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月柱
(上海健康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318)
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審議通過,標志著健康問題上升為“國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提出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明確了新時代“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目標與任務。《“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在多個方面強調要加強健康教育[1],醫學院校作為健康促進者培養的重要載體,應當在培養學生具有扎實專業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重視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及增強其未來從事健康教育與傳播的能力,真正成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健康促進者、教育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標志著中國社會發展開始了新的征程。健康日漸成為全民關注的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沒有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2],健康問題已成為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基礎性問題,需要不斷深化健康教育,逐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適應的健康國家。
健康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也是人全面發展的前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與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從國民健康的角度來看還有許多問題,包括由于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引發的環境問題及引發的影響國民健康的問題。據一些調研成果顯示:大學生健康素養總體水平為33.0%,其健康基本知識和理念素養水平為35.5%,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為56.3%,健康基本技能素養水平為13.1%[3]。可見,我國國民健康素養總體水平還比較低,并存在城鄉、地區、人群間發展不均衡,人民群眾對各類健康問題的認識水平不均衡等問題,健康教育仍然任重道遠,肩負著更加偉大的使命。特別是未來五年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會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迫切需要在這一征程中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健康之基。
健康權是“人類有尊嚴的生活的基本保證,人人享有公平可及的最高健康標準”。黨始終把人民健康作為自己的不懈追求,努力實現全民健康。全民健康是“健康中國”建設的根本目的,一方面需要加快推進醫療衛生制度改革,為全民提供更好的醫療衛生服務,另一方面又要做好健康教育,引導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切實維護全民健康。因此,“健康中國”戰略和2050年建成健康國家目標都強調和明確了新時代健康教育的新價值,要求努力實現健康水平、健康生活、健康服務與保障、健康環境和健康產業等達到較高水平。這決定了新時代的健康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教育人們樹立健康意識,改變不健康行為方式的層面,而應當適應人民健康事業的時代意義,從國家戰略層面、人民健康事業發展層面來進一步深化與開拓健康教育的新價值與功能,構建融個體健康教育、群體健康意識培養和國家健康戰略教育于一體的健康教育體系。
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對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制度性安排,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的健康基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共計8篇29章,其中第4章專門強調健康教育,第5、6、10、13等章中有關于加強健康教育的描述,包括推進健康飲食文化建設、開展控煙宣傳教育、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傳力度、發布體育健身活動指南等健康教育的內容。具體來看,健康教育首先以提高全民健康素養為主要任務,通過強化指導與干預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活動、建設以技術為核心的監測體系、以普及健康知識為目標的健康促進與教育運動及利用新媒體來開展健康教育來提升全民健康素養。其次是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建立學校健康教育推進機制,探索新型健康教育模式。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既明確了要將健康教育綱入國民教育體系的要求,也在各個具體的健康教育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使教育既有政策和制度的保障,又有各類健康教育的明確要求,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保障性。從有關健康教育的新內容來看,新時代的健康教育正在從普及性、日常性教育向規范化、專門化、專業化教育方向發展,從教育主體、客體、內容和形式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新擴展[4]:從教育內容來看,基于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要求,醫學生的健康教育應該增強有關人民健康事業發展,特別是“健康中國”戰略方面的教育,增強醫學生投身于“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偉大歷程中的自覺性;從教育形式來看,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這就要求健康教育不僅僅是校園里開展教育活動的形式,而應該建立起相應的課程教育體系,特別是要考慮大中小一體化的設計;從教育質量來看,作為未來健康的促進者、守護者,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人文修養,也要具有開展健康教育的能力,成為未來健康教育與傳播的主力軍,切實擔負起在“健康中國”戰略實施過程中開展健康教育的時代責任。
醫學院校本身就具有開展健康教育的基礎,在專業課教學、見習實習過程中都可以進行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相比于其他非醫學類高校,醫學院校應加強統籌規劃,加強對醫學生的健康教育和增強醫學生未來開展健康教育的能力。新時代醫學院校加強對醫學生的健康教育,不僅可以增強醫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職業能力,也可以增強醫學生投身于人民健康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主要實踐路徑有以下幾個。
新時代的健康教育不僅是針對個人和群體的健康知識、習慣和行為方面的教育,也應包括認識國家戰略、明確人民健康戰略意義方面的教育,特別是醫學生擔負著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的時代使命和責任擔當。這就需要醫學院校通過選修課等形式開展專題教學,有針對性地開展“健康中國”戰略的普及教育,使醫學生更加準確地了解國家健康戰略。上海健康醫學院結合對“健康中國”戰略的解讀開設了人民健康課程,對醫學生進行專題教育,主要內容圍繞著人民健康發展歷程、國家健康戰略解讀、醫學生的使命擔當等內容開展,系統地對醫學生進行健康戰略的普及教育。課程從歷史的脈絡和政策發展變化的歷程向醫學生進行健康教育,了解健康生活、健康行為、健康質量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事業推進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課程深受學生歡迎,既使其明確了新時代推進人民健康事業的偉大意義,也受到了健康知識普及教育,認為這樣的課程很接地氣[5]。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探索集中式教育和分散式教育相結合的健康教育模式。醫學院校可以充分挖掘各類課程的資源,形成課程聚合力,切實做好健康知識的融入教育。一是充分挖掘思政課的資源,既可以依托形勢與政策課繼續開展健康戰略層面的教育,解決專題課程覆蓋面不足的問題,也可充分挖掘主干課程的資源,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結合法治教育和禁毒教育,融入健康法治和健康生活教育;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增加醫學社會史的內容,以重大歷史事件為載體,開展中國傳統健康知識普及教育。二是充分挖掘人文體育類課程資源,如體育課程在新時代的健康教育中可以從全民健身的意義、體育強國戰略等角度開展健康教育;大學語文可以結合中國豐富的醫學傳統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教學開展文化與健康的教育,挖掘中國傳統醫學文化的健康教育。三是充分利用好專業課程的健康教育功能,將健康生活、健康管理、健康服務、食品安全等健康知識教育傳播工作做好,特別是要鼓勵醫學生進行跨專業選修,鼓勵教師開設相關選修課,并運用好健康教育方面的在線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6],讓健康教育融入各類課程與教學之中,實現健康教育的功效最大化。
健康教育是集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一體的教育體系,特別是醫學院校不僅要做好醫學生的理論教育,還要搭建好平臺:一是要搭好健康教育課程實踐教學平臺。學校的健康教育體系正在構建中,伴隨著國家對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政策的落實,健康教育的理論教學體系必然會建構起來,人民健康課程的開設是進行專題教學的一種探索,為討論、辯論、主題演講、調查報告、基地體驗等形式的實踐教學提供平臺。二是搭好校內主題教育平臺。從目前的實踐來看,各類學校都有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包括主題宣傳、健康宣講、健康知識競賽等實踐活動。當前,可以由學工部門負責統籌,進一步明確主題,以“健康講壇”的方式開展校內的健康教育主題活動,突出健康管理教育、健康生活教育和健康法治教育等主題,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人生觀和健康生活觀。三是搭好社會教育服務平臺。醫學生不同于其他專業的大學生,他們不僅要接受健康教育,更應該成為健康教育的傳播者、教育者,不斷提高自身的健康教育能力,自覺擔負起健康社會教育的責任。學校一方面可以與各實習、見習醫院及其他醫療機構合作,在學生實習、見習期間與醫務工作者一起進行健康教育,提高學生開展專業的健康教育水平;另一方面通過各類實踐基地、社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將所學習的知識向社區、社會傳播。上海健康醫學院已將志愿服務納入了學分[7],醫學生均需要在校期間參加醫學相關的志愿服務,包括健康知識下鄉宣講、醫院導醫、助醫服務等,讓志愿者熱情專業的服務贏得服務基地的認可,不斷提高醫學生的健康教育傳播能力。
伴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健康教育成為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所必需的。新時代賦予健康教育新的價值與使命,必將要求大力宣傳黨和國家關于維護促進人民健康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方針政策,醫學院校在進一步推進健康教育方面的責任重大,要教給學生健康治療知識與能力,做健康的促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