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婷 李順心 丁璐
(昌吉學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是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戰略部署制定。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組織體育系學生廣泛開展花式跳繩推廣活動,加強健身指導服務,豐富和完善全民健身體系,同時為我校大型演出類團體操提供素材奠定基礎。
隨著我校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使得現行的體育教育制度已不能滿足當代體育教育的需求。尤其是頒布《全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指導綱要》后,使得教育制度的改革更加迫切,其中開展更多的體育課程內容成為熱門討論話題,而花式跳繩運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場地資源緊缺的難題,符合我校學情。
昌吉學院參加花式跳繩課程的337名女大學生及體育系教師。
(1)文獻資料法。
在研究過程中通過網絡、圖書查閱了大量資料,在中國知網(CNKI)中以“花式跳繩”為關鍵詞查閱了相關論文與期刊,查閱了關于學校花式跳繩運動開展與推廣的相關理論研究,以及花式跳繩在學校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等相關文獻;為本論文的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2)專家訪談法。
根據本研究需要,對民族傳統專業教授及從事花樣跳繩專家進行了訪談,同他們進行深入認真地座談和交流,了解當前花式跳繩大眾一級套路,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進一步推廣的建議。
(3)問卷調查法。
針對昌吉學院女大學對花式跳繩項目的喜好認知等情況展開調查,隨機抽取337名參與花式跳繩——大眾一級推廣套路的大一公共體育課女大學生發放問卷,進行調查。
(4)數理統計法。
利用 SPSS 24.0軟件對回收的調查數據、資料和問卷進行數據的輸入、統計、處理及分析,包含了描述性統計、多因素分析和序列分析等內容處理。
(1)昌吉學院女花式跳繩課程學生分布情況分析。
通過調查后發現,各系名額分配較均勻。根據班級數目劃分,各班均有參與花式跳繩課程學生,經管系有42名學生參與,占總人數的12.46%,物理系、中文系分別有37名學生參與,各占總人數的10.98%,數學系有35名學生參與,占總人數的10.38%,初等教育學院和計算機工程系分別有34名學生參與,各占總人數的10.09%,化學系有33名學生參與,占總人數的9.79%,以點帶面,能夠讓更多的學生了解花式跳繩運動。

表1 學生分布情況統計表 N=337
(2)昌吉學院女大學生對花式跳繩運動認知情況分析。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在我校參加學習花式跳繩課程的337位學生中,有35.01%的學生接觸過花式跳繩,但也只是知道2-3種跳法,比如交替換腿跳、基本交叉跳、并腳跳等;只是略有耳聞,但從未練習過的學生人數則占總數的64.99%,由此可見,因為推廣力度不足導致學生在選課時出現錯誤認識,比如,部分學生對花式跳繩和跳繩的概念混淆,認為花式跳繩與中小學時期學到的跳繩相同,無形中加大了開設花式跳繩課程的阻力。

表2 了解情況統計表 N=337
(3)昌吉學院女大學生對花式跳繩運動了解途徑情況分析。
由表3可見,我校大一學生了解花式跳繩的渠道以體育課堂為主,占總比61.4%;其次有30.1%的學生通過觀看電視、互聯網(專業隊員的表演等)認識該運動項目,主要通過運動員的精彩呈現,使人印象深刻;而通過書籍、廣播,朋友、家人了解到的僅占8.7%;不難看出大學體育課堂作為花式跳繩運動項目推廣的主要陣場,應不斷開展相關校園活動,促進發展,使更多學生受益。

表3 學生了解途徑統計 N=337
(4)昌吉學院女大學生對花式跳繩運動喜愛程度分析。
由表4可見,有64.68%的學生在參與花式跳繩后,表示非常喜愛和喜愛該項目,說明該運動項目比較適合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符合當代大學生心理及生理需求,同時促進體育生活化,發揮該運動項目的潛在優勢,提高練習者心肺功能及靈敏素質,養成終身體育意識。
有12.76%的學生在真正參與花式跳繩運動后,發現并不喜愛該運動項目,而是盲目跟風后的結果,由于起初選課時的錯誤認知,導致部分較為肥胖的學生選擇此項目,這對于他們來說對必然會形成不可逆的膝關節半月板磨損等損傷,同時也說明學生對于運動保健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由此可見,運動項目的推廣和性質、功能的介紹對于課程的發展有積極作用。

表4 學生喜愛程度統計 N=337
(5)昌吉學院女大學生參與花式跳繩動機分析。
由表5可見,有84.27%的學生想要通過花式跳繩運動達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目的,說明學生們具有很強的鍛煉意識,但是由于各種原因,長期堅持鍛煉的學生較少;有64.69%的學生則是為了學習新的運動技能,這符合大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特點,對于未知的運動項目充滿熱情和探索精神;有54.3%的學生選擇該課程是出于興趣愛好,果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訪談還了解到該部分學生在中小學期間,跳繩這個極具趣味性的運動項目就已進入他們的視野,為學習花式跳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表5 學生參與動機統計 N=337
(6)昌吉學院女大學生花式跳繩運動次數分析。
由表6可見,有51.03%的學生一周參與一次花式跳繩練習,可以看出運動時間分布不合理,除了每周一次的體育課之外,并沒有利用課余時間參與體育鍛煉,若要達到提高心肺功能和身體協調性,則需要合理安排練習時間。在訪談中還發現學生對于運動負荷和次數的合理安排,毫無概念可言,他們認為只要參與花式跳繩練習就能達到健身減脂的效果,這一錯誤認識也是導致當代大學生肥胖、體質下降的元兇之一;有37.39%的學生一周參與花式跳繩練習2-3次,說明有接近1/4的學生愿意抽時間進行練習;有8.31%的學生一周進行4次及以上練習,能夠將花式跳繩的練習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有3.26%的學生一周進行一次,很明顯該群體學生除了在體育課上進行練習以外,其他時間并未練習。

表6 學生周運動次數統計 N=337
(7)昌吉學院女大學生參與花式跳繩單次運動時長分析。
由表7可見,有40.06%的學生單次練習時長在0-30mins之間,花式跳繩屬于有氧運動,在持續練習40分鐘以上,才能起到燃脂健身的效果,學生練習時間安排上不合理;有35.01%的學生練習時長在30-60mins之間,24.93%的學生練習時長在60mins以上,說明昌吉學院女大學生參與花式跳繩單次運動時間分布不合理,需要為學生提供科學健身方案,加強對其體育理論知識的傳授,促進學生科學鍛煉,減少損傷。

表7 學生運動單次時長統計 N=337
(8)昌吉學院女大學生對花式跳繩校園推廣的態度調查。
由表8可知,有98.80%的學生支持花式跳繩運動在我校推廣,說明絕大多數學生對于該運動項目的推廣計劃比較認同,通過走訪還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花式跳繩簡單易學,趣味性較強,相較于傳統跳繩運動,更能調動積極性。由表9可知,有75.96%的學生期望學到雙人或多人配合的技巧動作,說明學生對于該運動項目充滿學習動力,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表8 學生態度調查統計 N=337

表9 課程需求調查統計 N=337
(1)易操作,對于學生來說沒有心理負擔。在中小學時期就已接觸過跳繩,練習過程中沒有心理負擔,沒有身體對抗等動作,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也能輕松駕馭,身體素質好的學生也可適當提高難度,不受空間限制,學生在課余時間仍可練習;對場地設施要求不高,但器材使用率、安全性高;
(2)提高學生間接參與體育項目能力。該項目觀賞、娛樂性較強,在音樂的伴奏下將動作與旋律巧妙結合,增加趣味性,能夠提高練習者積極性,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3)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跳繩起源于我國民間,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項目的推廣和普及是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表現,也是滲透愛國主義中華民族情懷的良好契機;
(4)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在一個小組練習過程中,有搖繩、跳繩等不同要素組成,但都離不開隊員與隊員之間的默契配合,更需要不斷磨合與練習,無形當中加強了學生的協作、溝通交流能力;
(5)順應時代發展,為我國體育強國建設推波助瀾。有89.91%的學生表示要將花式跳繩運動作為其終身體育的手段之一,該項目的推廣也能為我國體育人口提供便利。
由表10可得出,有78.93%的學生對于參與花式跳繩練習認識不足,據了解僅僅是為了修學分而練習,并未將花式跳繩運動作為實現終身體育的手段和途徑;有30.27%的學生認為我校花式跳繩專業教師較少,課程建設屬于初級探索階段。

表10 制約花式跳繩運動發展因素統計 N=337
(1)通過調查研究后,發現昌吉學院師生對推廣花式跳繩運動,絕大多數持支持態度;
(2)花式跳繩運動在我校推廣具有一定優勢:該項運動對場地要求不高、但其安全性高、趣味性強、器材利用率高,同時還具有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娛樂功能,是一項便于推廣、易接受的全民健身推廣項目;
(3)學生跳繩基本功不扎實,還需要加強基礎動作教學,如:如何調整適合自己的繩長、身體及持繩姿態等等,確保該項目能夠向好向上發展;
(4)影響花式跳繩運動推廣的主要因素有:理論專業知識宣傳不足、專業教師匱乏、學生興趣愛好原因等;
(5)花式跳繩活動在昌吉學院女大學生中推廣后的積極影響。通過體育專業學生組織宣傳、示范培訓,在公共體育課大力推廣花式跳繩,不僅能夠豐富校園文化,提高學生身體(靈敏、協調)素質、加強心肺功能,同時還能提升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
(6)校園競賽機構不完善,需加強宏觀調控。經過調查研究發現,我校還未開展過花式跳繩比賽,這一現象嚴重阻礙了花式跳繩項目的發展和推廣。
(1)增加花式跳繩理論知識的推廣與普及,能讓學生正確認識項目的起源、發展、性質、效用等,避免盲目跟風,阻礙項目推廣與發展;
(2)不斷培養教師專業能力,為專業教師提供學習、進修機會,提高課程質量;
(3)幫助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花式跳繩練習計劃,加強專門性素質練習,減少不必要的運動損傷;
(4)組建花式跳繩專業訓練隊,對于該項目的發展也起到一定推動作用,通過表演、比賽等形式,不僅提高自身專業水平,還能將正確的技術和表現形式推向大眾;
(5)完善校園競賽制度,開展校級花式跳繩大賽,同時給予相關鼓勵機制,提高學生參與度,促使學生養成終身體育意識。設立自上而下的推廣機制和模式,面向社會加強推廣力度,設置推廣小組,定期進行教學指導,定期開展區級、市級、縣級花式跳繩比賽,全方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