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碧靜
(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惠州 516000)
在素質化教育和新型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新時代,國家在宏觀上對學校教育提出的要求相較于以往而言,有了更加明顯的調整和轉變,不再以簡單的理論知識背誦為本位,而是更加強調思想和言行的引導。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主干課程和核心課程,是啟發學生情感、培育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基礎,因此,加強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就實踐教學來講,要尤為強調與紅色文化資源的深度結合。
紅色文化涉及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兩個方面,都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中創造產生的,印證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脈絡,反映了黨和國家在改革實踐中做出的努力和探索,凸顯出中國民眾對革命精神的當代追求,延續著黨的優良傳統,是對紅色經典的懷念與傳承,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鮮明產物。同時,紅色文化資源也能夠以特定的物質形態展現出來,包括有革命先輩印記的歷史博物館、紀念場所、烈士陵園、歷史遺址等,非物質形態主要表現為革命傳統、革命精神、革命事跡、革命思想等,凝聚著先輩的智慧和精神。
惠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更是一方紅色熱土。惠東縣高潭鎮是全國最早成立區級蘇維埃政權的地方之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惠州市東江縱隊指揮部所在地;葉挺將軍誕生于惠州,惠州也是民主革命先驅廖仲愷、農工黨創始人鄧演達的故鄉,如今,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歷史翻開新的一頁,在注重保護和利用紅色文化遺址,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的惠州,“紅色基因”早已融入城市血脈。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從我們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展和偉大實踐中,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彼颊n是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相互補充、相互促進,能夠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提高大學生的法律道德修養和思想品德素質,讓大學生積累更多的理論知識,鍛煉自身的實踐技能,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生。同時,紅色文化資源是跟隨中國共產黨成立和發展應運而生的必然產物,在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中趨于成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創新和發展,這也與教育中立德樹人的目的不謀而合,能夠豐富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生的思維和視野,以更加鮮明的歷史去警醒學生,珍惜現代生活,幫助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提供更加原生態的素材。紅色文化資源育人作用的有效發揮,不僅可以讓大學生掌握更多的歷史素材資源,而且還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紅色文化在當代的價值和意義,筑牢自身的理想信念,緊跟社會主義發展的主流趨勢。
另外,高校思政實踐課教學在本質上也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理論認識水平,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而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能夠讓實踐教學更加真實,讓大學生更加確切地感知到歷史的厚重,深刻地了解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中所經歷的苦難,分析革命事跡,感知革命情感,植根于歷史,關切社會現實,放眼未來的國家建設,提高自己的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紅色文化,讓原本抽象且枯燥的思政知識變得更加具體,增強課堂的感染力和說服力,讓學生以更加包容和開放的態度去審視現代化社會的發展。高校自身的發展必須要以馬克思主義為導向,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紅色文化資源本身就可以傳遞出黨的信念和理論,也可以構建社會主義的輿論陣地,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所以,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政實踐課的融合,也與高校自身的發展方向不謀而合,符合高校承擔的歷史責任和使命。
高校應當注重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并以此為基礎,建設紅色文化資源實踐教學師資隊伍,提高教師的素質和教學水平。同時,衛生職業教育本身就是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畢業之后,會在各自的醫護崗位上發揮自己的潛能。高校也應當結合衛生職業教育自身的特點,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運行機制,要根據地區發展的實際情況,甄選紅色文化實踐教學基地,教師要認真提煉思政實踐課的教學內容,制定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合理安排實踐教學的課時數,適當提高實踐課程所占的比重。高校應當做好經費預算及落實,注重實踐課程的日程安排,要讓學生在學習紅色文化的過程中,把積累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專業實踐中去。
學校應當以每個學期為單位,組織各個專業的思政課教師召開專題會議,進行集體備課工作,根據思政課程的教學主題,確定實踐活動的目標,這樣可以推動教材體系向著教學體系的有效轉化,凸顯出紅色文化的時代感、形象性和具體性。教師也應當以教學內容為主線,從不同的渠道收集文化資源,做好資源和信息的整合工作,要設計出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實踐活動。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介紹毛澤東的詩集,讓學生進行朗讀或者是背誦,也可以為學生介紹不同類型的紅色革命歌曲,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制作以革命歷史為主題的微電影,讓學生自行搜集素材,并拍攝作品,在課堂上展示出來,教師根據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和總結,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技能,也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1]。
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當正式開始實踐活動之前,要組織學生閱讀與紅色文化有關的經典著作,然后讓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和感想,借鑒彼此的經驗,充實知識體系和框架。同時,教師也可以以課堂為單位,讓學生通過紅色文化設定主題開展演講,讓學生自由發揮,選擇特定的主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除此之外,影片賞析、情景劇點評,都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加豐富的視聽體驗,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感悟革命先輩的奮斗精神。而且,學校也應當為學生構建更加積極向上的紅色文化學習氛圍,如舉辦紅色文化藝術作品展,或者是召開紅色故事會,舉辦紅色文化征文比賽,讓學生能夠銘記歷史。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觀看紅色電影,參觀紅色文化發展基地或者是革命遺址,增強學生的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2]。
互聯網已然成為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網絡教學也可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對此,教師就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挖掘紅色教學資源,增強大學生的課堂體驗和情感認知,突破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讓學生感受到文化教學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而且,教師也可以利用聲光等形式塑造出真實的革命情景,讓學生置身于其中,與先輩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綜上所述,持續性推動紅色文化在高職院校思政實踐課中的應用是極其重要的,這是宣傳紅色文化精神的應有之策,也是營造濃厚文化氛圍的有效措施。本文通過隊伍的優化、教學專題的設計、方式的延伸、技術的運用這幾個角度,論述了紅色文化資源融入的方法及策略,充分結合了思政實踐課的基本特點,尊重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具有理論上的合理性與實踐上的可行性。在未來,高校也應當構建紅色文化資源實踐教學平臺,建立育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