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暢波 吉林廣播電視臺
引言:隨著當前網絡技術在不斷的發展,傳播方式發生較大的變化,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存在著不同的聯系,存在相互交叉滲透。新媒體更注重對媒介的利用,形成不同形態的媒體,對各方面的資源進行充分整合。廣播電視新聞編輯人員在這種大背景下,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尋找新的突破口,進一步推動廣播新聞時效性與傳播效果提升。一方面,對新媒體環境下廣播新聞編輯軟件進行準確的定位,要對稿件進行合理組織,加強對新聞信息價值的分析,開展深度挖掘,才能為大眾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另一方面,對新聞事件進行評論,要結合熱點新聞進行真實性的有效判斷,對社會輿論進行引導,肩負起引導者的責任,才能更好的推動新聞信息的發展。
在新媒體時代下,對新媒體環節進行深入的分析。一方面,其形式較為豐富,覆蓋的范圍較大,尤其是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互聯網移動終端覆蓋范圍越來越廣,借助網絡來搜集自己所需信息,瀏覽新聞的大眾數量在逐漸的增多,人們通過互聯網可以了解熱點與新聞,且傳播的速度較快,形式多種多樣。另一方面,新媒體環境下渠道較為廣泛,存在一定的互動性,可以在平臺上引導大眾進行互動,比如大眾利用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了解新聞,并發表自己的相關看法,開展互動功能。同時,利用微博的調查問卷以及微信回復功能,與讀者之間密切聯系,了解讀者最新的想法[1]。
在當前的互聯網技術發展過程中,新媒體比傳統媒體具有更大的優勢,尤其針對于廣播電視,要進行不斷的改革,否則會遭受到巨大的沖擊而逐漸的滅亡。傳統媒體需要不斷創新,融入時代元素,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要共同發展,積極應對挑戰,傳統媒體具有公信力和權威性。在新媒體環境下,要利用網絡和信息技術進行信息的及時傳播,提高自身創新能力,融合時代因素,才能更好的推動廣播電視新聞的發展。
1.引導性
新媒體環境下,廣播新聞得到持續發展,市場競爭能力也在逐漸提升,借助網絡平臺,對新聞信息進行傳播,保證新聞傳播的有效性。信息進行整合,篩選出觀眾樂于關注的信息,通過有效的引導,使得受眾能夠結合自己的想法給出反饋,體現新媒體環境下廣播新聞編輯人員對信息的整合與引導。
2.互動性
媒體和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人們之間溝通方式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在當前人們借助社交平臺進行交流,互動成為主要的交流方式,新聞信息也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傳播。尤其在新媒體環境下,廣播新聞編輯人員對自身進行準確定位,要借助新聞平臺互動性的特點與觀眾進行互動溝通,開展雙向的溝通與交流,才能更好的了解大眾對于新聞的看法,滿足大眾的心理需求,提高新聞編輯的質量[2]。
3.快捷性
新媒體時代下,網絡技術進一步發展,推動新聞傳播速度和范圍的擴大,新聞具有快捷性的特點。在傳統的廣播新聞編輯的過程中,傳播速度和范圍受到限制,定位也較為單一,而在當前的新媒體環境下,對新聞編輯進行準確的定位,要結合會計性的特點,在較短的時間內對語言進行組織,將信息進行傳播,更好的滿足受眾對廣播新聞的需求。
廣播新聞與新媒體新聞存在較大的差異新聞,通過廣播傳播經歷信息的獲取、新聞審核、新聞傳播等多個流程,流程較多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受眾可以借助移動終端設備,快速了解新聞的內容。因此,廣播新聞編輯人員無法保證新聞的時效性,導致新聞的價值不能得到良好的體現。
當前手機和網絡的應用,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媒介轉變,很少有人通過報紙、廣播電視來獲得信息,廣播的受眾成員主要是一些老年人,而在當前互聯網發展的過程中,每個人與網絡接觸更為頻繁,互聯網傳播面積可以大于廣播的傳播面積,從而導致廣播新聞編輯受到阻礙。因此,對新聞傳播范圍進行不斷拓展,才能更好順應新媒體時代發展趨勢。
廣播新聞往往較短,在當前的互聯網傳播過程中,要體現新聞的時效性,廣播新聞進行新聞發布的過程中,往往網絡上已經對新聞事件有了一定的評價,跟蹤報道較多,可以滿足受眾的好奇心,而廣播新聞的階段性會導致新聞的內容無法得到保證,存在各種問題。同時,內容較為單一,廣播電視新聞的語言較為單一,內容缺乏創意性,還能吸引到受眾的注意力,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
在當前的廣播電視新聞編排的過程中,利用傳統的形式在新聞中插播歌曲和廣告,導致受眾對這種編排模式產生厭倦,而在新媒體環境下更注重碎片信息的更新,采用多樣化的編配方式,才能夠更好地滿足受眾對于新聞的接受程度。因此,廣播新聞編輯人員要結合社會變化的信息,對新聞進行傳播,進一步推動廣播電視新聞編輯模式的創新。
廣播電視新聞主要是借助聲音來對新聞進行傳遞,主持人利用人物事件和規范的語言進行描述,傳統新聞編輯工作的形式會導致受眾不能產生興趣,而在當前的新媒體技術發展的過程中,廣播電視新聞通過多種渠道來展示新聞的價值,滿足受眾的需求,不再依靠單一的電視新聞節目獲得新聞信息,而是從多個角度對新聞信息進行了解。同時,在新聞平臺上獲取觀眾的反饋,對于新聞編輯工作進行進一步的調整,也有利于順應當前時代發展的趨勢,推動新聞節目的可持續性發展[3]。
在新媒體環境下加強對技術的應用,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新聞平臺對新聞的價值進行呈現,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因此,對人才隊伍進行建設,要從人才的角度,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要對內部人員進行定期培訓,適應新媒體環境,為廣播新聞編輯出謀劃策。同時,新聞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和快捷性,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新聞信息。所以,廣播新聞編輯人員要對新技術進行應用,確保信息能夠更好的進行發布。
在傳統的廣播新聞編輯工作運行的過程中,主要是進行聲音的利用,借助主持人對于新聞事件進行播報,缺乏競爭的優勢。所以,在新媒體環境下廣播新聞編輯要結合自己的受眾來利用趣味性的新聞,吸引受眾的注意,更好的培養聽眾的忠誠度。同時,新聞內容成為重要的競爭點,要對新聞的內涵進行深入的探索,編輯人員要編輯出迎合大眾口味又具有深刻內涵與價值觀的新聞。
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所承載的廣播新聞編輯運行方式較為單一,不能滿足人們對于新聞的需求,而在當前的新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廣播與手機合作制作軟件,推動新聞的傳播。同時,在軟件內,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溝通交流,通過這些平臺,了解到受眾對于新聞信息的反饋,從而更好的對新聞的內容進行保證。
1.對新聞稿件合理組織
在新媒體環境下廣播新聞編輯者,要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尤其所涉及到的新聞傳播速度較快,增加編輯的工作量,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同時,進一步對新聞的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因此,合格的新聞編輯人員在新聞稿件中要做好組織,對新聞信息的價值進行分析,選取具有價值意義的新聞信息。在進行編輯的過程中,運用良好的語言進行表達,對新聞信息進行不斷的整合,體現對新聞資源的整合能力,策劃新聞專題,使資源能夠得到全面挖掘[4]。
2.對新聞事件進行全面評價
在當前網絡時代下,新聞傳播速度較快,部分大眾對于一些熱點新聞,大眾難以進行是非對錯的判斷,在傳播的過程中會使更多的人受到誤導,影響新聞的真實性。因此,廣播新聞編輯者要具備責任意識,對新聞真實性進行判斷,及時的進行評價,加強對輿論的引導,使社會大眾能夠接觸真實的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發揮正能量。
3.對社會輿論開展合理引導
廣播新聞編輯者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對社會輿論進行引導。首先,在新聞產品產出的過程中,要從大眾閱讀的角度,對信息進行篩選;其次,要重視新聞信息的發展特征,對信息進行引導,可以提高新聞傳播的效果;最后,廣播新聞具有互動性的特點,新聞編輯人員要在平臺上進行社會輿論的合理干預,使社會能夠形成積極正能量[5]。
在當前的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遭受到沖擊,要對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工作模式進行合理調整,形成新型的傳播格局。首先,推動傳播氛圍的擴大,新聞傳播氛圍在擴大時,要實現跨界的傳播,要利用互聯網設備進一步降低成本,增加信息傳播的速度;其次,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速度加快也增強互動性,在平臺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較多,連入互聯網可以獲得信息。同時,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對信息進行傳播,加強信息的共享;最后,利用新媒體渠道提高傳播效果,要借助微博微信等渠道打破傳統媒體傳播渠道。加強互聯網搜索的宣傳力度,在網絡中建立平臺加新聞,放在平臺上進行展示,人們可以借助互聯網獲取信息,進一步推動新聞傳播格局的優化。
結束語:總而言之,在新媒體環境下,廣播新聞傳播具有較多的特點,要結合主要特點進行深入分析,使廣播新聞能夠得到持續發展。同時,新聞編輯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為大眾提供有價值的新聞。在新媒體環境分析的過程中,要了解其形式更為豐富,覆蓋率較高,渠道拓展廣泛,可以借助新媒體了解讀者最新的想法,獲取反饋信息,從而使得新聞傳播效果得以提升。在傳播格局優化過程中,要增強互動性與互溶性,以互聯網技術作為載體,進行信息共享,拓展新媒體渠道,推動新聞編輯工作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