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娟 王勇 霍志瑜 趙泓蔚
(1.內蒙古農業大學體育教學部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2.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 100029)
慢性病全稱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種疾病,而是對一類起病隱匿,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缺乏確切的傳染性生物病因證據,病因復雜,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確認的疾病的概括性總稱。常見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其中心腦血管疾病包含高血壓、腦卒中和冠心病。其危害主要是造成腦、心、腎等重要臟器的損害,易造成傷殘,影響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且醫療費用極其昂貴,增加了社會和家庭的經濟負擔。報告稱慢性病綜合防控工作力度雖然逐步加大,但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病已成為主要死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已占到全國總死亡的86.6%,此前為85%,而導致的疾病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近70%。
人體自身免疫力的強弱與患病和預后關系密切,經常體育鍛煉者與靜坐工作者相比較,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病率較低,且每一次適中負荷運動對人體的免疫功能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并且會在較長時間內降低機體感染的危險。由免疫機能的不健全或減退引發的嚴重影響機體健康或壽命的疾病,通過人工手段的干預,以增強免疫功能、減緩衰老病變癥狀,免疫系統的改變同樣影響其他各系統。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慢性病的發病原因60%取決于個人的生活方式,同時還與遺傳、醫療條件、社會條件和氣候等因素有關。生活方式中,膳食不合理、身體活動不足、煙草使用和有害使用酒精是慢性病的四大危險因素。
2012年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25.5%,糖尿病患病率為9.7%;全國居民慢性病死亡率為533/10萬,占總死亡人數的86.6%。標準化處理后,出冠心病、肺癌等少數疾病死亡率有所上升外,多數癌癥、慢性阻塞性肺病、腦卒中等慢性病死亡率呈下降趨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會長王隴德表示,體能消耗過少,包括體育鍛煉過少和日常活動的減少是慢性病發生的首要因素。因此,他建議每周至少要鍛煉三次,且平均每天半小時以上。最佳的鍛煉時間是下午4-5時左右,其次為晚間飯后2-3小時。鍛煉的方式以有氧運動為主,包括快走、慢跑、游泳等耐力型運動和器械、啞鈴、拉力器等力量型的運動。他建議,耐力型和力量型運動要結合,即便是65歲以上老年人每周也應該進行2-3次8-10種的力量型鍛煉。作為重要的非藥物干預手段,康復訓練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各系統疾病臨床實踐中,包括運動訓練、疾病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
2016年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是建國以來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的健康領域中長期戰略規劃,是對推動健康中國建設有重大影響的一個綱領性文件,第六章《提高全民身體素質》用整章篇幅指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促進重點人群體育活動;在“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章節提出:發布體育健身活動指南,建立完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處方庫,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發揮全民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加強全民健身科技創新平臺和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站點建設,開展國民體質測試,完善體質健康監測體系,開發應用國民體質健康監測大數據,開展運動風險評估?!丁敖】抵袊?030”規劃綱要》把大健康作為最突出的新興產業,跨界融合是最重要的路徑,而跨界融合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體醫融合。
現階段體醫融合大體有兩種解釋:一是認為體醫結合就是體育與醫學的結合,指運動醫學、保健體育、康復醫學、醫學營養、健康評估、運動處方等眾多知識的集合,通過體育與醫學緊密結合,可以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二是指社區體育要與正在逐步建立中的我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相結合,借助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在人員、技術與設備等方面的優勢,促進體育部門與醫療衛生部門在醫學體檢、體質測定,運動健身和保健康復等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補充,以求達到增強社區居民體質,防治疾病,維護健康之目的??傊?,在醫療概念中加入體育運動的元素,就是用運動的手段促進健康。
體醫融合的實質是體育學科提供方法和手段,醫學學科提供思路和途徑,用醫學的平臺將體育運動方法進行概況,將其處方化,使其更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體醫結合的根本是運動能夠有效促進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把缺乏運動列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四大因素。“生命在于運動”“運動是良藥”業已成為全球社會的普遍共識。目前的研究已證實,科學的運動能夠在防病和康復兩個健康維度做出重要貢獻,在預防、治療和康復三位一體的健康鏈條中是重要一環。
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明確指出在接下來的健康中國建設中,要堅持預防為主的大健康體系,有效減少發病率,這是降低社會醫療成本、緩解醫療壓力、解決醫改難題的突破口。
運動是預防和治療疾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種有效、低成本的干預措施。通過運動,能提高人的心肺能力、減少冠心病等慢性病,增加生命活力,提高人體免疫力。體醫融合實踐中關注的特殊群體及重點人群正是此次疫情的易感人群,并著力制定、實施該人群的體質健康干預計劃。
據我國統計局公布,因不良生活方式所致的亞健康占70%左右,導致死亡的比例占總死亡人數的87%,心腦血管病人達2.9億,糖尿病患者有1.14億,高血壓患者2.7億,血脂異常人數超過2億,脂肪肝和肥胖達到2億余人。在慢病高發的情況下,光靠醫療部門藥物治療是達不到滿意的治療效果的,必須建立預防為主的大健康理念,通過“運動處方”,實施“體醫融合”政策,提高全民體質健康水平,防治亞健康和促進慢病的康復。
2014年黨中央國務院將“全民健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又在2016年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通過“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促進重點人群體育活動”等方式來提高全民身體素質。“體醫結合”的理念將成為健康促進的新趨勢,也是不斷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全面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實現全民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的重要措施和依托。
在與“新冠肺炎”進行抗爭的過程中,體質的強弱起著決定性作用,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除了體質好、抗病能力強外,還能較快康復。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肌肉較發達、蛋白質儲備充分,對保持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1)體育鍛煉對呼吸系統的作用,不僅可以提高肺的通氣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機體利用氧的能力;
(2)體育運動對免疫系統的影響,免疫力是人體自身的一種防御機制,其作用機理是識別“自己”和“異己”,消滅外來侵入的異物,以維持機體內環境的平衡和穩定。適度體育運動可以使血液中白細胞增多,從而增強自然殺傷細胞活性,消滅病毒和癌細胞,并促使身體釋放使人興奮的應力激素;還可以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和內分泌,促進人體臟器機能的提升,從而有效地提高人體自身的免疫力;
(3)體育運動對慢性病的預防,大量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規律、積極的體育鍛煉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提高骨密度、降低糖尿病等風險,有助于許多慢性軀體性和心理性疾病治療,動脈粥樣硬化、腰背痛、慢性支氣管疾病、冠心病、癌癥、糖尿病、肥胖癥、骨質疏松癥以及壓抑、焦慮等身心疾病都可通過身體鍛煉獲得有效控制或治療;適量的體育運動,每天消耗熱量150kcal或每周消耗熱量1000kcal,冠心病發病風險減少50%,高血壓、糖尿病、癌癥的發病風險降低30%。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不良生活習慣可使人類生命處于亞健康狀態,影響生活質量,縮短人類壽命,研究證實,人類現代社會常見病、多發病都與缺乏運動鍛煉與營養過剩密切相關,而作為前端的健康預防階段,體育運動不僅對人的身體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還在身體鍛煉的同時,對人的心理健康、道德素質和社會適應提升有著積極作用。
經常運動會使人體的各種機能產生一定的應激反應,人體機能水平得到提高,另有實驗表明,人體經常從事體育鍛煉可以提高白細胞數量和各亞群細胞的絕對數量,采用75%最大吸氧量強度運動60分鐘,運動后白細胞總量、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數量明顯增加。運動可以有效降低各種慢性病包括心臟病、胃病等的發病率,提高防御、識別、清除病毒的生理機能,降低疾病發生機率,提升肌肉骨骼和關節的健康,降低關節炎的發病率。體育運動會使亞健康狀況有所改善,機體免疫力有所增強。體育活動不僅是從身體和機能角度促進健康,還可以釋放心理壓力、調節心理情緒?!吨袊蟀倏迫珪钒洋w育活動定義為,通過一些輕松愉快的身體活動,使人轉移對日常生活中的艱難和壓力的注意力。
體育的本源是保障人民健康,達到增強全民體質、減少各類發病、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延長健康壽命,而不僅僅是單純的競技;醫療的本源是保障人民健康,治療患者疾病,恢復患者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使患者回歸家庭和社會;因此二者的本源是一致的,要想更好的為人民健康服務,就需要二者的融合,用科學的方法指導運動,用醫療的平臺推廣運動。
全民健康在探求更為自然、綠色的方式提升健康水平的道路上,“運動”成為全世界健康專家的共同選擇。近年來歐美學者所提倡和推廣的 “Exercise is Medicine(運動即良藥)”的理念體現了現代醫學對“運動促進健康”這一觀念的廣泛認可。體醫融合則是實現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徑,只有把體育和醫學相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做到科學健身,建立體醫結合的聯動管理機制,才能有效促進全民科學健身,最終達到全民健康的目的。
面對復雜多樣的健康形勢,以“藥物治療”為核心的醫療部門難以應對現在健康問題,且帶來了高昂的經濟代價。目前,人們對醫療衛生的需求越來越大,僅2014年,醫療機構就診人數已超過了76億人次、住院人數也超過2億人次,全國醫院數量僅為25860家,衛生技術人員僅有758.98萬人。隨著老齡化的到來,醫院和醫護人員無法滿足需求,財政負擔也越來越大。被動式、高成本、短收益的健康手段遲早會被社會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主動式、低成本、長收益的全民健身策略,它對健康促進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全民健身對降低醫保支出,破解醫保難題,解決健康中國建設面臨的挑戰也具有重要意義。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對江蘇省的調研,以南通市為例,截止2013年末,南通市區參保職工有59.16萬人,其中,符合南通市制定的醫??梢杂糜隗w育健身消費條件的參保職工有68000余人,個人賬戶結余超過5億元。2010年,符合條件的職工中有2896人消費,金額為295.18萬元,人均超過1000元;2013年,有9200余人消費,金額約950萬元,人均超過1000元。80%以上使用醫保卡參與體育健身的人,發熱感冒等小病小痛明顯減少,醫保門診支出減少15%-25%的約占70%,醫保門診支出減少15%-20%的約占25%。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迅猛發展,大眾生活與生產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體力活動缺失和運動缺乏引發的健康問題日益凸顯,慢性病患者井噴式的增長,給醫療衛生事業帶來沉重負擔,甚至有可能轉化為公共健康危機,在體醫融合過程中,政府主導部門、體育管理部門、衛生管理部門、健康服務部門、社會自治組織、社會公民等都可以成為治理主體,他們通過構建網絡化組織協同,應對公眾健康促進問題,可以減輕醫療衛生部門壓力,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積極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
(1)樹立以健康為中心的“大健康”觀念,強化健康第一理念。人類自身抵抗力是當下唯一、也是最好的可以對付所有疾病的特效藥,在疫情面前免疫力是一個人最大的競爭力。怎樣提高個人免疫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思想上樹立“大健康”觀念,行動上加強身體鍛煉,打造具有適應大自然生存的強健體魄;
(2)培養衛生與健康專業技術人員。衛生、體育、教育部門協同推進,構建國家公共衛生與健康培養體系,培養能開運動處方的醫生,倡導全生命周期“主動健康”的理念,讓該類專業技術人員通過醫療平臺推動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健康干預計劃,解決公眾健康促進問題;
(3)推進體醫融合進展,建立體醫融合機制。破除固有思想壁壘,建立全民健康、治未病為主要目標的運行機制,努力實現體育和醫療部門思想融合、目標融合、資源融合、措施融合,建立體育與醫療的運行體制,在不斷提升國民身體健康水平的同時,還可以帶動經濟增長;
(4)加強成果轉化。推進體育與醫學融合的相關政策、理論、技術的創新性研究,促進體育產業與健康產業對接,并進行模式示范是當下“體醫融合”主要任務,也是 “健康中國”的主旨。將體育、公共衛生和臨床醫學專家的研究成果,通過長效機制,進行多維度、深層次的融合,從而推動非醫療健康干預手段的實施,達到全民健康的目標。
面對如此巨大的公共衛生壓力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有沒有從根本的思想上重視體育鍛煉的現實意義呢?重壓之下是緊迫,也倒逼我們深刻反思,國家應該在完成頂層設計的基礎上,切實促進《“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實施,大力加強體醫融合的全面落實,讓健康不再停留于衛生層面,而是上升到國家優先發展的戰略,解決該領域的基礎性、系統性的問題,讓該領域成為推動健康中國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