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研 濱州市沾化區泊頭鎮衛生院
前言:人力資源作為行政事業單位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力量,其工作質量與效率對單位公共服務效果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因此,行政事業單位要想滿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挑戰,必須提高人力資源激勵機制構建的科學合理性,充分挖掘員工的潛能,最大程度發揮出雙因素理論的優勢與作用,從而實現行政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質量提升的目標。
(一)建立公正的績效考核制度.現階段,許多行政事業單位缺少分級分類的績效考核制度,單位內部不同崗位對人力資源儲備的要求也存在一定差異,統一定量的標準只會限制人員能力的發揮,不利于人力資源價值的創造。針對這類問題,各地區行政事業單位都應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積極運用新方法、新理念對員工績效考核制度進行完善,在遵循人才成長規律的基礎上,根據工作者的崗位制定分級分類的績效考核制度,同時,針對行政職業單位發展情況,對員工績效考核機制進行完善,第一,量化考評指標;第二,落實客觀評價;第三,確保獎懲分明。其中,客觀評價的落實應與員工日常考核與年終考核有機聯系在一起,并根據不同崗位員工實際工作情況進行規范性十足的記錄,從而保證人力資源管理質量的提升。在獎懲機制實施方面,應以獎勵態度積極的員工、懲罰態度消極的員工為主要思路,從而消除人才流通障礙,實現高素質人才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的有效流動[1]。
(二)創新人力資源的激勵機制.行政事業單位是國家單位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職責與使命。在單位以往的人力資源管理運營模式下,通常根據國家相關的用人制度與管理制度制定本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使得激勵機制本身缺乏針對性與有效性,不利于員工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的增強。因此,行政事業單位必須結合現階段工作人員實際情況編制相應的激勵機制,并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對激勵機制進行持續性優化與調整,以此滿足員工精神與物質上的個性化需求。首先,利用激勵機制引導員工參與到單位的建設工作中,提出自己的所見所想,最大限度發揮出員工潛能;其次,考慮員工工作與生活實際需求,結合單位自身發展情況,盡最大限度滿足員工的個性化需求,以此平衡員工自身實力與事業單位發展之間的關系;最后,結合單位崗位實際需求,引導員工不斷自我提升,通過培訓、進修等方式不斷提高員工的學習層次,從而為行政事業單位發展提供強大的后備人才力量,促使員工將掌握的專業知識利用到實踐工作中,充分發揮出員工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例如,舉行“黨在我心中”為主題的黨政知識宣傳活動,積極利用網絡平臺宣傳優秀員工案例,促進單位內員工進行經驗交流,從而為社會提供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
(一)制定多元化的激勵政策.我國行政事業單位人力資源激勵政策的制定,主要是以完善人力資源結構、保證單位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以此解決員工能力不佳、工作定位不全面等問題。現階段,行政事業單位政策目標激勵對象偏重于貢獻較大的人力資源群體,而忽略了成長型人才的獎勵,使得事業單位員工整體呈現工作積極性不飽滿的問題。因此,單位應注重成長型人才的培養與激勵,積極運用多元的激勵政策留住優秀的青年人才,促使這類群體逐漸發展成為單位的中堅力量。一方面,要從員工自身發展進行分析,通過合理的政策與員工建立穩定的“心理契約”,并給予他們一定的自主權,促使人才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充分發揮出自身潛能。另一方面,從激勵措施實施角度分析,應結合人才學歷、經驗以及實踐能力,給予相應的薪資待遇,充分利用專項資金來提高人力資源激勵作用,促使員工為行政事業單位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與此同時,還應積極運用創新性理論對職級晉升制度進行完善,打破原有論資排輩的格局,從根本上選拔出有利于單位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人才,推動我國公共事業發展進程。
(二)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體系.從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來看,行政事業單位人才收獲的社會回報低于所作出的貢獻,導致人力資源物質激勵始終保持在較低的水平,進而影響員工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的提升[2]。行政事業單位員工工資構成包括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工作津貼以及福利四大部分,基于雙因素理論,應積極關注薪酬分配體系中的不良因素,充分發揮出保健因素的優勢與作用,以此消除員工不滿意感與不幸福感。“崗薪制”作為現階段行政事業單位廣泛應用的一種薪資制度,具有較為突出的人性化與靈活性特點,能夠充分激發在崗員工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并且能夠增強員工自我提升意識,促使有抱負、有思想的員工在能夠在工作中為自己爭取更多的發展空間,對促進單位更高、更好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結論:綜上所述,不斷發展的社會經濟對行政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解決管理工作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必須在績效考核完善、激勵方式創新方面運用激勵因素,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在激勵政策定位、薪酬體系配置方面運用保健因素,消除員工不滿意情緒,從而實現人力資源管理質量的提升,促進行政事業單位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