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基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須加強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大學生存在著學習困難、經濟壓力大、心理負擔重等心理問題,往往具有巨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壓力,導致許多學生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因此,必須重視和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視抗挫折教育是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大學生;抗挫折教育;調適方法
引言:與高中階段相比,大學生面臨的環境變得更加自由開放,同時也變得更加復雜和嚴峻,在學習上不僅需要較為豐富的知識儲備,還需要考證考級,在生活上要求更加獨立,在情感上需要自我把控,再加上許多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許多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會出現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他們通常沒有進取心、情緒低落、情緒急躁、朋友較少,經常會為生活中一些瑣事而煩惱和憂心,這些心理問題不僅會影響大學生自身的學習和生活,還有可能為高校學生管理埋下安全隱患,因此必須采取積極的措施完善大學生的抗挫折教育。
一、新時代大學生挫折的來源分析
(一)學習上的挫折
首先,在學習上有些學生進入大學所學的專業不是自己所喜歡的也不是自己所擅長的,許多大學生在高中階段通常學習的是數理化等文化科目,而在大學中有一些專業通常需要進行軟件設計,需要進行實際操作,甚至有些專業需要學生具有設計天分,舞蹈功底,導致許多大學生對所學的專業沒有興趣,不擅長該專業的學習內容,在學習方面非常努力但結果卻經常不盡人意,就會使學生產生一種挫敗感,力不從心,長期以往就會導致大學生對該專業的學習厭煩,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其次,在大學生活中許多學習有硬性的規定,需要在大學期間通過許多標準考試,需要通過四級、六級、計算機二級考試,并將其作為學生是否畢業的衡量標準,但部分學生在學習期間偏科嚴重,即使非常努力但也沒有好的結果,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通過相關考試,導致缺少學位證和畢業證,影響以后的學習和生活,從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此外,在大學階段大學生群體存在的形形色色的人,每一個學生都很優秀,都有自己的專長,有的學生擅長舞蹈,有的學生擅長聲樂,有的學生會使用樂器,這就會使許多學生發現自己什么也不會,努力也沒有用,就會產生失落、挫敗、自卑,甚至自暴自棄。
(二)生活上的挫折
首先,正式步入大學階段后,大學生群體需要自身獨立的生活,需要自己整理內務,安排作息,許多事情都需要自己決定,且大學生面臨的環境都是新鮮的,他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比較陌生,那么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就會存在融入集體、融入新環境較為困難的難題,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壓力。此外,大學生的活動內容是豐富多彩的,不僅包括學習生活還包括參加各種社團活動,那么選擇何種社團活動,融入學生社團就成為了大學生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在無形中會增加大學生的心理壓力。
(三)人際交往中的挫折
社會屬性是人的基本屬性,每個人都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任何人都不能獨立于社會之外。在大學生活中,大學生也是相互聯系的個體,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孤立的生活,需要獲得友情,甚至是愛情。但在實際的大學生活中,許多大學由于在家庭中受到父母和長輩的溺愛,容易產生較強的個人主義觀念。其次,許多大學生還存在著一定的攀比心理,許多同學家庭情況好,經常會穿戴品牌的服裝,使用名牌的通訊工具,那么部分大學生攀比心理比較強烈,當不具備這些物品時就會產生一定的自卑心理,甚至有些學生會為了攀比去貸款或是向父母索要,導致后期還款壓力巨大,承擔著巨大的心理壓力[1]。
二、新時代本身產生過程原因分析
(一)主觀原因
首先,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艾莉絲曾經提出了ABC理論,A代表產生挫折的原因和情境,B代表個人的心理狀況以及心理認知,C代表引發該事件的行為。艾莉絲認為C并不是A導致的,與A沒有任何直接的關系,C主要和B密切相關,面對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這件事他會阻礙自己實現自己的目標,完成自己的任務,出現緊張、憤怒、焦慮等情緒。有些人認為這件事情只是一件很正常很平凡的事情,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因此,不會產生這些憤怒、急躁、緊張的心理情緒,因此這類人群出現心理障礙的可能性較小,抗挫折的能力較強。
其次,許多大學生都是在步入大學階段之后開始住宿,開始在陌生的環境下獨立的生活,因此許多大學生的實踐經驗較少,在面對問題時,由于缺少實踐經驗在解決問題時就會變得不自信,甚至是自卑,解決問題時的能力不強,會產生一定的挫敗感和孤獨感,甚至是自暴自棄。還有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極其不幸運,遇到了太多的挫折和困難,認為是不公平的表現,從而會產生一種消極、對抗、急躁、厭惡的心理,抗挫折的能力較差。
此外,大學生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與自己的個性特征密切相關。在心理學中,心理學家認為具有膽汁質特征的人的思想和行為多具有外傾性,而抑郁質的人思想和行為具有內傾性。膽汁質的人社交能力較強,他們會積極的面對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會和他人進行交往,主動解決問題,而對細節和小事不關心。相反,抑郁質的人十分關注生活中的細節,對小問題和小細節耿耿于懷,容易發現生活中的困難,將其埋藏在心里進行堆積,受到某種因素的干擾下,就會產生焦慮、急躁、自暴自棄等心理障礙。
(二)客觀原因
首先,在大學生活中學校是大學生生活的主要范圍,許多大學在教育上只強調分數,將分數作為衡量大學生是否畢業的一個唯一標準,在實際的生活中,許多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關注度不高,思想政治教育不完善,安排提高大學生抗挫折能力的相關活動和講座較少,只流于形式,沒有起到實際的作用。其次,人具有社會屬性,每個人都有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會影響大學生對于挫折的態度。由于社會環境是十分復雜和多樣的,嚴重的意外事件和突發事件就會直接影響大學生自身的想法和觀念,使每一個大學生的抗挫折的能力不同。
三、新時代大學生提升抗挫折能力的對策探討
(一)要全面發揮高校的主導作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許多高校過于重視大學生的分數,過于關注大學生的就業率、考研率以及通過相關考試的合格率,而忽視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實踐活動流于形式,往往形同虛設。因此,高校必須發揮其主導作用,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真正獲得足夠的心理健康知識,能夠積極地去解決自身所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心理障礙。
其次,高校要注重提升高校教師的能力和素質,要在不同學院設置心理咨詢室,鼓勵學生去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教師交流討論,及時解決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此外,高校要通過課堂教學不斷灌輸應對挫折的思想,激發學生的潛能,以心理學為依托,以教學為基礎,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條件,提高大學生面對挫折的能力,幫助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讓學生正確看待自我期待和殘酷現實之間的區別,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心理預期,設置較為合適的、可行的目標,使目標具有可操作性,使大學生通過努力可以順利實現,從而避免大學生遭受不必要的心理挫折[2]。
(二)高校要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琳瑯滿目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夠提升大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還能夠塑造優秀的品格。在新形勢下,目前高校中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以前的生活中受到了家長的良好保護,在生活中往往缺少實踐經驗,缺少對殘酷的現實和社會的了解,這些因素使學生很難獨自的適應陌生的多變的環境,很難適應社會生活。因此,高校要將社會實踐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積極組織和舉辦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社會閱歷,不斷豐富大學生的社會知識,磨練他們的意志,讓學生能夠真正體驗社會生活,了解復雜的社會環境,為以后大學生步入工作崗位提供基礎,避免出現心理障礙,提高大學生抗挫折的能力。
(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大學生是我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大學期間是每個大學生形成完善的自我認知和樹立正確的三觀的關鍵時期,樹立正確的三觀是大學生在高校中的主要內容,他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能夠正確的評價自己認識自己,勇于面對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勇于迎接人生中的各種挑戰,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因此,高校可以通過開展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讓學生能夠有健康積極的心態,明確人生發展的方向,勇于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用理性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去分析和理解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種問題,用智慧的頭腦去采取正確的方式解決問題,使大學生能夠成為國家的棟梁,成為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合格公民,減少出現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的可能性。此外,高校要引導大學生建立心理互助組織,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提高大學生的抗挫折能力,讓學生遇到問題時可以自發的組織到一起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活動,形成正確的認知,敞開心扉,共同合作,解決各自的心理問題[3]。
結論:綜上所述,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是民族的希望,高校必須加強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提高大學生抗挫折的能力,讓大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
參考文獻:
[1]白婕.用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指引大學生挫折教育的思考[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21,23(08):66-69.
[2]李瑾澤,史彥.學校挫折教育及抗挫折能力研究現狀及展望[J].現代職業教育,2021(31):129-131.
[3]史慧敏.淺談抗挫折能力的培養原則與對策[J].新課程導學,2021(10):61-62.
作者簡介:郭冠華,(1985.11.14),女,漢,廣東清遠,碩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