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興業銀行
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白皮書顯示:在全球市值前十的企業中,數字化平臺企業數量達到8家,市值占比達88.4%。所以,數字化轉型已經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趨勢,落后就會成為新時代的“恐龍”。為了更好地適應數字化改革,加快疫情后銀行服務,興業銀行也在積極探索銀行服務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方式,打造數字化的客戶服務體系,以期望能更好地服務興業客戶,以人為本,推動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
實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業,而金融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銀行。銀行自身的數字化轉型的成功與否以及數字化轉型后的直接效應影響著實體經濟的發展效率。隨著現代信息科技技術的一日千里,快速推動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以信息共享、智能優化為特點的數字化時代更加符合疫情后的銀行發展需求,所以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創新正在加快融入金融業和銀行服務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服務后疫情時代下的實體經濟,興業銀行也是在快速更新自身的銀行設備和軟件系統,改革服務體系,與社會經濟同步發展,共同為民服務[1]。
科技與金融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兩者的結合可以加快銀行的數字化轉型進程。銀行想要在后疫情時代更快有效地服務實體經濟,促進實體經濟全面發展,就必須提升銀行設備技術,運用新的科技設備、創新思維、新的時代經濟理念去夯實服務實體經濟的地基。
從興業銀行的主要業務分析,新興的科技技術如大數據、云計算有效地改善了銀行客戶信息不對稱的狀況。傳統的銀行服務只能關注本網點的客戶信息以及資產數據,而無法給客戶精準畫像,無法給客戶提供最佳的銀行金融服務,例如有的客戶打電話到銀行做咨詢服務,在銀行APP上查詢賬戶,用臺式電腦完成資金交易。不同的接觸方式導致銀行給客戶做的數據信息以及人物畫像會有偏頗。因此,運用大數據技術可以結合客戶行為,分析其特征,對客戶精準畫像,準確識別,增加客戶的融資機會,更有利于優化銀行的資產結構。
為了提升銀行的盈利效率,提高利潤增長點,一是需要做大存貸款規模,二是要創新產品和服務。科技技術可以在這兩方面有重大作用,既可以做大規模,也可以創新產品和服務。例如興業銀行日前發行的全國首筆綠色鄉村振興債券,實現脫貧地區的“點綠成金”。興業銀行利用自身“商行+投行”優勢,結合綠色金融的領先,創新出一個符合興業特點、行之有效的鄉村振興金融服務。興業銀行發布的綠色鄉村振興債支持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相銜接,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推進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為實施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
數字經濟是指將知識和信息數字化,用現代信息網絡做載體,使用信息通用技術去優化經濟結構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在發達國家中,數字經濟被廣泛實踐,互聯網技術時刻不停地更新換代,促使發達國家的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數字經濟的強勢登場已經影響著社會群體的交流活動方式以及生產生活方式,例如2020年的疫情期間,網絡授課、線上問診、直播賣貨等進入人們視野并被快速接受和利用。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數據顯示:2020年,網上銷售額接近10萬億,比2019年增長14.8%。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服務增長明顯,由此可見,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已經被大規模應用,發展數字經濟已是必然趨勢。因此,銀行作為金融與科技融合的主要參與者,一方面要盡可能運用科技力量優化調整資產結構,創新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要利用自身優勢,推動實體經濟有效發展。
《經濟日報》指出,中國是2020年全球唯一經濟正增長的經濟體。而銀行在助力企業復工、保障社會經濟運轉中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利用科技技術,對銀行大數據分析,興業銀行突破網點的地理限制,加快對客戶的信貸審批以及精準扶貧中小企業,加快企業的復工復產,滿足客戶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金融需求。疫情爆發之后,許多的企業被按下“暫停鍵”,面對復工復產有很多困難。例如興業銀行在疫情發生之后,推出200億元專項信貸、減免服務收費、延長還款期限、加大續貸支持、優化線上服務等一系列針對性、有效性的政策措施,有效地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精準扶貧,降低疫情對企業和社會經濟的影響。2020年3月以來,已經提供約250億元的信貸支持。興業銀行通過融資幫助企業復工,發布多種適應疫情的債券品種,有力地加大疫情防控金融供給,進一步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第一,銀行需服務重點區域,助力實體經濟發展。金融最更根本的作用就是通過區域資本的匯集以及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帶動區域發展。而銀行的數字化轉型能夠加寬服務區域的半徑,突破地域限制,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經濟間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第二,銀行需加強數字經濟建設,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了,數字經濟所展示的累積增值、邊際成本遞減的特點讓其成為未來經濟的發展方向。銀行下的大量客戶信息以及業務產品,都是需要數字化的支持。銀行作為數字金融的使用者,可以通過大量數據的抓取,實現對客戶的完美服務,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銀行數字化轉型既可以通過對大數據下相關性研究,挖掘潛在價值,也可以借助信息科技的優勢,優化客戶群體,滿足客戶需求,實現銀行數字經濟的利潤增長[2]。
第三,銀行需做好供應鏈金融,助力實體經濟發展。供應鏈金融是商業銀行的一個專業信貸業務,也是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通俗來講就是銀行向客戶提供融資或者理財服務,同時向客戶的供應商提供貸款、向客戶的分銷商提高預付款服務。供應量金融借助“團購”式開發和創新的風險控制方法,實現實體經濟的正增長效應。興業銀行榮獲2020年“最佳供應鏈融資銀行”大獎。興業銀行借助集團經營優勢,加強科技賦能,推出“興享”供應鏈金融平臺,打造出專業化、智能化、特色化的供應鏈金融服務生態。截止2020年5月,其供應鏈金融融資突破2500億元。
推動金融數字化轉型以期達到最佳服務服務實體經濟的效果,是許多數字科技企業和銀行在實踐中總結的遠見卓識。陳生強曾說過,不管金融行業數字化程度的高低,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主旨永不改變,金融和實體經濟地不斷融合,精準服務實體經濟。
近些年多數科技公司涉及金融行業,通過科技技術改變傳統的交易方式以及融資方式。但是對于在金融行業樹大根深的銀行相比,科技公司還是缺少品牌保證以及信用保障。因此,銀行不必妄自菲薄,更應該結合自身優勢,通過科技賦能,加強對科技公司的經濟支持,嚴格執行監管要求和規則,完善銀行機制,吸納科技能人加強科技賦能效應,加快銀行數字化轉型步伐,更快更高效地實現功能融合,服務實體經濟。
興業銀行始終奉行“科技興行”的理念,積極融合科技,創新服務方式。為加快興業銀行的數字化轉型進程,興業銀行研發的ESC系統,即上線集成數據匯總、數據整理、各類風險類產品管理的信用卡智能服務平臺,為前臺業務辦理、中臺決策處理、后臺業務管理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興業銀行信用卡ESC系統的上線和不斷優化,提高了興業銀行的自動化業務程度、優化工作流程,減少成本支出,加快數字化轉型的進程[3]。
傳統銀行在科技興國時代有點相形見絀了,其在大數據抓取、人工智能、云計算以及技術創新等方面均不如科技公司有優勢。但是兩者的合作是有“1+1〉2”效應。近些年來,很多銀行已經與各科技公司展開合作,達到很好的合作效果。該合作方式既可以改變兩者原有管理體系的限制,開發新的管理制度;也可以加快創新效率,增加銀行產品種類。合作雙方可以進一步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科技型企業沒有固定資產抵押,但是知識產權相對突出。興業銀行結合其企業特點,打破常規融資方式,以企業的“知識產權”抵押融資,推出科技型企業的“技術資產”評價體系,實現對科技企業的知識產權、科技成果、專利密度以及科技創新能力等多項指標的自動化采集測評和結果公示。通過該模式加大對科技企業的資金支持,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科技與金融的融合在完善銀行管理模式的同時,也加大了銀行客戶的信息泄露的風險。銀行的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銀行要加強數據的管理、數據規范使用以及確保客戶信息安全的工作。
因此銀行必須注意客戶信息的維護和保密,加強內部人員的管理培訓,規避風險,也要做好風險發生后處理工作,使客戶滿意,降低影響。科技創新注重的是靈活性,而銀行經營有自己的程序和規范,因此要合理地平衡靈活性和嚴謹性,加強銀行的管理模式,規避科技技術帶來的風險。科技技術的超前性給人類社會帶來很多的便利,而銀行管理模式的老舊阻礙這自身發展,所以在銀行接入科技融合時,要考慮科技超前性帶來的“真空地帶”,對各個環節進行全面評測,前移風控關口,減少影響。科技技術不是萬能的,要綜合考慮銀行自身的發展需求,符合銀行的發展理念,才可以更好地讓銀行在科技作用下服務實體經濟,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2020年是全世界經濟面臨挑戰的一年,經過各個行業和國家政策的支持,中國民生經濟正在穩步攀升,各實體店服務也是有了新的規劃,新的開局,開始適應了新時代數字化經營。疫情是可怕的,但是人是偉大的,疫情的突襲,加快了新時代數字化的轉型進程,推動經濟快速發展。2021年是“十五計劃”的初始,如何迎接新時代疫情之后的金融改革,如何抓住數字化變革帶來的市場機遇實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如何實現最佳的銀行數字化服務也是需要去探索和優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