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蘭,楊園園,曾園圓,陳海艷,廖瑩燁
(右江民族醫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系統解剖學是醫學生的基礎課程,它屬于形態學范疇,主要研究正常人體各個器官的位置、形態、結構及毗鄰關系[1],它始終貫穿著醫學生學習、工作的過程。系統解剖學具有章節較多、章節獨立性強的特點。傳統課堂教學多以教師多媒體結合板書講授為主,授課過程為以章節知識點切入—新課講解—課堂重、難點小結。顯而易見,這種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求知欲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由于課時少,教師多重視教學任務的完成,課堂交流互動少,學生被動學習,導致學生可能產生抵觸心理,學習興趣不高。移動終端設備如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的普及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推動教學模式改革,因此本文探究基于“互聯網+”的移動教學在系統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以期提高教學效果。
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進程中,互聯網共享性、實時性、資源豐富等特點在改變人們生活的同時,“互聯網+教育”也在不斷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點也指出,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高質量發展,并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以信息化為重點,以提升質量為目標,推進新型教育設施建設,研究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移動學習是數字化學習基礎上的拓展[2],即借助移動技術、數字化學習技術和網絡技術,利用移動設備進行學習。移動學習具備教學個性化、學習便捷性、情境相關性、交互性、跨時空性、移動性、及時性以及泛在性等特點[3],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根據需求進行學習[4]。教師可以利用現有的移動教學平臺進行信息共享、管理學生以及與其互動交流,并利用平臺獲取學生學習動態等,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利用移動設備,學生可以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通過移動終端根據自己的需求與興趣獲取資料、進行線上檢測,針對性進行自主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有助于師生、生生交流互動。
根據教學大綱提前準備相關章節的教學課件、微課、課前基礎練習和課后鞏固練習并上傳移動平臺,同時設置學習任務。學習任務可以是臨床案例討論或者分小組解決問題等形式。教師也可挑選精品課程供學有余力的學生學習。利用移動平臺的統計數據,教師可直觀、精準獲得學情分析,動態化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并及時修改授課方案。學生也可借助移動平臺上教師精心挑選的資源進行個性化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利用移動平臺課堂簽到功能能減少教師課堂管理時間。課堂上教師對于重點知識串講,教師與學生交流互動,讓學生充分內化知識。課前學生自主學習的大多為零散、碎片化的知識,學生的知識框架只是初步搭建。教師根據學生學習任務、平臺討論和課前測試等在課堂上進行針對性教學,有助于改變傳統課堂上因為課時緊,學生對于教師所講的內容可能跟不上,而對于教師所提問題臺下無人回答、師生交流少的情況。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安排課后鞏固內容,將相關內容上傳網絡教學平臺,形式可為課后小測、小組反思討論等。此外,教師還可建立章節自測題庫,供學生進行鞏固復習。
互聯網發展與教學模式不斷改革過程中,不變的是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對于學生的學習要求和將學生培養成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要求不相符。因此,在教師充分利用互聯網所帶來的教學便利時,還應注重“以學生為中心”這一理念[5],在教學過程中除根據教學大綱由淺入深講述教學內容之外,還應通過課前測試了解學生學習動態,適時調整授課方案。課中,應以引導者身份,利用問題或者案例幫助學生加深理解,也可通過QQ群進行課后在線研討,幫助學生完善知識體系,構建知識框架。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學反饋多為授課后的統一考核,如階段性考試或期末考試,根據學生成績等查找臨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2]。“互聯網+”背景下的系統解剖學教學應著重即時反饋,從而掌握學生學習動態。即時反饋通過教師對學生課前測試、課堂交流互動和章節測試,能快速了解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收到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后,在課中著重講授相關難點內容。課前教師通過雨課堂、超星學習通、慕課等平臺發布相關章節微課作為學習任務,讓學生大致了解章節內容后初步構建章節知識框架。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后,教師發布相關測試。測試的即時反饋能讓學生發現所學不足,幫助鞏固與記憶,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深度內化所學知識,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基于“互聯網+”的移動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嘗試,對教師能力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傳統系統解剖學理論教學中,教師以多媒體講解為主;實驗教學通常利用掛圖、模型、標本來輔助講解。因為掛圖、模型、標本展示的是平面結構,對于學生學習人體解剖結構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新媒體,例如3D數字化圖譜軟件、醫維度、3Dbody等中的數字化三維可視化模型,使學生能從整體到局部清楚觀察人體具體構造、組成,使學生牢固掌握人體器官結構,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解剖學知識。新形勢下教師應順應互聯網時代發展潮流,轉變思維,教學設計中合理結合信息化技術,根據教學大綱不斷引入學科前沿知識,優化網絡技術應用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互聯網+教育”是互聯網進一步發展的產物,網絡技術不斷進步,推動教育信息化和教學模式改革。對教師來說,互聯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6],可借助移動終端進行網絡教學,開展“教、學、練、考”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7]。教師能方便快捷、實時獲得學生動態學習狀況,優化教學策略,把握教學節奏,提高教學質量。學生可通過移動平臺課前自學并進行自主測試,利用數字化圖譜,促進對人體結構的掌握,提升學習效果。課后學生通過微課、測試題進一步內化知識,鞏固所學。基于“互聯網+”的移動教學既保留了傳統教學課程的結構化、系統化特點,也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