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第三中學 楊麗菲
目前很多教師已經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希望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來提高教學水平,但是在實施階段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教師在教學理念沒能及時更新,影響了教學活動的開展,但是傳統的中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以知識、技巧教學為主,將學生的思維限制在課堂上,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中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同時部分教師在中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中過于關注思想政治立場,最終造成教學方向偏移,不利于教學目標實現。
在中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期間,部分教師的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效果不理想,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差。例如,部分教師并不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所設計的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因此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心理健康教育無法取得預期效果,甚至有的學生出現厭學情緒。
從近幾年的社會調查中顯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教育關注的焦點,由于心理問題引發的生命安全問題更是不容忽視。為此,加大心理健康的滲透學習有極大的必要性:
一是教育要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解決初中生心理問題的迫切需求之下,要在其成長的關鍵期做好心理輔導工作,幫助學生化解生活中的種種問題。
二是要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和強化,國家下發的有關基礎教育法案中,已經對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明確規定,教育部門應提高認識,充分利用思政課的課程特點和優勢,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時效性。
三是為滿足培養新時代人才的需要。青少年犯罪是世界三大公害之一,而引發犯罪的根本原因在于心理發展的不健全。基于此,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已經明確提出要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在實際落實過程中,要將立德樹人放在首要地位,從思政課的課程資源出發,做好相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工作。
教師在思政課教學中乃至初中生的生活和學習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把握他們的精神狀態,同時也可以避免傳統說教給學生造成的心理負擔和消極影響。特別在學生品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學校和教師不能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課、體育課、美術課以及音樂課有機結合起來,不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實現不同課程融合開展,同時也尊重初中生心理發展的個體差異性,為專業心理輔導的課程開展做好鋪墊。
在課堂上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師有許多重要的資源可以進行利用,要不斷深挖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例如,在初中人教版教材的“青春證明”一課中,其主旨是要培養學生樂觀、自強的心理品質,以提升學生面對困難所展現的心理素質。教師正可以把握此特點,從宏觀品質聯系到學生個體細微的心理變化,增強課堂互動,引發課堂思考。
挖掘教材中的教育素材,要廣泛選取,但不能盲目應用,要有一定的針對性,而且不能忽視個體差異性。例如,初中課程“關于成長的節拍”單元,其主體內容是讓學生感受不同時段的成長經歷,教師可以以此為引導,平緩切入到陌生環境給學生心理帶來的孤獨感的談論中,并進行針對性的指點,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同時,通過溝通接觸,對每個學生初步建立認識,對其心理承受能力進行初步判定,為以后開展教育工作提供有用信息。
提高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對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有顯著的效果。從課堂情境構建的角度來看,可以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創設高效的教學情境,滿足初中生的心理求知欲。例如,心理教學常伴有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旨在加強學生的心理道德建設。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微課技術播放風景視頻,引發思考,告訴學生:“生命之所以美麗,是因為生命氣息的靈動”,教育學生要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在此基礎上,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為后續的教學做好鋪墊。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課程片段的角色扮演,以此加強學生對課程體驗感。
在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見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首先,案例式教學法。此種方法上文有提到,其教學效果比較明顯,有一定的針對性,但需要教師盡可能地掌握學生個體情況。其次,合作討論式教學法。討論教學法不僅可以提高課堂的互動性,還能強化思維,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的良好體現。最后,訪問式教學。這種方法的心理輔導效果較為明顯,易于走進學生的內心,可以促進思政水平和心理健康的同步發展,是筆者推薦的首選教學方法。
在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必須要有意識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從內心認可思政課課程的價值,對思想政治課產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借助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教材內容展開心理健康滲透,可以讓學生正確對待初中思想政治課程。在此基礎上,借助思政教學教材內容展開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同時加強個性化教育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對思政理念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思政課程內容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創造性的活動特點,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中的滲透,就是要最大程度提高學生的思想意識,教師必須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結合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
在深刻把握教學重點的基礎上,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強調學生主動思考、探究的過程,并結合課堂進度,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讓其在有效的課堂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完成知識吸收。注意盡量減少導入和中間環節,提前做好課程準備,進而使學生保持較高注意力。
在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不但要注意課程資源的科學合理開發運用,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及課堂反饋,根據學生把握知識要點的情況逐步優化教學方法,不斷致力于教育水平的提升,全面促進初中生心理健康發展,不斷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提升初中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