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芳 ,王 嵐 ,王燕梅
(1.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2.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金華 321017;3.北京衛生職業學院,北京 102433)
為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關于完善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建設、促進國家標準在職業院校落地實施的要求,在全國衛生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委會的指導下,進行微生物學檢驗課程標準的制定。本課程結合高職高專教育的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突出崗位需求導向,緊扣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技能要求,認真遴選課程內容,精心設計編排,強調知識的應用性,以滿足崗位需要、就業需要、社會需要。
為了保證教學過程符合崗位工作任務需求,以就業為導向,以中國高職教育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崗位工作任務與能力需求研究報告為基礎,課程組與行業專家進行多次研討,在行業專家引領和指導下,構建了符合臨床實際需求的課程內容體系,將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結合起來,為就業崗位服務。本課程以“醫學檢驗專業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要求”為依據設置,本著“課程與考證融合、學習與崗位結合、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原則,圍繞臨床微生物檢驗常規工作,在編排方面進行了嘗試。其主要特點是:各項任務按照“共用”的必備基礎知識、“特有”的專業知識、“實用”的實踐技能的思路逐一進行編排;重點選擇與微生物檢驗崗位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及其實踐技能應用,將微生物學檢驗與臨床醫學、常規檢驗、質量控制、生物安全等方面融合,結合就業崗位的基本技能、專業綜合技能要求編排各項任務,使知識與應用相結合、專業技能與相關崗位要求相結合、學習與職業發展相結合,力求突出重點、兼顧全面、循序漸進,從而體現課程為職業服務的功能性;強調內容的先進性、方法的可操作性,對學生起到實踐指導作用。在教學內容安排上,將細菌、病毒、真菌的基本知識放在前面講,讓學習者一開始就對各類微生物有所了解,從而知道醫院感染及實驗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從事微生物學檢驗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的操作技術。從工作任務出發,以工作過程為主線,分為檢驗前標本的采集、運送;檢驗中明白各類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微生物學檢驗、臨床意義;檢驗后注重微生物檢驗的質量控制;最后安排臨床標本的微生物學檢驗,按照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從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從基礎到專業,循序漸進。
依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就業崗位群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整合歸納微生物學檢驗知識與能力要求,充分考慮高等職業教育對理論知識學習的必要性,選取和組織本課程內容,圍繞微生物學檢驗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基本素養、基本檢驗能力,按照臨床微生物檢驗工作項目對教材內容進行融合,理論知識選取緊緊圍繞工作任務完成需要,專業技能訓練突出崗位職業能力需求。另外,結合當前新冠肺炎的知識,對醫院的感染及實驗室生物安全內容進行了強化,注意與醫學檢驗行業發展的前沿知識和技術銜接,體現現代醫學檢驗的發展。由于微生物學檢驗知識和技術發展很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及時吸收和融入新知識、新技術。
本課程共包括十一章內容:第一章緒言;第二章細菌的基本知識;第三章病毒的基本知識;第四章真菌的基本知識;第五章實驗室生物安全與醫院感染;第六章微生物檢驗準備;第七章細菌檢驗;第八章其他原核細胞型微生物檢驗;第九章病毒檢驗;第十章真菌檢驗;第十一章臨床常見標本的微生物學檢驗。以工作過程為邏輯主線,明晰檢驗前、檢驗中與檢驗后3個環節的知識、技能與職業素養要求,使本課程真正從學科體系轉向工作體系,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臨床實踐過程對接。
教師在教學中可隨著微生物檢驗技術的發展及時增加教學內容(如細菌鑒定質譜儀),也可根據不同地區疾病發病率的不同,教學內容可做適當增加(如新型冠狀病毒、埃博拉病毒等)。除此之外,還應注意挖掘有關職業素養的素材,結合課程內容開展教學。培養學生具有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重視生物安全(如新型冠狀病毒等病原體可以通過氣溶膠的傳播);培養尊重生命和關愛病人的良好職業道德;養成與醫生、患者、同事之間進行溝通的習慣,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如由于溝通不暢引起的醫鬧等);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保留對微生物的認識及發展,細菌、病毒、真菌的基本生物學特性;微生物檢驗的基本技術;細菌、病毒、真菌的微生物學檢驗;臨床標本的微生物學檢驗等內容。
3.2.1 課程目標的不同 傳統的課程目標是通過本課程學習和技能訓練,讓學生掌握醫學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獨立進行微生物學檢驗的能力。強調的是知識的學習與運用,重視學科體系,具有系統性、獨立性,各章節之間的邏輯關系不強,忽略了與臨床實際工作的對接。新的課程標準是以完成相應工作任務來構建相關理論知識,發展職業能力。課程內容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理論知識的選取緊緊圍繞工作任務完成的需要來進行,同時又充分考慮高等職業教育對理論知識學習的需要,并融合相關職業素質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
3.2.2 課程內容的不同 傳統的課程內容是,先介紹一個個獨立的知識點,最后再講知識的運用,按照學科體系來組織教學內容。新的課程內容是從工作任務出發,分為檢驗前標本的采集、運送;檢驗中明白各類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微生物學檢驗、臨床意義;檢驗后注意報告單的發放,善于總結檢驗過程中的得失,分析微生物檢驗各環節的質量控制;最后安排臨床標本的微生物學檢驗,并增加一些新的知識,以工作過程來組織教學內容。
要創造性地設計項目載體,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與行業標準、全國臨床檢驗士職稱考試大綱相結合等;教學方法可根據教學內容采用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工學結合法等不同教學方法;教學形式可采用講授、實驗實訓、示教、現場儀器操作、學生自學、討論等多種形式;充分利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等各種網絡資源,發揮校內、校外實踐基地所具備的優勢,開展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增強教學效果。同時,要充分挖掘素材,融入素質教育,開展課程思政,提高學生職業素養,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充分利用校內、校外實訓基地教學資源和儀器設備,采用細菌培養物或模擬標本進行實驗,對學生實驗實訓過程中出現的不規范操作,應及時進行糾正和正確引導,提高專業技能。實驗實訓項目完成后,要對實驗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小結分析,啟發學生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實踐教學是培養職業素養的重要抓手,要言傳身教,積極培養學生精益求精和愛崗敬業的精神,增強工作責任感,使學生的技能和職業態度得到全面提升。
持續提高教學質量,根據學生學業成績,采取不同方式和途徑,了解教學環節中存在的不足,進行綜合分析診斷,提出改進措施和方法,持續提高教學質量。
本課程建議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性評價占40%~50%,包括平時作業、實驗報告、課堂提問、期中測驗、實驗操作技能考核、學習態度等,尤其在實驗操作技能考核時,應注重技能與職業態度相結合,注意工作態度、生物安全、質量意識、解決問題能力等考核。終結性評價占50%~60%,主要指期末綜合理論知識及運用能力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