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萍,鐘禹霖,俞寶明
(贛南衛生健康職業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目前制約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和轉型的最大瓶頸是“雙師型”教師和教學團隊數量和質量的短板。國務院在《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2]中都指出要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加大培養力度,促使職業院校高質量創新發展,并順利實現轉型。如何在國家職業教育高質量轉型發展背景下,把握“雙師型”教師的政策要求和時代內涵,加快“雙師”教師素質培養和認定,已經成為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國家從教師準入門檻這一源頭入手,倒逼“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20條》)[3]和2019年8月教育部等4部門印發的作為貫徹落實“職教20條”的教師配套文件《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師資12條》)[4]都指出:應用型本科高校和全國職業院校從2019年起在對外聘任教師時,不從應屆畢業生中招聘,而是要求教師必須有超過3年的企業從業經驗。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既是教育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做強實體經濟、推動社會高質量發展、創造人民高品質生活的根本需要。隨著“十四五”時期的到來,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階段,社會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將更加緊迫,這就倒逼職業教育在人才供給方面需要走內涵建設加特色發展的高質量提升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指出:大國工匠和專業技術人才是實體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2020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5]提出要加大人力資金的投入,強化職業技術教育的社會適應性,通過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中國特色的學徒制,大力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而要想落實這一要求,就必須狠抓職業教育內涵建設,而關鍵在于加強教師“雙師”素質的培養。
“雙師型”教師在數量、來源、素質、結構和管理體制機制等多方面的優化,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職教20條》中明確指出,經過3~5年職業教育要實現由規模效益向提質培優轉變,特別強調要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提出“雙師型”教師要占專業課教師總數的一半以上。《職教師資12條》指出,針對我國職業教育的教師隊伍在數量、校企雙向流動、結構性矛盾和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打出政策“組合拳”,提出打造師德高尚、技藝精湛、專兼結合、充滿活力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
“雙師型”的認定一直缺乏統一的標準,其內涵的理解也是莫衷一是。《職教師資12條》對此做了新的規定,即各地結合自己的實際制定“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要求認定標準必須體現具有專業技能水平和教學能力的雙師素質,并將此納入教師考核評價體系。這說明國家暫不制定統一的“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而是各地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如何制定科學合理的認定標準,我們可以從國家職業教育的政策脈絡和“雙師”素質的時代內涵中找出正確的答案。
“雙師型”教師概念于1995年首次亮相在國家政策中,教育部出臺的國家教委《關于開展建設示范性職業大學工作的通知》[6]中的第1條第4點明確表示:專業實踐指導教師和專業理論教師在上崗前,必須在專業實踐操作能力上過關,而“雙師型”教師在全體教師中應保持30%以上的人數。教育部在1998年出臺的《面向21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7]中又一次表示:職業院校的教師必須要抓住一切機會,到企業中去磨煉自身,精進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方法,提高專業教學水平。顯而易見,這時期要求“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硬指標是實踐教學能力。
1999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8]中對“雙師型”教師概念進行了界定,指出具備專業技術職稱和專業教師資格的教師可被認定為“雙師型”教師。數年后,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的出臺要求職業院校要大力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積極提倡實踐操作能力過硬的專業課教師申請職業資格證書和專業技術資格證書。顯而易見,此時對“雙師型”教師國家開始比較看重“雙證”的持有。
對于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結構內涵,2006年出臺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9]進行了明確說明。高職院校在師資上不僅要擴招具有企業頂崗實踐經驗和從業工作經歷的教師,還要大力聘請行(企)業專業技術人才到學校進行授課,提高兼職教師的在校比重,對教師結構進行重組。對“雙師型”教師的“雙師”素質定義,教育部于2008年出臺的《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10]進行了具體說明:本校的專兼職教師不僅要持有雙證,而且對專業實踐能力進行了特別補充說明,要求近五年在企業本專業一線工作經歷、校內實踐教學建設、指導學生專業實踐活動和企業應用技術研究開發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顯然這階段國家對“雙師型”教師的要求在雙證基礎上具備雙結構、雙能力。雙結構是指校內專任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雙能力是理論教學能力和實踐(實訓)教學能力。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17—2020年)的意見》[11]提出了新時期的職業院校教師培訓規劃,并把培養“雙師型”教師作為核心內容。其中在教師培訓方面,要采取分層分類培養的手段,有序促進校企雙方人員的協作溝通,使教師的專業實踐技能、實踐教學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大幅提升,達到“雙師”教師的要求。十九大以后黨中央、國務院又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2019年《職教20條》強調將標準化建設作為統領職業教育發展的突破口,建立健全師資隊伍的辦學標準,要求“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總數一半以上,分專業建設一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職教師資12條》多次指出教師隊伍在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強調職業院校需大力培養教師實踐應用能力,構建企業人員到校兼職、教師到企業實踐的常態化機制,打通校企人員雙向流動渠道,創建中高職教師專業技能創新示范團隊,建立教師個體和團隊共成長機制等具體建設目標。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12],更是強調要健全“雙師型”教師認定、聘用、考核等評價標準,同時鼓勵引進第三方職教師資質量評價機構,不斷完善職業教育教師評價標準體系,在“雙師型”教師考核評價體系這一項中加入師德師風、教育教學實績、實踐技能水平和專業教學能力等內容。很明顯,現階段國家對“雙師型”教師的標準沒有片面突出雙證和中級(及以上)層次的要求,而是更加注重師德高尚、素質優良、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關鍵在于培養合格的“雙師型”教師。標準是把握質量的前提,在國家沒有統一認定標準的情況下,各地高職院校只有以政策為導向,根據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結合自身實際,制定科學合理“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才能切實有效地開展“雙師”教師素質提升計劃。我們通過對“雙師”素質時代內涵的研究,旨在為各地高職院校制定“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標準提供可靠的依據和基本的參考體系,這一點對于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健全、“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和高職人才培養機制的構建以及職業教育高質量的轉型來說,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