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鳳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理論性強,概念多,學生容易產生畏懼心理,但對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給學生以成功體驗,走進社會大課堂,注重多種評價方式,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程的信心。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學習;自信心;路徑
習近平主席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到: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新時代加強思想政治課理論學習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潤澤心靈、品德養成的主旨所在。而要求學生在課中及課后心甘情愿地打開政治書,接受理論學習,克服畏懼、倦怠心理,激發其內驅力,提高學習自信心是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為此,教師可考慮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教師指導,提高學生學習自信心的動力源
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對書本知識進行方法上的微觀指導。思想政治課程理論性強,概念多,學生晦澀難懂,看到政治書就頭痛,產生畏懼心理,更不用說背誦及應用了,成績也很難提高。對于教材中一個知識點就有大段落的原理背誦,學生一看就直犯怵。如果教師指導學生學會分層再抓“關鍵詞”,學生會比較容易理解,也就不怕背誦了。如學習“國家財政”,財政作用的第三點:國家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涉及到兩個概念: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如果教師拓展太多,學生會越聽越糊涂,應首先闡述經濟冷就給它加熱,經濟熱就降溫,然后闡述怎么加熱(熱脹,擴張性財政政策):注重“加”,增支減稅;怎么降溫(冷縮,緊縮性財政政策):減支增稅。運用熱脹冷縮給學生講清楚這兩個概念。其實政治書本很多看起來無頭緒的概念、句子,教師需要給學生逐條分析,理清思路,學生自然會豁然開朗,知識點“理得清”,“學得透”,這樣就不怕背誦,降低了理解的難度,學習信心就足了。
教師指導的第二方面:宏觀上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指導。學生的學習隨著興趣、信心的提高會不斷進步,但始終關聯著他們的職業發展,關心以后“我能做什么,我可以做什么”。學習思政知識對自己以后有怎樣的發展,成為學生關心的話題。在主權國家權力和義務學習過程中,關于我國如何堅定維護我國的主權,我播放了一小段外交部發言人耿爽的發言,看著“耿式”幽默的發言,學生羨慕不已,教師順勢給學生呈現政治學科相關聯的大學專業,在學生中產生不小的議論。讓學生感知在這個大好時代只要努力是可以有所作為的。這不是背誦幾頁書,做幾道題就能達到的效果。當然,再叫學生背書,做題,學生就會覺得這些知識是有用的,背誦就不會是負擔,而是對未來生活的向往。
二、成功感受,提高學生學習自信心的重要場
成功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是提高自信心的重要法寶。每個人都渴望成功,父母的成功體現在培養身心健康,學業有成的下一代,教師的成功體現在桃李滿天下,學生的成功體現在知識的內化與能力的提升。在高強度的學習環境中,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體驗成功,感受成功,給學習帶來新的興奮點。
思政教師應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并大膽贊賞,讓其更好發揮自身特長,促進其積極成長。教師發現某同學政治主觀題寫得很好,條理清晰,邏輯嚴謹,而且字跡優美,在課堂上不僅呈現她的答題卡給學欣賞,而且讓她做經驗介紹,同學們有了答題的對比,總結自己答題的優缺點。政治主觀題經過教師的指點,學生認識到必備知識及解題方法的重要性,答題方法與初中的大有不同。再者,學生課堂上回答問題時的獨到見解,教師也會大聲贊賞,教師贊許的眼神是對學生成功的肯定。學生的成功感在教師正面激勵下被激發出來,考試也就積極備考,認真應對。而教師的贊賞也一定是有依有據,而不是無厘頭的。對于學生的學習成績,首先多表揚學生的勤奮,對學習的熱情,肯鉆研勤思考,謹慎表揚其天資。在班級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每個同學都對學習有成功的渴望,對學習成績有提高的信心。
三、走出教室,邁入社會實踐活動的大課堂,提高自信體驗場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著眼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和長遠發展,使理論觀點與生活經驗有機結合,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的歷練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課本知識只是教會學生理論知識,高中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應該關注社會。因此學科內容的教學要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把學校學習的小課堂和社會實踐的大課堂相結合。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多樣化,可以是志愿服務、社會調查、專題訪談、參觀訪問,也可以有各種職業體驗等。校外社會實踐活動為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更豐富的資源、更真實的情境。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要從學生的成長需要出發,注重通過鄉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豐富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與理解。如學生進社區服務,為共創美好家園盡自己一份力。我們縣物產豐饒,風光秀麗,文化底蘊深厚,暑假里安排學生分小組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有對本地的歷史文化、人文景觀等進行社會調查研究,有對英雄做專題訪問,有的進超市或企業進行職業體驗。學生把自己的社會實踐寫成調查報告,參加學校的社會實踐活動評比,其中一個小組得到了一等獎,學生歡呼雀躍,自己的付出終于“開花結果”,學生體驗到了成功,學生有更多的獲得感、成就感,信心十足的做好下一次的社會實踐準備。
四、多維度評價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自信心的推動器
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注重教學環節的完整更要注重教學評價的選擇,選擇多維度的評價方式。
從評價標準看,注重差異化評價。學生的成長經歷不同,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不同,在評價中應注重個性差異,區別對待。
從評價主體看,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不斷反思、總結;也可以在小組學習中進行小組評價。自評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互評有利于反映同伴的評價和認同,有利于團隊合作,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
從評價方法看,定性和定量評價相結合。除了紙筆測試比較直觀看到學生的成績外,還可以通過小組活動,有些同學紙筆測試不占優勢,但小組活動中具有領導能力,與他人很好地合作,讓學生看到自己內在的潛質,發揚自己的優勢。
高中生思維比較活躍,也期盼得到教師的關注,教師通過多種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習的自信心,讓學生愿意打開思政書本,不斷提高對思政課程的認知度,在提升自身素養的過程中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05(上旬)
[2] 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海南教育出版社,2003.1
157250118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