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都快把作業本盯穿了,就是不肯用草稿紙!”這幾天,一說起給兒子輔導數學,杭州爸爸老李就“氣血攻心”。明明打草稿、畫個圖就會出來思路,兒子就是不愿意動筆。有同款煩惱的爸媽不在少數。“寧愿翻著眼空想也不愿打草稿。”“行程問題也不肯畫圖,一落筆就是錯,叫他畫個線段圖難于上青天。”為什么現在那么多孩子不愿意動筆在草稿紙上比劃,而偏愛“云計算”?是因為孩子們越來越不愿意動筆寫字?比起不會用草稿紙,家長們更擔心的是,孩子懶于思考后,逐漸不會思考,甚至不愿思考了。
(摘自《錢江晚報》)
點評:問詢親朋,不愿用草稿紙,也就是說不愿動筆在紙上把自己初步的想法用簡練的文字或符號表達出來的孩子委實不少,這與我們的生活發生的變化不無關系:信息化讓人們敲擊鍵盤多了,有疑問隨手就上網,都懶得求人問詢,至于動筆在紙上寫寫算算畫畫,捋一捋思路的就更少了。不可否認,古今中外多少名人把假設變為現實,草稿曾經幫助他們思考、分析、演算、推導,最終取得非凡成就。教會孩子打草稿,用好草稿紙,還需老師和家長循循善誘,導之以行,孩子嘗試后覺得有用、好用,自然就離不開了。

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為7.4%。20歲的王書誠說,他與抑郁癥抗爭了5年。從初中三年級懷疑自己發病到去醫院確診堅持服藥,從老師和同學誤解取笑到慢慢釋放善意。后來到大學,他甚至會主動談起自己的病情,感受到社會整體對抑郁癥認知的進步。“想開一點就過去了”“小孩子太嬌氣、太矯情”“過了青春期就好了”……由于青少年抑郁癥狀不明顯,家長們多將其當成“青春期叛逆”。據心理專家介紹,在青少年身上,抑郁最初會表現為食欲下降、失眠或嗜睡、興趣喪失、注意力不集中等,不太容易被察覺。更多的家長沒有意識到“這是抑郁癥”,導致抑郁癥的就診率很低。
(摘自《工人日報》)
點評:有抑郁傾向和出現癥狀的青少年多為在校學生,背負著父母的期望,學習壓力大,很少與鄰居、同學互動,缺少玩伴。參加體育活動少,獨處家中,看書、上網、玩游戲。這樣的孩子接觸虛擬世界多,缺乏真實感。有了煩惱,找不到可以傾訴的對象,抑郁難受的表現非但得不到同情理解,反被誤以為叛逆,遭親朋貶損挖苦,極易加重病情。青春期孩子一旦出現情緒變化,家長們不可掉以輕心,發現孩子的反常行為,應及時就醫咨詢,莫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

在長高貼吧里,張欣堅持給孩子運動打卡快4年了,每天摸高跳從100 下增加到200 下、每天跳繩從1000 個增加到2000 個,除此之外,還練習游泳、籃球、跑步等運動項目。兩年前,張欣的女兒被查出性早熟,醫院確診,如果不干預,孩子未來身高預計將停留在150厘米左右。身高164厘米的張欣,無法接受孩子的未來身高。有很多和張欣一樣為孩子身高焦慮的年輕家長,他們除了通過飲食、運動、睡眠指導等傳統方式幫助孩子增高外,甚至有人病急亂投醫,導致臨床上生長激素超范圍使用,由此對青少年身體健康帶來的隱患不容忽視。
(摘自《中國青年報》)
點評:同齡中或一個班里常有一些個子比較矮的孩子,小伙伴在一起學習生活娛樂玩耍其樂融融。由于遺傳、疾病或其他原因孩子不再長高,也許因此將來選擇職業有所受限,但是未來不斷發展進步的社會可供孩子施展才干的行業多得很。對于處在成長期的孩子,明智的家長應給予其更多積極樂觀的鼓勵,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告知孩子:強大的內心、個人能力和才華是走上坦途、打開夢想之門的金鑰匙!

“自從不躲在被子里玩手機,睡得好,一整天都精神滿滿。”湖南初二學生小李開心地說。小李所在中學是一所農村寄宿學校,不少住宿學生離家遠,需要使用手機。針對學生現實需求,學校成立專班,逐班摸清學生情況,對于確實需要將手機帶入校園的學生,學校聯系家長,要求其提出書面申請,學生在進校后將手機統一放置“學生手機寄存處”保管。學校教學樓還安裝有4 部公共電話,以便學生能在需要時隨時通過公用電話和班主任熱線與家里聯系。學校還教育引導學生科學合理使用手機。排球、足球、書法、聲樂等豐富多彩的課后活動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后,手機似乎也被遺忘。
(摘自《中國教育報》)
點評:教育部今年2月發出通知,為保護學生視力,讓學生專心學習,防止沉迷網絡和游戲,嚴格限制中小學生帶手機入校。各地學校都迅速落實了通知要求,學生家長也給予了積極配合,校園里曾經的小“低頭族”不見了。一些學校還因事制宜,推出了富有人性化的管理方法,保障了教育教學活動的進行,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值得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