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飄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較為嚴峻,畢業即失業的問題給大學生就業心理帶來了嚴重的負擔,加之學校沒有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就業指導,導致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嚴重下降。只有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就業心理才能夠更加積極的面對工作,選擇合適的工作崗位,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目前大學生在就業心理方面存在著較多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迫切性、理想化以及矛盾性三個特點,如果沒有合理的處理自身就業心理問題,很有可能會使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受到一定打擊。因此學校作為大學生就業心理引導的主要角色,應當對大學生進行適當的就業教育,從考生填報高考志愿開始對學生實施潛移默化的就業引導,以此來促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就業心理。
在每個人的兒童時期都會形成獨特的職業愿望,雖然兒童時期和大學時期有較大的時間差距,但是這一時期的職業期望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大學生的就業心理[1]。當一個人在出生后,就始終會接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從而形成一個職業期望,例如父母在取名時會根據自身對孩子的期望選擇相應的名字,可能會與發家致富或者高等干部等方面有關,這一期望也會在無形之中影響到個人的就業心理。在兒童時期職業期望多數是在父母的引導下形成的,這種教育和引導模式雖然較為粗糙,但是會給個人帶來較為深刻的影響,很多人的就業選擇都是在家庭教育的影響下所形成的,最終影響到就業方向的選擇。
高考畢業填報志愿也是大學生就業心理形成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學生所選擇的專業和之后的就業方向有很大關系,有很大概率會影響到學生的就業心理以及就業選擇。高考志愿填報所體現的是學生對某個專業或者某個職業的喜好,同時也考慮到自身所具備的某項特長,因此最終的填寫結果可以更加有效的反映就業心理。但是在這一階段部分家長會采取強制性的管理手段,要求學生填報自己所希望的學校,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良好職業心理的形成,容易使學生出現后悔的現象[2]。個別學生在報考時出現了盲目的問題,只是考慮到學校錄取幾率,沒有了解到專業后續的發展情況,這也會在學生就業時造成較大壓力。
在畢業選擇就業時是學生就業心理形成的最后一個階段,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的想法以及專業去選擇相應的就業方向,確定就業目標。在這一階段就業心理的狀態會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如果沒有接受良好的引導,很有可能會導致大學生受挫,而導致學生出現心態低沉等問題。
上述三個階段雖然存在較多區別,但是是大學生心理形成的整體過程,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引導時也需要從全過程角度出發,這樣才能夠確保大學生擁有更加積極的就業心理。
大學生就業心理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在即將畢業的階段就業心理極其迫切,如果沒有進行合理的挑選,容易對大學生今后的工作造成影響。部分大學生在就業時過于理想化,單純的遵循內心的想法,并沒有認識到現實中的問題,也會容易導致大學生出現就業心理受挫的問題。大學生在就業時也會受到戀愛、家人以及自身興趣的影響,會表現出一定的矛盾性,這會影響到大學生的積極就業心理。這必須要對大學生進行就業心理引導,這樣才能夠防止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錯誤。
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和自己所選擇的專業有著極大的聯系,如果所選擇的專業不符合自身的興趣或者想法,很有可能會影響大學生的積極就業心態,使大學生形成更加消極的就業心理。在目前的就業過程中很多大學生都會由于自身專業就業難或者對就業方向不感興趣這一問題,拋去自身所學的專業,對社會以及學生本人來講都屬于較大的損失[3]。因此當大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高校應當對自身專業進行詳細宣傳,讓學生了解到不同專業最終的就業方向,使學生能夠結合自身興趣去選擇合適的專業,避免學生因對專業不感興趣最終選擇和專業不對口的就業方向,不僅浪費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同時也會影響到學校就業率。除去高校外家長也需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應積極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專業選擇,對學生提供合適的指導,不能一味的強制性干預學生的專業選擇。家長應當理性對待學生報考志愿這一問題,能僅憑專業未來發展趨勢較好或者專業熱門而讓學生去選擇這一專業,讓學生能夠真正的遵從內心選擇感興趣的專業方向。
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社會上對于人才的需求量不斷提升,并且對于人才的類型需求也有所改變,要求人才的專業能力要符合崗位需求,擁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高等教育也需要對自身的專業體系進行調整,社會崗位需求作為教學專業的設計標準,開拓新型教學專業,調整人才培養目標以及人才培養方案,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讓學生對就業能夠更有信心。以往情況下高等院校所設計的教學專業多數屬于理論化專業,培養出的人才也普遍缺少應用能力,導致難以滿足社會上對于技術型人才的需求[4]。并且很多學校的專業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也經常出現不端正的態度,只是照本宣科,過于推崇大學生自主學習這一理念,并沒有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方面的引導。通過對教學專業體系進行調整,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本專業所對口的各種崗位,使學生能夠對自身未來就業擁有更加清晰的規劃,從而形成良好的就業心理。
大學生在進行就業選擇時經常會出現茫然的現象,面對就業不知道應該如何去挑選工作,就業信息掌握量較少,因此學校必須要承擔起向學生提供就業信息的責任。首先學校可以組織各種招聘會,讓學生能夠在招聘會中了解各個崗位的具體需求,通過和不同企業的招聘人員進行交流來明確自身的就業方向,從而為學生的就業提供便利。其次,學校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這一平臺向學生發布不同企業的最新招聘信息,通過新的就業信息宣傳模式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及時了解到大量的就業信息,不僅可以方便畢業生就業,選擇同時還可以讓在校大學生盡早形成的就業心態。
創業教育是當前高等教育中所推崇的教育內容之一,這不僅可以解決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同時還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因此學校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創業思想,在就業后能夠主動創業,發揮學生的特長以及興趣愛好,讓大學生能夠主動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就業道路。在進行創業思想引導時還需要重視引導大學生形成艱苦奮斗的理想信念,積極引導學生回家鄉創業,努力帶領家鄉脫貧致富[5]。這種就業心理的形成離不開政府等其他部門的配合,要共同宣傳和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為大學生的創業提供適當補貼,調動大學生深入基層的積極性。
結束語: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引導是極其必要的,這不僅僅會關乎到大學生個人的生活以及未來發展,同時也會影響到社會人力資源儲備的水平。在引導大學生就業心理形成時應當在高考畢業階段指導考生認真填報志愿,對自身教學專業進行調整,根據社會崗位需求完善專業架構,同時還需要定期向學生提供充足的就業信息,使學生能夠擁有更多的選擇。創業是當前很多大學生的畢業選擇之一,高校應當積極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創業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