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蕓行,王楠星,孫宏亮
(大連醫科大學,遼寧 大連 116044)
醫學生職業精神是醫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形成并發展的被社會所認可和推崇的一系列職業信念、價值取向及職業準則的總和[1]。禮儀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良好的醫學職業精神可以通過得體的禮儀展示出來。作為新時代醫學生,學習禮儀之道,既可以提升個人素養與氣質,又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正如荀子所言,“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2]。醫學是一門與人打交道的學科,醫生的職能是以高尚的醫德救死扶傷,減輕患者痛苦,面對全社會形形色色的人們,醫學生只有“知禮”“明禮”“習禮”,進而“達禮”,方能具有良好的醫學職業精神,更好地服務于患者。
醫學生禮儀教育與普通大學生禮儀教育有所不同,除一般會面禮儀、家庭禮儀、服飾禮儀外,醫學生禮儀教育更側重于在臨床實踐中與患方交往所需的禮儀素養。醫學生禮儀教育不僅旨在完善醫學生基本道德修養,更重要的是促進醫學生形成高尚的醫德,具備良好的醫學職業精神,能真正做到“一切以患者利益至上”。
當代醫學生不僅要注重醫學專業知識的學習,更要重視人文素質的培育,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文化素養是人們在文化方面具有的較為穩定的、內在的基本修養,它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個人的靈魂,而禮儀是文化素養的重要外在表現,禮儀水平間接反映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良好的禮儀修養可使人們在人際交往中遵從一定的原則與規范,樹立禮儀形象,展現從內到外的文化氣質,最終形成高尚醫德醫風。
當今醫患關系錯綜復雜,醫療環境不斷惡化,這與醫患雙方溝通不足、互不信任有一定關系。醫者個體禮儀素養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醫患關系,重視醫學禮儀,既是對自身職業的尊重,更是對患者的負責。面對飽受疾病折磨之苦的患者,只有具備“以人為本,禮儀為先”的理念,通過親切的微笑、得體的舉止,才能幫助患者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其產生戰勝疾病的信心,彼此建立起好感和信任,進而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明確表達文化理念和文化觀。禮儀教育不僅是禮儀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促使禮儀文化傳承光大的媒介。禮儀是具體可見的,它生動地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是實實在在的精神文明,重視禮儀教育是儒家文化的優良傳統,同時也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可以使醫學生充分認同中華文化,堅定信念,實現“文化自信”。
醫學生的禮儀教育與普通大學生禮儀教育有所不同,它是一種職業禮儀,禮儀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把醫學生培養成具有高尚醫德、良好醫療行為、精湛診療技術的綜合型人才,成為有知識、有修養的一代新人。除了大學生基本禮儀要求之外,它還包括以下特殊內容。
醫療行業作為特殊的服務類行業,有特定的容貌和服飾要求,不僅體現醫務工作人員的精神風貌和醫院學校的紀律性,更要為患者展示一種尊重。例如在工作中醫學實習生要統一穿白大褂,女生不能披頭散發,不得涂指甲油,手術室內不得留長指甲,不得佩戴任何首飾等,這些特殊的要求不僅是規章制度,更是對患者生命的敬畏。
西醫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醫生有三大法寶:語言、藥物、手術刀。語言是醫生的另一個重要治療手段,在很多疾病面前,慰藉的語言往往比高端的醫學治療手段更有效,問診、病情講解、術前交代、術后注意事項講解等,無時無刻不需要語言發揮治療作用。因此,做到文明禮貌用語,語氣和藹,談吐大方,將會提高醫者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
一個人的行為舉止能反映其文化素質水平,也能影響他人的心情。醫務工作者在醫院工作時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除了基本的站立、行走姿勢,醫學生還要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床旁禮儀、查體、查房、換藥、拆線等都應該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平時注重醫療行為的規范化培訓,給患者以踏實安心的感覺。
英國行為學家羅蘭德博士指出:患者初次接觸醫生時,醫生的外表是患者對醫生進行判斷的全部依據,如果醫生不符合患者的預期,他們的焦慮感就會增加[3]。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一項調查研究顯示,臨床中基于禮儀的醫學模式值得學習。當一個人住進醫院,他必須穿上統一的病號服,在陌生的床上睡覺,被冠以患者的身份。而醫生,作為治療團隊的領導者,為患者營造舒適優雅的環境是其職責和義務。但是如今大部分住院患者根本不知道醫治自己的醫生的名字以及他們的職責,這已經不足為奇了。美國Michael W.Kahn教授為醫生在醫院首次會見患者時設計了一個禮儀規范的項目清單,稱之為“禮儀醫學”:(1)進入病房前敲門或請求得到患者同意;(2)介紹自己;(3)與患者握手;(4)在患者房間坐下;(5)解釋在照料患者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6)針對他的疾病和住院治療情況詢問患者的感受。這樣做的結果是:醫學中良好的禮儀行為與意識可以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學校教育中,美國紐約大學為加強醫學生人文精神教育而建立了具有特色的通識教育資料庫——文學、藝術、醫學素材庫。素材庫主要面向教師、學生、患者以及對醫學感興趣的人群,在這個素材庫中,包含了許多人文精神教育資源,人文學科、社會學科、藝術以及它們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通過這樣的學習,不僅豐富學生文化內涵,提升整體素質,而且利用資料庫學習禮儀修養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們的近鄰日本,禮儀教育中既借鑒了中華禮儀文化的歷史傳統,也吸收了西方文化重視人權的思想,強調禮儀的本質首先在于對他人的尊重和關懷,每個人都能夠尊重他人,處處為他人著想,人人為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而盡責盡力。在日本的醫院,無論是醫務人員還是患者,乘坐電梯時,都非常愿意耐心地等待后來者,為他人“留門”;都會刻意壓低聲線,低聲交談。由于醫學知識的復雜性,很多醫患信息交流需要借用畫圖來溝通,日本的醫學生在校期間,每天晚上都要花大約1~2小時來練習畫圖,先是對著實物畫,到最后,就能夠看著CT片子,根據解剖關系,把血管還原成一幅幅圖像。經過嚴苛訓練,醫學生能夠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醫患溝通非常融洽。
《墨子·所染》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4]簡而言之,用青色染料就成青絲,用黃色染料就得黃絲。國王使用賢人,便受賢人的感染,國家便得治理;士人結交賢友,便受賢友的濡染。禮儀作為文化最鮮明的象征符號,首先觸動人們敏感的文化神經,諸如“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旅游”等禮儀缺失亂象,折射出我們國家當前禮儀文化的斷裂,尤其是醫學領域,對醫學生進行禮儀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大環境,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十分重要。媒體廣泛報道的“60分貝暖醫”江學慶,是武漢市中心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主任,他在醫院能夠始終保持笑容滿面與患者拉家常,輕聲細語和患者談病情,受到患者的一致認可。媒體對這樣正能量的宣傳,可以增強醫學生職業信心,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其職業文化認同感。
禮儀課程教育可以規范職業行為,完善職業形象和職業禮儀。我校在臨床醫學專業大三學生中開設的交流技能課程,講授醫患交流溝通方法,如傾聽、移情、醫學禮儀用語、醫療禮儀行為等,考核方式以角色扮演為主,模擬醫生問診場景,根據在溝通中對所學技能運用情況來評估學習成果。通過這樣的人文教育課程,使學生在臨床實習中能大膽地以一個良好的風貌去詢問患者病情,邁出了臨床工作的第一步。
在臨床實踐中,教學醫院及帶教教師要加強崗前培訓,制定醫院禮儀規范,約束學生不文明行為,引導學生講文明,規范巡視病房、查體問診的禮儀行為,明確醫務人員的交際禮儀、就診禮儀,通過案例分析,深度剖析禮儀教育在行醫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以此加深學生對醫學禮儀教育的理解。
大學生的生理發育已經成熟,心理發育正處于成型和成熟階段[5],通過良好的禮儀教育,引導醫學生樹立良好禮儀觀念,時時進行自我監督和約束,自覺養成良好習慣,注重提升自身禮儀修養,及時發現自己的缺點,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在校期間,尊重老師,遵守紀律,與同學團結互助;在醫院,著裝得體,友善扶送患者,進入病房提前敲門,保持查房站姿等。通過自我行為規范、自我靈魂凈化、自我情操陶冶,最終提升道德境界,形成良好醫學生職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