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男
摘要:我國電子商務交易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網絡交易的虛擬性和不確定性,使得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往往會受到侵害,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第一時間追究產品經營者的責任,但事實上,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提供者同樣也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雖然其并不是電子商務交易中的當事人,但是在促成交易時,其應該起到必要預防和制止侵權行為義務。然而,我國當前并沒有非常完善的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提供者侵權責任立法規定,相關界定規則和標準的不確定性,使得在實踐生活中,對于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提供者的義務無法進行有效管理,我國立法也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提供者的管理。
關鍵詞:電子商務經營;消費者;侵權責任;措施
1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與消費者的法律關系
在電子商務交易法律關系中,存在三個基本的電子商務交易法律關系: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與平臺內經營者的法律關系、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與消費者的法律關系、電子商務平臺內經營者與消費者的法律關系。其中,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與消費者的法律關系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消費者在電子商務平臺上購物,需要向平臺申請注冊,取得在平臺上購物的權利,同時享受平臺為方便其購物提供的各種服務。平臺與消費者形成服務合同法律關系。按照消費者注冊進入平臺時簽訂的協議,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應該提供完整的服務。關于電子商務交易中消費者的界定,消費者的身份一般不是看其主觀狀態,而是要看他/她購買的商品性質,如果他/她從電子商務平臺上購買的商品屬于生活資料,那么他/她的身份就是消費者,其合法權益受相關法律法規保護。
2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對消費者侵權責任的立法完善對策
2.1進一步界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主觀過錯程度
我國在未來立法中需要進一步界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主觀過錯程度,通過立法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對于平臺內經營者的侵權行為是否存在不知情或者惡意引導的情況,評估其對侵權行為的控制能力,確定是否為故意侵權以及在侵權中獲得經濟利益的大小。如果電子商務平臺對平臺內經營者的控制力度大,或者直接獲取的利益更大,其需要承擔更大的侵權責任,反之則由平臺內的商家承擔更大的責任。
2.2明確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對消費者承擔侵權責任的形式
《電子商務法》中,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應承擔的“相應的責任”并不屬于現有的法定責任類型中的任何一種,人們既可以將其解讀為民事責任,也可以延伸到刑事責任、行政責任或者企業社會責任等等。為了維護法律的權威性和穩定性,建議立法部門在接下來的法律解釋中可以進一步對“相應的責任”明確具體化。電子商務高速發展的今天,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功能早已超過早先的中介功能,現在它不僅為交易雙方提供電子商務交易平臺,還監督電子商務交易的整個過程,并承擔著參與網絡社會治理的重要任務,所以我們對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所應承擔的責任應更加注意其參與社會治理的一面。立法者應該明確“相應的責任”具體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企業社會責任等。民事責任方面,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如果有一般過錯,應在自己責任范圍內承擔補充責任;如果是重大過失,則應承擔連帶責任。行政責任方面,可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警告并責令限期改正,并處一定數額罰款;多次警告再犯且情節嚴重,應停業整頓,同時處較大數額罰款。刑事責任方面,如果是因為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嚴重違法行為或者嚴重失誤造成消費者生命健康安全受到損害,那么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應該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企業社會責任方面,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可以利用電子商務平臺的影響力,對多次犯規、整改無效或者造成惡劣影響的商家設置黑名單或者對其交易進行限制等,從而督促商家主動依法依規進行交易,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塑造風清氣正、秩序井然的電子商務交易空間。
2.3強化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監督管理責任
我國立法要強化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監督管理責任,明確第三方平臺的責任義務,對于審查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資質、權限、經營范圍等要進一步嚴格管控,對于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經營行為要實施動態化監管,定期對經營者的信息進行審查和更新,及時作出注銷和更改信息工作,從而為消費者提供更為真實可靠的交易信息。我國立法需要強化對于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責任的規定,同時也需要相應地完善必要的懲罰機制,對于不作為的情況做必要的懲處,以此來讓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更好地進行監督管理責任。在此過程中,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對企業信息進行有機整合,從而更為客觀、全面地評估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誠信水平。評估完成后,對于所得信息,用企業信用度數值加以表述,并將其進行必要的等級劃分。當對企業的信用評價完成后,需要將企業對信息加以總結,并填入到企業信用信息系統中,方便社會大眾及相關單位進行查閱。此外,針對企業信用的評價,應該有效借助第三方評價機構的力量,同時也要針對性構建企業間互相評價的模式。當企業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完成后,應該要求進行信用度打分,從而有效規范企業的經營行為,提升對其管控的有效性。而在購物過程中,消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網絡交易對象的信用情況,進而為其購買行為提供良好的參考意見。
2.4簡化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賠償的訴訟程序
對一些事實明顯、金額較小的電子商務消費者與平臺經營者之間的糾紛,可以采用專門的網上司法簡易程序。例如,前文提到的李先生與平臺內經營者的糾紛,如果平臺經營者知道消費者被侵權卻坐視不理,李先生可以通過網絡司法簡易程序,與主管該平臺的網上法院聯系,提供被侵權證據,然后等待網上司法裁判。如果證據確鑿,網上法院可以快速判案,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也可以節省資源,提高司法裁判效率。
結論
綜上所述,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在對消費者侵權的行為中,其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我國立法需要明確其責任和義務,對于事后的補救措施和證據調取等責任進行細化規定,對其主動的侵權行為進行嚴格懲處,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陳曉敏.論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J].當代法學,2019(5):27-36.
[2]陳星,楊小藝.論電商平臺經營者“相應的責任”的法律適用[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36-43.
[3]孫善微.電商平臺經營者侵權責任研究——連帶責任與按份責任之爭[J].北方經貿,2019(8):43-45.
2987500511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