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鋼,李淑蓮,王慧娟
(河南大學基礎醫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
生物化學(簡稱生化)是生命科學的重要基礎學科,是醫學教育的必修課程,是臨床課程的重要基礎,其教學效果的優劣尤為重要。生化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體生命現象的基礎學科,其理論性強,涉及物質的分子結構、化學式、復雜的物質代謝途徑及調節方式、遺傳信息的傳遞及分子生物學的最新進展等,內容高度抽象,不易理解又枯燥乏味,嚴重阻礙了教學效果的優化[1-2]。此外,生化教學效果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如何改革生化教學模式,改善教學效果,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前生化教學手段和方法較單一,由于課時較少,教師為完成主要內容講解,只能加快進度,采取基于授課學習(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的傳統教學模式,即教師是主角,學生只是傾聽者,這種“灌輸式”教學模式,教學重點著眼于知識細節,但減少了與其他學科尤其是與臨床相關知識的聯系,學生學習興趣不高[3]。有的教師會采用一定的啟發式教學,但需要時間較多的討論式、案例式教學等教學模式很難開展,教師與學生互動較少,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從而導致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窘境。作為連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課程,生化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很多抽象難懂的知識點需要結合實踐才能更好地理解。而且大多數醫學生將來要從事臨床工作,所學知識要為臨床服務,因此,在生化教學中加強與臨床相關知識的聯系尤為重要。本文擬在生化教學中,以臨床知識為導向,加強生化知識點和臨床相關知識的聯系,即努力做到生化中每一個重要內容均聯系臨床相關知識,同時強調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即引導學生將生化知識和臨床知識聯系起來,并在二者聯系中加深對生化知識的理解,加深對相關臨床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興趣,為將來臨床課程的學習及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生化教學往往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課前,教師按照書本內容準備課件和講義,學生進行常規預習;課上,教師按照課件內容講解,很少聯系臨床,師生間互動較少。這種教學模式不僅使得生化教學和臨床嚴重脫節,而且很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嚴重影響生化教學效果,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導致教師難講難指導、學生難學難理解,其結果是,學生很難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點,更談不上和臨床相關知識相結合,難以實現理論課的教學目的[4-5]。
傳統教學模式的授課時間、地點和教材一般較為固定,而21世紀是知識日新月異的時代,網絡多媒體已融入各個行業,生化實驗課本知識的更新速度遠遠趕不上網絡信息的更新頻率,無法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傳統教學模式是“以課本為本”,而非“以人為本”,這種目標單一、問題單一、評價單一的授課模式逐步落伍,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發展步伐[6]。
(1)解決理論和實踐相脫節的問題,為臨床課程的學習及臨床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2)解決生化知識抽象、枯燥,學生難學、興趣不高的問題。臨床知識和人們生活聯系緊密,且學生對臨床知識往往有很大的興趣,通過本項目的實施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解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的問題。通過本項目的實施,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其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本教學模式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加強生化知識和臨床知識的聯系,并強調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將生化知識和臨床知識相聯系,并在聯系中加深對生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了解一些臨床相關知識,即實施以臨床為導向、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教師在傳統備課的基礎上,認真總結出所教內容和臨床聯系緊密的知識點,查閱相關臨床資料,將有關的臨床知識細化和精確化,并將所總結的知識點及其所聯系的臨床知識點(未細化和未精確化)上傳至相關學習平臺,要求學生課前除認真預習課本內容外,還要參照教師所總結的知識點及其所聯系的臨床知識點,通過網絡、書籍等途徑,將有關的臨床知識點細化和精確化,以備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在上述過程中,學生可進行組內討論或在學習平臺上跟教師進行交流。在課堂上,教師在講授課本內容時,在講到和臨床聯系的知識點時,引導學生去聯系理解,可采取自愿或提問的方式讓學生來講解此生化知識點可聯系到臨床的哪些內容。學生講完后,教師可做點評和補充。每講完一個章節,教師根據課堂上所歸納的生化內容及其聯系緊密的臨床知識點或疾病,選出若干個主題,隨機分配給學生,讓學生課下深入學習這些內容,并制作PPT在課堂上講解,在此過程中,學生可進行組內討論交流。
設立實驗班和對照班,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授課;實驗班采用“以臨床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的醫教協同教學模式,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歸納出和臨床聯系緊密的知識點,并進行學習,課堂上由學生講解上述知識點及與臨床的聯系,教師給予指導。
本項目以本院2018級本科生6~11班,共217人作為實施對象。其中實驗班為 6~8班,共123人;對照班為9、10班,共94人。實驗班各班每6至8人分為一組,每班共分18~20組。每組推選一名組長,負責組織本組進行討論。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授課,即學生課前預習,課上教師講解重點內容,并通過提問等方式和學生互動,課下學生復習,不強調與臨床相關知識的聯系。以下敘述均以實驗班作為對象。
3.2.1 教師備課 教師在傳統備課的基礎上,認真總結出和臨床聯系緊密的知識點及其所聯系的臨床知識點,并上傳至師生微信群以供學生預習時參考。例如在講解脂代謝一章中的極低密度脂蛋白代謝時,可將此內容與脂肪肝聯系。
3.2.2 學生準備 要求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預習,以理解為主,總結出難理解的知識點,參照教師所總結的知識點及其所聯系的臨床知識點,自己通過網絡、書籍等途徑,將有關臨床知識點進行細化和精確化,以備在課堂上進行講解。
3.2.3 教學組織 課上合理安排時間,先由教師講解課本內容,在講到和臨床知識聯系緊密的知識點時,可采用啟發式方法引導學生聯系臨床并發言,比如在講到糖代謝紊亂內容時,教師可提出問題“臨床上經常靜脈點滴葡萄糖,但如果病人有糖代謝紊亂還能輸葡萄糖液體嗎?”,由此啟發學生聯系在臨床治療時,醫生會在輸液前常規化驗病人血糖,以此為是否輸葡萄糖的依據。每個學生發言完畢后,教師進行點評并詳細講解。
在課下業余時間,有興趣的學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探討與授課內容相關的臨床知識。
在完成一個或若干個章節的教學后,教師可從已講章節中選取幾個和臨床知識聯系緊密且對學生有意義的知識點,讓學生詳細查閱并制作PPT?;蛘呔幹埔恍┝曨},抽出一定課堂時間,采用競賽獎勵的形式,由每組選一名代表上臺進行講解,聘請附屬醫院相關專家做裁判,對學生的講解做出評價及補充,臺下學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最后評出一、二、三等獎,頒發獎品,所有參與學生均有紀念獎。
學期末,以召開學生代表座談會的形式聽取學生代表對本課題實施效果的評價,或做問卷調查,全面了解學生對本課題實施效果的反饋。最后將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期末成績進行對比,其結果可作為本課題實施效果的另一個評價指標。
學期末,教師可將部分學生在課下設計和完成的實驗成果進行總結并撰寫論文發表,以此作為本教學模式實施的效果評價指標之一。另外,本教學模式受到了學生的普遍認可,在學生代表座談會上,參會學生40位中38位學生對本課題實施效果的評價為優,另外2位的評價為良好。此外,本教學模式的實施使學生考試成績較之前提高10%。
“以臨床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的醫教協同教學模式的實施改變了以前生化教學中教師占主導,學生只是傾聽者的教學模式,使抽象枯燥的生物化學理論變得具體有趣,改變了生化教學和臨床嚴重脫節的現象,使學生能更多地參與教學,將理論知識聯系臨床,提高了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臨床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的醫教協同教學模式的實施將生化知識點和臨床相關知識聯系起來,使生化教學不再和臨床相脫節,而是為學生今后的臨床知識學習和臨床工作服務,學生在聯系臨床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生化知識的理解,解決了生化知識抽象和難懂的問題,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達到醫教協同的目的。通過“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模式的實施,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改變了以往教學中教師占主導,學生只是傾聽者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動性,為后續其他基礎醫學專業課及臨床醫學專業課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在本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學生通過組內討論和制作PPT,鍛煉了團隊協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