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武斌 仲羽多


關鍵詞:敦煌壁畫;色彩構成;設計應用:唐代
中圖分類號:J21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1-0-04
《楚辭章句》中提到“圖畫天地山水神靈”,壁畫藝術自春秋戰國起便開始描繪神話故事、記載歷史、反映世俗生活。其中,敦煌壁畫作為中國壁畫的重要部分,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522個石窟,歷經11個朝代,總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其規模龐大、內容繁多、色彩豐富。
唐代是敦煌壁畫的鼎盛時期,在壁畫方面具有輝煌的成就。唐代敦煌壁畫精致絢麗、古樸典雅,是唐代繁榮的文化、經濟、宗教的完美呈現。文章分析唐代敦煌壁畫的色彩構成方式,并探究敦煌壁畫色彩的當代設計應用價值。
1 敦煌壁畫的色彩發展
敦煌壁畫歷經千年,它的色彩在不同時代由于受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在十六國北涼時期和北魏時期,佛教藝術剛由西域傳入敦煌地區,這個時期的繪畫采用了西域式凹凸暈染法,色彩簡練,整體呈現出靜穆、樸拙的效果。到了西魏時期,壁畫因佛教文化的“中原化”逐漸褪去了北涼時期土紅色的厚重感,色彩更加豐富,裝飾更加多樣。而發展到北周時期壁畫多以白壁為底,色彩清淡雅麗。
隋唐時期是壁畫發展的鼎盛時期。其中,隋代敦煌壁畫高雅富麗,以平涂為主,先著色再塑形修改,色調與之前的朝代也不甚相同,以青、綠、紅為主;唐代壁畫注重色彩和線條的結合,出現了許多復合色,多為暖色調,整體絢麗宏偉、古樸莊重[1]。
敦煌壁畫發展的后期更注重內容,色彩在壁畫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2 唐代敦煌壁畫色彩構成的對比方式
現代普遍認為將兩種以上的顏色按照一定的原則重新組合、搭配,構成新的色彩關系就叫色彩構成。唐代敦煌壁畫色彩豐富、色彩搭配組合獨具匠心,符合色彩構成的規律。
色調、純度和明度是色彩中非常重要的組成要素。其中色調是整體色外觀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傾向,色調取決于不同顏色所占的比重。色調分為冷色、暖色和調和色三大色系,根據冷暖色所占的比例不同,又分為冷色調和暖色調。明度表示色彩的明暗強度,明度高指色彩較淺且明亮,如黃色,明度低指色彩較深且灰暗,如紫色。純度又被稱為飽和度,純度越高,表現越鮮明,純度較低,色彩越灰暗。
唐代壁畫色調相較于之前的朝代豐富多樣,從初唐到晚唐都一直以紅、黃、橙等暖色調為主,色彩對比強烈。色彩對比又可以細分為補色對比、明度對比、純度對比、冷暖對比等。色彩對比不是單一存在的,色調、明度、純度三者對比在畫面中是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
2.1 補色對比
補色對比是最常用的色彩對比方式。為了使色彩具有鮮明強烈的視覺效果,唐代壁畫多采用強對比色作為壁畫的主色調。所謂對比色,也就是補色,一般來說在色環中相隔120°~180°的兩種色彩互為補色,比如黃色與紫色是補色,藍色和紅色是補色。
采用補色會產生強烈對比,唐代壁畫中的紅綠補色對比出現得最多,朱青、橙藍其次,紅與綠的強對比色在視覺上會形成強烈的沖擊力,會使紅色更紅、綠色更綠,這樣的組合更具強烈、動感、活潑的色彩效果[2]。
以第329窟的初唐蓮花藻井飛天(見圖1)為例,此壁畫采用了紅藍兩色的補色對比。以石青色作為底色,藻井中心卷蓮瓣和卷云紋相互連接環繞,色彩分明,赭石與青綠相互襯托,更突出青綠的明亮。四身飛天身著紅、藍兩色裙衣乘云展臂,飛轉散花。金色與黑色相間,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色相差,給人一種清新和諧之感。四身飛天的頭飾和服飾的顏色和樣式各不相同,在靜止的畫面中通過不同程度的補色對比呈現出流轉動態的錯視。土黃色的添加,削弱了藻井圖案的強烈對比。這些色彩對比使壁畫色彩和諧秀麗,富有變化。
明度一般不會直接給人一種感官上的不同體驗,但在壁畫的色彩構成中依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明度是畫面重要的視覺元素,通俗來說表現為人對物體表面色彩明暗程度的感覺。明度高的色彩給人興奮、震撼之感,明度低的色彩給人安靜、落寞之感。
唐代壁畫色彩技法表現豐富,疊暈層次增多,充分運用了色彩明度對比,使畫面燦爛生動。唐代壁畫將明度差距極大的顏色并置,從而產生獨特的節奏感。不同明度的色彩組合在一起,會帶來空間距離上的視覺變化,所以明度對比可以增強畫面空間的層次感和律動感,使畫面更顯深邃,更具內涵和魅力。
以盛唐第217窟的菩薩像為例,菩薩頭后面的光環利用了明度對比,同樣是采用黃色營造金碧輝煌的神仙效果,色相相同明度不同的黃色組合在一起,凸顯出光環的變化,仿佛菩薩本身可以發光照亮光環。光環外部的紅綠色環,運用補色強對比、明度弱對比的組合,使光環富有立體感,體現出色彩細膩的過渡變化。這樣高明度的色彩對比給人一種壓迫與神秘感。
2.3 純度對比與冷暖對比
純度對比和冷暖對比在敦煌壁畫中應用較少,所以放在一起分析。唐代壁畫相較于之前的朝代多了復合色的運用,所以色彩豐富,純度對比也更多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壁畫顏料與空氣接觸氧化變色、褪色,所以純度對比變得較為溫和,這屬于后天環境造成的顏色純度變化。除了純度對比外,唐代敦煌壁畫常采用平涂和并置這兩種上色方式與冷暖色相間上色結合使用,所以唐代壁畫色彩多為強冷暖對比。
以晚唐第119窟歌伎圖(見圖2)為例,晚唐時期的壁畫色彩實現了地域性與吐蕃風格的調和,藍綠色成為主流。第119窟的歌伎以藍色作為底色,色調溫和明朗。歌伎身上纏繞的紅色絲帶與藍色底色形成了冷暖對比,整體色調便是強補色對比、強冷暖對比、弱明度對比、高純度對比,這種色彩對比方式使壁畫呈現出強烈的異域藝術效果。
色彩構成除了色彩的對比外,同樣也離不開色彩之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統一和協調性,也就是色彩調和。色彩的對比是絕對的,調和是相對的,對比是目的,調和是手段。
“調和”在《辭?!分械慕忉屖呛椭C、和合、和聲、融洽等。色彩和諧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按照一定的秩序、規律組合出使人感到快樂和滿足的較為和諧的色彩搭配。
色彩調和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鄰近色、相似色、弱對比色的色彩,互相調整組合而形成的和諧統一的整體;二是強補色對比,高明度、高純度對比的色彩遵循組合的規律秩序所形成和諧美觀的色彩關系。色彩調和通常采用對比、秩序、均衡、和諧等調和方法,使人在欣賞色彩的時候獲得心理和生理上的審美愉悅,色彩調和實現了對比與和諧的統一[3]。唐代敦煌壁畫的色彩調和方法可分為面積分割法以及介入與支配法兩種。
3.1 壁畫色彩面積分割法
唐代壁畫中多運用色彩面積分割以達到色彩調和的目的,在對比強烈的色彩的基礎上,通過增大或減小某一部分的色彩面積,使某一種色調成為主色調,以使其色彩調和。唐代敦煌的每幅壁畫中,都有主色調對整幅畫色彩進行統一與協調。主色調使壁畫在顏色繁多、對比強烈的情況下,仍然可以保持色彩的統一和諧。
除了增大或減小面積外,唐代敦煌壁畫還會運用線條作為面積分割,過渡和緩沖色彩變化。敦煌壁畫的線條一般為黑白兩色,線條的調和可以分割色彩面積,協調色彩過渡,使色彩緩沖自然,畫面更加協調。
以中唐第112窟觀無量壽經變之反彈琵琶舞壁畫為例,背景的土黃色為主色調,對色調和諧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土黃色為低純度色調,大面積的低純度色調可以使背景色彩和諧統一。粗細不一的黑色勾線對畫面進行了分割、間隔,緩沖了舞伎身上高純度的黃、藍兩色的對比刺激。少量的朱紅色與大量的黃色、藍色因為所占面積比例的不同,形成了面積上的色彩調和。
3.2 壁畫色彩介入與支配法
唐代敦煌壁畫相較于之前的朝代多了復合色運用,也更加注重相似色和鄰近色的介入和支配。色彩介入與支配法就是指增強色彩的豐富性,增添同一色相中不同明度與純度的色彩變化,使畫面更具空間感和立體度;調整壁畫中明度、純度和色相的關系,使色彩達到調和。
以盛唐第156窟的魔軍弓箭手壁畫為例,其色彩對比十分強烈,采用了藍紅的補色對比和冷暖對比。鄰近色和類似色以及中性色的介入,加上弓箭手和魔女身上的大量留白,減淡了色彩沖突,降低了紅色的純度,提高了藍色的明度。填充色相相似,明度和純度不同的藍色,將過于濃麗、艷俗的色彩統一起來,因此形成了一種古拙渾厚之美,整體和諧且富有生命力。
因此,敦煌壁畫的色彩對比不是單一存在的。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色彩構成規律:顏色鮮明的對比色,在不同調和色的緊密配合下,需要色彩與色彩之間的介入分配、面積分割才能使色彩具有協調性[4]。
4 唐代敦煌壁畫色彩在當代的設計應用
唐代敦煌壁畫的色彩構成方式既受到了之前朝代審美的影響,又在其基礎上融合、創新,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方式,反映了時代審美變化和中西藝術融合的進程。敦煌壁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博大精深,養分充足。現代設計要萃取唐代敦煌壁畫的精華和神韻,運用現代設計的手段進行傳承創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組合、歷史與文化碰撞、時尚與民族創新,展現出藝術設計的無窮魅力[3]。
4.1 提煉唐代敦煌壁畫的色彩元素
敦煌壁畫繼承了傳統的賦彩規律,通過對比、襯托和疊暈的方法,使色彩相互調和、影響,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色彩構成方式。在當代設計中,不應該對傳統的色彩配置全盤照搬,美其名曰“復刻”,而應該嘗試打破原有的色彩搭配原則,進行分解、重構,提煉其色彩元素。敦煌壁畫之所以美麗,正是在于其色彩的色相、明度、純度的對比、調和以及色彩面積上的分割、呼應。
若想敦煌壁畫的色彩為當代設計所用,就需要回歸“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認識論,找到能代表中國民族特色、符合民族審美心理的觀念。
以敦煌研究院的文創產品時光映畫咖啡陶瓷杯組合為例,此陶瓷杯組合色彩選自晚唐第9窟壁畫文殊變,杯身通體為金色,托盤采用的是從文殊變中提取的石榴卷草紋,托盤的色彩采用了紅藍的強色調、低明度對比,加以土黃與橙紅的鄰近色弱對比來進行調和。托盤上的紋樣映射在杯身產生了暖色調的色彩組合,這樣的陶瓷杯組合更具藝術感和時尚感。提煉了敦煌壁畫中的部分色彩并進行組合,在保留其敦煌色彩辨識度的同時,增添了現代設計感。
4.2 重構唐代敦煌壁畫的色彩組合
重構敦煌壁畫色彩組合,使敦煌壁畫中的色彩以更豐富的表現形式重現于當代設計中。提取敦煌壁畫的關鍵色,使其搭配組合成敦煌專有色彩,并將色彩元素作為畫面構成要素加以運用,使其具有藝術感染力和強烈的視覺效果。
以化妝品品牌MAC推出的敦煌文化限定系列化妝品為例,此系列化妝品外殼運用了紺青、石綠、赭石、肉色、黑色、白色六種顏色,將這些顏色以不規則的形狀組合、疊加在一起,賦予其現代的動感和科技感。與敦煌研究院的文創產品不同的是,MAC對敦煌色彩的運用不僅僅是提取其中的關鍵色,而是打破且重構了敦煌壁畫的色彩構成關系,給消費者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市場接受度,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
而Vivienne Tam 2014秋冬秀場系列服裝發布會,便將敦煌壁畫色彩運用到當代服裝搭配中,使每件服裝都散發著古典的藝術美,具有濃厚歷史底蘊。設計師譚燕玉將東方和現代的色彩元素相融合,在服裝中融入了中國特色文化,將敦煌壁畫的色彩轉化為時尚符號。
4.3 創新唐代敦煌壁畫的色彩形式
敦煌壁畫色彩變化多樣、豐富和諧,具有渾厚古拙、簡潔高雅之美,如果想要敦煌壁畫色彩真正具有生命力并走向世界,就更需要對它進行開發和創作,創新其色彩形式。在繼承和發揚原有敦煌壁畫色彩藝術的基礎上,進行符合現代審美趣味的再創造,創造出不僅能滿足現代人的使用需求,并且能夠弘揚和發展民族歷史、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藝術設計。
以設計師勞倫斯·許在2015年春夏巴黎高級時裝周“敦煌”發布會上的服裝為例,發布會上的服裝融合了中西風格,浪漫自由的西式禮服中融入了敦煌藝術元素。青藍、肉金、紅綠等敦煌壁畫經典色彩搭配和藻井紋樣的傳統元素與現代服裝設計產生碰撞,古典與浪漫、傳統與現代設計的結合,這些服裝是將現代文化與敦煌千年文化完美融合的藝術品。
因此,在對敦煌壁畫色彩進行創新時,還要找好藝術與設計的契合點。敦煌壁畫色彩在當代設計中要兼具審美和實用功能,需要將現代設計語言與傳統美學相融合,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基礎上,實現持續、協調的發展。只有表達民族文化特色、民族藝術靈魂,才能真正實現對敦煌壁畫色彩的創新。
5 結語
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時也影響生活。唐代敦煌壁畫內容豐富,色彩層次分明、華麗清晰,結構繁復有序,按照堆成、均衡、整齊統一又變化的規律,構成了自己獨特的賦色風格,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朵奇葩。在分析唐代壁畫色彩構成并進行當代設計應用時,應當秉承守正創新的原則,對傳統賦色進行適當提取,創作出符合當代主流審美和價值觀的設計。應當關注時代變化的脈動,結合時代精神,將新的設計語言運用到傳統壁畫色彩中,將新的設計觀念體現在當代設計中,提升大眾生活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品位,讓敦煌壁畫色彩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煥發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 鄭宇翔.論敦煌壁畫的色彩構成[J].文物世界,2018(4):31-32,65.
[2] 李舒.敦煌藻井圖案色彩配置分析與應用[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4.
[3] 張超,朱曉君.色彩對比與調和在廣告設計中的應用[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8(3):129-132.
[4] 楊奇超.敦煌壁畫色彩結構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8,2(30):153.
作者簡介:徐武斌(1963—),男,湖北武漢人,本科,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抽象語言、設計色彩。
仲羽多(1998—),女,江蘇徐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