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茹濤
(蘭州市第三中學,甘肅 蘭州 730030)
1936年,在中共中央領導和抗大教員的共同努力下,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在陜北瓦窯堡成立,為適應革命發展和抗日局勢需要,1937年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以下簡稱抗大)。抗日戰爭時期,抗大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軍政干部和知識青年,他們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政策,深入到群眾中去,為抗戰的最終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抗大精神誕生于民族危難之際,無數革命先烈和知識青年在探索救國的道路上胸懷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和樂觀主義精神,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始終努力奮斗著。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本著全面育人的思想理念,需要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充足的精神食糧。抗大精神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研究抗大精神對優化高中思政課教學、促進學生課堂參與有著積極推動作用。
全面育人是對新時代高中思政課教學面臨新問題的積極回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動深入滲透到高中思政課教學中,毫不動搖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高中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教育,這是思政課教師的歷史使命。抗大精神是對抗大師生教學工作的高度凝練,在異常艱難的戰斗環境下,教員學員努力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刻苦學習殺敵本領,深入敵后團結群眾堅持抗戰。高中思政課教師可以汲取抗大精神的豐富養分,做好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為思政課全面育人的開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抗大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主要由勇當民族先鋒的愛國主義精神、敢于奪取勝利的英雄戰斗精神、不畏艱難困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勇于犧牲自己一切的無私奉獻精神四大部分組成。抗大學員高舉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發揚艱苦奮斗的革命優良傳統,為抗戰勝利及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貢獻自己的力量。高中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應該合理運用抗大的辦校歷史及抗大精神等教學資源,將其作為紅色文化的代表向學生介紹,通過學思結合、親身實踐等方式啟發教育學生,促使學生在思想和行動上發生深刻的轉變,為新時代高中思政課全面育人做出努力。因此,抗大精神是新時代高中思政課全面育人的優質資源,在思想理論與教學實踐方面都有著許多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新時代高中思政課全面育人必然體現著新時代的鮮明特色,要堅持黨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領導,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2021年9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綏德實驗中學考察時指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字字千金,都是經過多年總結摸索才得出來的。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論述,也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環節。高中思政課全面育人既離不開新時代這個大背景,也不能脫離實際教學工作。抗大精神為新時代高中思政課全面育人提供了強大的凝聚力,深刻體現在思想指導和教學指導兩方面。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傳統,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意味著中國革命有著堅強的領導核心。抗日戰爭時期,抗大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正確政治方向的指引下,努力做好黨的干部教育和知識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由此可見,正確的政治方向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積累了一定的思想基礎。新時代高中思政課全面育人的推進也應重視政治方向的正確性,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著重增強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1]。只有這樣,高中思政課教學才符合學生成長成才的期待,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思政課全面育人只有堅持了這個最基本的政治方向,接下來的教學工作才能有更加明確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
抗大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精神豐碑。抗大教員學員沒有被物質資料短缺、政治經濟各種封鎖和敵人特務的滲透破壞等困難嚇倒,他們團結一心,思想行動上始終如一地貫徹全面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敢于同一切反動派和敵對勢力做斗爭。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使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在學習和戰斗中不斷磨煉自己的意志,更加堅定改造舊社會的決心。抗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出色,就在于教員學員將戰斗和學習合為一體,拉近了知識分子和工農群眾的距離,真正做到了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的緊密統一。新時代高中思政課全面育人要立足思想政治教育整個系統,將社會、學校、家庭等重要因素有效調動起來,全面、全方位、全程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提升高中思政課與日常生活的協調性。由此,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政課教學,學校科學謀劃,社會實踐教育,家庭成員積極參與的大思政教育格局得以建立。大思政的核心內涵是“一體化領導、專業化運行、協同化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體制機制[2]。這樣的科學設計不僅是高中思政課教學的一大進步,穩步推進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更是提升新時代高中思政課教師隊伍向心力的科學舉措。
抗大精神在理論和實踐上對高中思政課全面育人工作有著很好的指導價值,在統一領導、政治方向明確、各方發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中發揮著積極作用。考慮到高中思政課實際,可以從新時代思政課的指導思想、課程教學設計、社會實踐和教師隊伍建設4方面對抗大精神進行解讀。
抗大精神集中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作用。新時代高中思政課教師必須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對重大政治問題、政治決策要與中國共產黨保持一致,切實通過學習行動增強“四個意識”,堅持“四個自信”,主動自覺地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優秀合格的人才。思政課教師首先要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客觀地看待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矛盾,理性看待社會上的各種思潮,積極回應學生的合理關切,講清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內涵,敢于同歷史虛無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做斗爭。同時,積極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育人的重要論述,堅決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為培育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做出積極貢獻。
新時代高中思政課教師應深刻體悟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在高中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上發揮重要作用。樹立立德樹人的總體教育理念,高中思政課教師在教育方向原則問題上要有堅定的信心,秉持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態度,穩步推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有機統一,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給予相應的關懷與幫助。
教學設計是思政課的規劃圖,預見性地設想了教學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對實際教學工作起著重要指導作用。新時代高中思政課教師在教學計劃中要吸取抗大辦校經驗,始終堅持課堂教學與勞動教育、社會實踐相結合,靈活采用研討式、實驗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運用豐富的影像資料、書籍等上好思政課。例如講到“中國民族精神”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準備中國精神相關的圖片資料,閱讀紅色經典著作,教師主導教學過程,適當召開讀書會,引導學生對中國精神形成客觀理性的認識。此過程旨在讓學生體會中華民族的先驅毛澤東、周恩來等無數革命先烈為人民幸福、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所做出的各種犧牲,通過資料收集和紅色革命遺址參觀、勞動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孔子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是檢驗學習效果的最好途徑。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要考慮學生的心理變化,在思想與行動的相互影響、轉化上多下功夫,找到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教師要以學生的整體發展需要為中心,通過讀書筆記點評、社交媒體互動等與學生建立和諧的關系,利用好課堂課外兩大教學環境,讓學生完全主動參與到思政課教學設計及思考活動中,實現全方位、全過程育人。
通過抗大的辦校歷史可以看到,抗大師生不僅是抗戰時期抵抗敵人的戰士,更是經濟困難時期發展生產的主力軍。隨著我國將勞動教育納入大中小學生教育體系,全面育人的教學理念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新時代高中思政課全面育人效果的評價更應將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合二為一,科學設計。思政課教師和學生利用假期參觀紅色革命紀念館、參加青年社會志愿者活動、關愛孤寡老人,通過公益行動體現思政課的社會服務功能。學生在參加勞動過程中升華個人思想,感悟到熱愛勞動、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等優秀品質的重要意義,實現了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所以,科學合理的勞動實踐是對新時代高中思政課全面育人理念的有效踐行。
知行合一是新時代高中思政課全面育人成果的最高檢驗標準,社會實踐是高中學生體驗社會、實現個人價值觀轉變的重要環節。新時代高中思政課全面育人就是把德智體美勞緊密結合,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做整體規劃。學生不僅在學校進行知識學習,更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使得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勞動教育等完美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明確要求將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3]。抗大辦校過程中毛澤東、朱德等中共中央領導人擔任教員,自始至終把教師隊伍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新時代高中思政課教師必然以師德師風為基本準則,提升師德,規范師行。因此,高中思政課教師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教師。具體生活工作中,思政課教師要以嚴格標準要求自己,愛黨愛國,堅定信念,鍛造師德之魂;涵養人格,砥礪品格,深扎師德之根;專心治學,厚積薄發,筑牢師德之基;恪盡職守,仁而愛人,疏浚師德之源。
思政課教師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隊伍,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思維、行動、價值選擇等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新時代高中思政課教師要適應新的教育發展要求,筑牢學生理想信念之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斷錘煉自身的品格,主動解答學生的疑難困惑,努力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暖心的引路人。
抗大精神對新時代高中思政課全面育人有著積極推動作用,以抗大精神為切入點,對思政課紅色文化教學實踐進行優化設計,在特有角度下探討抗大精神對高中思政課全面育人工作的啟示,進而滿足教師、學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矢志不渝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優秀人才。探索抗大精神與新時代高中思政課全面育人的關系,是推動思政課教學創新的有效手段,以此為出發點找尋創新路徑,對優化教學設計起著關鍵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