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美娣,張 鳳,耿桂靈,成 靜,趙芳芳
(南通大學醫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1)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性文件相繼出臺,旨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鼓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學水平、創新教學模式,促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變革。護理學專業課程教學對護理人才培養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護理專業學生(簡稱“護生”)“知情意行”四維成長視角,對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知情意行”的概念最早出自孔子,“知”即認知,知道怎么做及知道做的目的;“情”即情感,具備做的心理環境與外部條件;“意”即意志,愿意做且有決心做。知道怎么做,知道做的目的,又具備做的心理環境與外部條件,并愿意做,且能克服做的各種困難。“知、情、意”是構成人的高級行為的3個基本要素。護生“知情意行”全面發展是護理教育的目的,護理教育是護生“知情意行”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將在線教學資源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構建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可為開展深度教學提供環境、資源、方法等的支持[1]。混合式教學可以彌補單一線下課堂教學的諸多不足。
我國學者黃榮懷教授構建了混合式教學模式框架,包括前端分析、活動與資源、教學評價三大模塊[2],本文借鑒此教學模式框架,基于護生“知情意行”成長視角,以社區護理學課程為例探討混合式教學模式。
為了更好地做好教學,護理教師有必要在社區護理學課程開課前對護生“知情意行”四要素進行結構分析、學前評估,以確定“知情意行”結構的完整程度并發現可能存在的薄弱環節,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安排和教學指導。評估以下內容:(1)護生年齡、性別、性格等個體特征;(2)護生“知情意行”現況,包括認知和技能水平、情感態度特征、價值觀、學習行為;(3)學習環境分析,包括線上教學的接受度、可行性,將三者調查數據匯總并形成分析結果。
2.2.1 教學資源 混合式教學離不開學習資源的支持,豐富的資源能輔助護生學習,為護生提供學習支架。線上學習資源包括中國慕課平臺及社區護理學SPOC資源等,含教學視頻影片觀賞或微課、教學課件、試題、網站鏈接等;線下教學資源包括多媒體教室、計算機、仿真模擬教室、社區實踐基地、社區護理器材、教學案例等。
2.2.2 教學活動設計(1)擴展知識的廣度。傳統的線下教學主要以教師理論授課為主,因受時空限制,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護生的學習。網絡教學可以作為傳統教學方法的補充、替代,有利于提高護生的滿意度和關注度[3]。因此,利用教學平臺(慕課、課堂派等)為護生提供豐富多樣且重點突出的資源,便于不同需求的護生進行個性化學習,為護生自主學習提供有效支持。通過師生同步線上互動、異步線上答疑與教學輔導,實現“一對多”和“一對一”的結合,使集體教學和個別教學融為一體,進一步擴展護生知識的廣度。在社區護理學教學中,教師可根據護生特點,預設具有一定深度或廣度的問題。以“慢性病的社區管理模式”為例,以“6W2H分析法”進行設問,即What(是什么,目的是什么)、Why(為什么要這么做,原因是什么)、Where(在哪里做,從哪里入手)、When(什么時機、多長時間最適宜)、Who(由誰來承擔,誰來完成)、Whom(被干預對象是誰)、How(怎么做)、How much(做到什么程度),以此形成討論空間,引導學生思考、查閱文獻,拓展知識的廣度。(2)增加情感的厚度。情感是一種主觀體驗,可以通過激發、調動和滿足護生的情感需要來實現。如在社區護理理論及實驗教學中創設社區護理教學情景,通過角色扮演及小組競賽等方式以充分調動護生的積極性,讓護生親自體驗實踐成功的喜悅,即使實踐失敗,也能總結經驗、獲得成長。在社區護理學教學中,嵌入職業情感元素,賦予真情實感,將知識目標和課程思政目標有機融合。(3)錘煉意志的韌度。意志品質是指根據某種動機支配人的行動、思維及身體去克服困難,達到預定目標的一種心理過程。良好的意志品質是成功的關鍵,在社會護理學教學中,可通過“課堂派”實現線上課堂簽到、限時完成作業、相互批改作業,培養社區學習共同體[4],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社區健康教育活動、健康咨詢活動、愛心服務等專題活動,堅持在做中學、學中做,提高社區護理能力,錘煉意志的韌度。(4)提升行動力度。社區護理學涉及了社區、群體、家庭及個體的預防保健、基本疾病管理、社區康復等內容,社區護理學的教學目標是為培養在臨床一線工作的通用護理人才服務,最終落腳點是服務于人、服務于人的健康。因此,為提升行動力度,聯合利用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各自的優勢,設置綜合性、設計性護理實踐。實施時,事先注明哪些環節在線上完成、哪些環節在線下完成。在綜合性實踐設計中,充分體現健康評估、護理學基礎知識、護理倫理學知識、護理管理學及內外婦兒專科護理學等多學科知識,促進護生“知情意”融合,在此基礎上,完成綜合性實踐活動,提升行動力度。
教學評價旨在促進學生學習和成長。評價內容圍繞護生“知情意行”進行,涉及課率、課堂活躍度、專業態度、學習能力、自信心、意志力及護理實踐行動能力等多方面,所以,評價方式要靈活、多樣化。在教學評價時,應注重量性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和同學評價相結合、護生自評或他評相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另外,教學反饋也是不可缺少的環節,通過專家指導性訪談、教師反思和學生訪談進行教學反饋,并通過PDCA循環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在護生“知情意行”四維成長過程中,教師是設計者、主導者,起引領和指導作用,主要任務是創建情境、擬定任務、小組分配、搭建“腳手架”;護生是發現者、“知情意行”的有意義構建者。圍繞護生“知情意行”四維成長視角進行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