到西方超前消費觀念的影響以及為了不斷滿足自身的消費欲望,使得大學生非常愿意從這些平臺進行借款,從而逐漸接受以及信奉“花明天的錢,實現今天的夢”這一超前消費理念[6]。
在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社會已經不再擁有簡單的色彩,而是逐漸變得五彩斑斕。大學校園一直以來都有“小社會”之稱,在這個“小社會”中更是被呈現的淋漓盡致。當代大學生作為這個“小社會”的“主人”,追求時尚消費仿佛吃頓家常便飯一般。例如:在夏季當中比較流行什么樣的服飾、發型、妝容等等,在校園內對時尚的討論當中幾乎經常可以聽到,而且“只要是流行時尚的我就買”這種行為比比皆是,目前對于追求時尚的消費觀念并沒有得到改善,而且正在愈演愈烈[7]。
在大學生這個群體中攀比問題是一個常見現象,更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金融科技背景下,大學生消費觀方面的從眾攀比心理更為嚴重[8]。而形成這種消費觀念的重要原因便是虛榮心在作怪,推動大學生虛榮心不斷增強的原因與金融科技背景下的大眾傳媒有著很大的關系,比如:消費心理暗示問題。如部分借貸平臺為了能夠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前來進行借款,往往審批手續都極為簡便,這便導致大學生能夠很容易獲取到大量的金錢,進而去購買一些自身想要買的東西,而這些更為容易獲得的金錢促使大學生虛榮心不斷增強,比如:“別人有什么東西,未必是好的,但是我不能缺,那就得買”;“我的東西要比別人好”等等,在購買這些東西的時候,大學生并沒有考慮東西本身的價值或者自身是不是有買這個東西的必要[9]。
在金融科技背景下,各種產品的營銷模式以及營銷手段正在不斷豐富和增強,同時各種新鮮事物以及具有強大符號象征性的事物逐漸被塑造出來,這很容易增強大學生彰顯自身個性的心理,使得大學生對購買各種名牌商品的欲望逐漸變得更加強烈,進而快速地融入到了符號追捧大軍的行列,在這種狀態下,大學生更加注重各種場合下自身的個人形象以及地位等等,而且更加認為穿著、打扮等方面能夠借助品牌以及時髦充分突顯出屬于自身的個性,長此以往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將會受到改變,其價值觀容易變的庸俗,甚至導致自身角色定位變得極為混亂,并且接二連三地出現拜金主義現象以及享樂主義現象[10]。
結語:綜上所述,金融科技的發展進步對于大學生消費行為與觀念來講,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不過總體上來看,由于大學生沒有步入社會,其辨別能力以及自控能力都相對較弱,所以在金融科技背景下,大學生的消費行為與觀念正呈現出較為不良的狀態。對此做出深入分析和研究,有助于高校有效地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從多個層面和角度去糾正大學生不良消費行為與觀念,從而推動大學生擁有正確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