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光輝,王 蘇,徐海波
(徐州醫科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0)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代許多大學生安于現狀,缺少對未來人生規劃的思考,人云亦云。醫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自身的發展和選擇,無論是對自身還是社會健康生活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在醫學生培養中,職業生涯規劃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對于未來自身的發展和職業選擇,大部分醫學生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學業,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對自己未來發展也是盲目地選擇考研,并對自身的定位出現了認知偏差,對于職業目標定位過高[1],從而導致就業率低,人才流失嚴重,并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對于這部分醫學生而言,學校引導其制訂符合自身的職業規劃刻不容緩。
一部分醫學生對于大學專業的選擇可能是出于醫生職業的理想化或家人的期望[2],但對于醫學專業不是很了解,也許他們有著確定的目標,并為之努力,但也可能是家人為其做出的選擇,他們只是按著選好的道路前進,對于自己的專業發展并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個人與職業匹配度不高,對于自身的發展前景有所忽略[3]。對于這部分學生而言,學校要積極引導,使其在原有規劃的基礎上完善細節。
也有極少部分醫學生有著明確的職業規劃,對于自身有清晰的認知。據調查,這部分醫學生在學校的生活與普通學生有著明顯區別。他們在對自己專業成績高要求的同時,對自身能力的發展也有一定要求,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提高自身的社會競爭力,這部分學生有著清晰的職業價值觀,對于自己未來從事的職業有著極強的認同感。由此看來,學校要積極幫助這部分學生,盡量滿足其職業發展需求。
許多高等醫學院校對醫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夠重視。大部分師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認知存有片面性,簡單地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就業指導畫上等號,認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僅僅是幫助學生掌握應聘技巧,提高就業率[4]。而現在大部分高等院校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是,僅在學生畢業前有目的地將就業教育作為教學目標,未深刻認識其重要價值,而這種錯誤認知和隨意處理的方式必將影響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事實上,就業指導只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一部分。
缺少系統完備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理念和教育體系。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該是一個系統的知識理念和教育活動。深入探究一個人的發展,不難發現,一個成功的人士,在他的一生中一定有一個或者多個符合其自身發展的職業生涯規劃,不僅出現在學業時期或就業初期,必定是伴隨其終身發展并不斷成熟的。目前許多高校僅是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一門必修課,并沒有給予高度重視,這就導致大學生無法真正認識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和重要性[5]。大部分高等醫學院校沒有相對完善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且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沒有一個明確且成體系的指導思想、教學大綱及教材等,大都是囫圇吞棗,應付了事。
教育理念和形式過于統一單調。目前,我國醫學院校關于醫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由各自學校自行組織安排的,按理來說,教學方式應該具有多樣性,可事實上卻殊途同歸,不約而同地采取了相同或相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許多高等醫學院校僅是進行課堂化教育或以講座形式傳授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教學形式是以教師講課為主,忽視了學生自主實踐過程。學生獲得的信息,全都來自教師口中,缺少自主探究意識,機械地完成教師布置的課程任務,課程學習結束,對其也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大部分高等醫學院校缺少一對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沒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單人的專業輔導,從而使得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學校的實際效果不佳。
缺少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專業指導教師。我國1999年制定的《職業指導人員國家職業標準(試行)》顯示,職業指導人員包括職業指導員、助理職業指導員、職業指導師和高級職業指導師等。但是目前我國醫學類院校就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并沒有嚴格執行這一標準。很多學校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人員是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人員、輔導員、專業課教師等。沒有專業化指導教師,師資隊伍呈現“雜牌軍”形式[6]。雖然這樣可以使師資力量和教學范圍擴大化,但也同時造成師資力量專業化程度低,從而直接影響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醫學生缺乏對職業生涯規劃的了解。調查顯示,一小部分醫學生甚至從沒聽說過職業生涯規劃,雖然大部分醫學生對此概念有所了解,也做過相應的職業生涯規劃測試,但僅限于了解認識,對其真正的價值并不清楚。正是由于對其缺少正確的認知,現階段,僅有極少一部分醫學生真正邁進了職業生涯規劃的征途大道,大部分醫學生仍處于職業生涯未定狀態,還在迷茫中摸索前進甚至停滯不前[7]。
醫學生自我認知過于片面,清晰而又準確的自我認知是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大多數醫學生對自我有一定的認知,但過于表面,僅限于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缺少對自我的深度剖析,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對自己專業的未來發展認識不清,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制訂其人生規劃的難度。
醫學生的職業期望過于模糊。通過調研得知,當談及對未來職業的預期,大多數醫學生認為自己會成為所學專業的醫生,但要談論將來所在醫院、科室時,大都不清楚。當提及如何成功地從事自己的目標職業時,幾乎所有的醫學生說到考研,也只是知道考研,具體情況也不了解。大部分醫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對口就業范圍不清楚甚至感到迷茫。由此可見,大部分醫學生選擇隨大流,人云亦云,使自己的職業期望更加符合大眾的“審美”,而沒有進行思考。在設定的職業需求上,對自己的職業期望值過高,加之對自己的定位不清晰,可以預測,這部分醫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是混亂的,學校對其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和教育刻不容緩。
醫學生要正確地審視自己,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觀,提高自己的就業勝任力[8],制訂符合自身發展的職業生涯規劃。對于個人而言,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對于每一步選擇都至關重要。而絕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沒有一個清晰而深刻的認知,對自己定位過于模糊,對個人就業期望值過高,甚至超過個人能力所匹配的范圍,缺乏清晰明了的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盲目跟隨“考研潮”,進而導致就業市場供需不匹配。因此,醫學生要科學、客觀、全面地剖析自己,從而更好地滿足自身和社會發展需求。通過調查發現,絕大部分醫學生選擇考研,這不僅是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職業選擇的需要。調研可見三甲醫院、一線二線城市醫院優先招收博士生、碩士生。因此不難看出,在自身學歷滿足職業要求的前提下,大部分醫學生會優先考慮三甲醫院,而對基層醫院存有偏見,從而出現“三甲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無人坐診”的現象。因此醫學生應及時了解相關政策,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結合社會需要及自身實際發展,勇于彌補基層人才缺口,做出多種選擇,例如到藥品生產企業、醫藥公司等單位就業。這樣不僅能從根本上解決“就業難”的問題,更能把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完美結合,符合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醫學生最重要的就是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專業技能,因此在學業求索階段應努力夯實專業基礎,認真學習,掌握臨床技能,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擁有過硬的專業本領,從而提高自身就業勝任力,對于未來職業生涯有更多的選擇權。基于以上,醫學生要充分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有制訂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再結合自身實際主動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制訂出符合自身發展的人生規劃。
大部分醫學院校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輔導課,但是很多醫學生不清楚本校開展的就業指導內容。作為國家醫生的培養基地,醫學院校要提高對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僅按時完成教學任務,還要加強對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和教育,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政策,積極開展相關工作,例如,開展一對一就業咨詢,開設相關講座,開展相關就業實踐活動,讓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更具針對性、實效性,使得醫學生不斷增強專業認同感。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過程中實時向學生傳達國家關于就業的政策,深刻分析當下的就業形勢,幫助醫學生準確定位。同時建立健全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建設專業化的教師團隊,打造系統化的教育模式,使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貫穿醫學生學業的全階段。對于醫學生而言,過硬的專業技能是基礎,但與之相應存在的,還有高尚的醫德、良好的醫風、較高的職業素養和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與溝通技巧[9]。這就要求醫學院校全面培養在校生,加強醫學生的思想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
職業生涯規劃是醫學生深刻了解自己的前提下結合社會實際對自己未來人生選擇的一個縮影,因此,醫學生要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作用,并在學校的幫助下,積極設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