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帥,艾克帕爾·熱杰甫,張亞昂,康佳文,古麗戈娜·阿里木
(新疆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52)
在社會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相應擴大社會影響力,文化發展極易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特別是高校學生群體,接觸外來文化的渠道較多,極大影響思想理念與行為方式。所以,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應創新和完善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外來文化的積極因素,避免外來文化中的不良內容造成負面影響。鑒于此,高校必須承擔民族偉大復興的教育責任。
在傳統教學理念中,高校課程設置較單一枯燥,教師講解與學生被動接受。此種教學模式不注重師生交流互動,同時影響學生的學習成長,無法提升獨立思考能力和學習實踐能力。此外,高校課程設置的時間充足,導致課程教學極易出現機械教學和重復教學,無法展現高校教育的針對性與專業性。采用此種教學模式,會導致教學效率降低,還會對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造成影響。隨著開放力度的持續深入,且傳媒傳播技術水平不斷提升,信息傳輸速度非常快。在此基礎之上,大眾文化的傳播效應非常強,青年群體的接受度和認可度較強,受眾面廣泛。在信息高速發展背景下,高校教育也應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對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深化[1]。同時將大眾文化作為媒介,將枯燥課本內容轉化為趣味性較高的教學內容,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教學體系中,高校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有限,主要通過詢問教師或查詢資料等方式。然而在大眾文化發展過程中,高校教學內容開始融入生活日常,采用大眾文化表現出教育內涵,這樣可轉變枯燥的學習內容和單一的學習渠道,實現高度可視化與多元化發展,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培養高昂的學習興趣。如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學時,教師可播放相關影視作品、歷史片和紀錄片等。將教學內容與影視內容結合,不僅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可確保教學課程的良好過渡。此外,采用結合方式,還能擴充學生的知識學習渠道,以提升教育教學資源的多樣化豐富化,從根本上促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
長期以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大眾文化的影響力較微弱,多數高校都是采用課堂教學方法。然而,在時代發展進程中,傳統課程教學暴露出較多弊端,與時代發展要求差距較大,學生學習效率低下,興趣不足,無法滿足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要求[2]。隨著傳媒技術和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不斷擴展大眾文化的受眾面與影響力,可有效促進教育教學發展。所以,在大眾文化背景下,高校開始應用新的價值觀念,且將網絡詞匯和時代詞匯引入教學,課程設置也采用多媒體技術,有效傳播教學文字、圖片和視頻,形成基于互聯網信息平臺的教學模式,消除傳統教育的缺陷與不足,對教學理念與方法進行優化,同時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發展方向,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學質量。
高校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作用于政治教學中,且影響社會主義價值建設。然而在傳統技術發展過程中,大眾文化對高校學生的影響非常大,影響學生的思想理念與行為方式。多數大眾文化的感染力與娛樂性強,對學生思想建設具有負面影響,極易導致高校學生忽略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性,過度追崇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導致社會教育思想趨于邊緣化[3]。在此沖擊影響下,高校學生會出現借貸消費與超前消費行為,嚴重侵害青年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此外,大眾文化的流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挑戰,阻礙了大學生成長發展道路。
長期以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課堂氛圍較單一枯燥,但學生整體學風與注意力良好,可積極與教師互動交流,課程教學氛圍活躍。然而,娛樂產業發展速度的提升,大眾文化開始朝多元化發展,逐漸顯露出商業化和低俗化趨勢,極易導致高校學生產生思想建設偏差,嚴重破壞和打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氛圍。在信息網絡技術發展過程中,為大眾文化發展提供多種基礎支持,盡管具備受眾面的文化內容較世俗化,但主觀色彩強烈,會影響高校學生群體。如在網絡平臺媒體上,多數媒體都隨意截取信息片段,從而導致出現較多不良信息,對高校學生的思想導向影響非常大。此外,大眾文化逐漸以低俗、浮夸和惡搞風氣類型為主,并且借助傳媒技術大肆傳播,對高校學生的弊端影響較大。從文化角度,降低了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知識的熱情,不利于校園學風建設。
大眾文化主要圍繞大眾日常生活,展現出基層群眾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較貼合普通群眾的情感認知與體驗,充分展現出大眾生活的關注與關懷。高校教育應當將生活作為立足點和出發點。當前,基于日常生活為主的大眾文化,基于生活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發展過程中融合,全面深入到大眾文化領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為提升教育教學方法的實際效果,就必須遵循生活化原則,面向大學生群體的實際生活,指導其掌握生活技能與方法。在價值追求指導下,可不斷提升學生群體的生活質量,以此感受外部世界的變化,加強適應能力。首先,立足于高校學生的情感需求,深入挖掘學生的思想共鳴點,以此處理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矛盾問題;其次,從日常生活中獲取資源,合理選擇生活內容,以免掩蓋真實生活的豐富性,全面提升教育資源的真實性與感染力[4]。最后,建立具備情感的生活。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教師應采用生活化語言,注重學生生活價值體驗,使其熱愛并享受生活。學生也應留心觀察日常生活,擴大自然生命的交往渠道。
大眾文化的核心特征在于娛樂性和商業性,隨著市場經濟競爭力加強,在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大眾文化可滿足群眾精神需求,借助于趣味性與通俗性優勢,獲得大眾青睞。但大眾文化帶來精神享受的同時,會出現掩蓋理想的問題,人文性色彩不足,價值導向單一,使學生進入到文化喧鬧環境中。此外,在長期教育體系中傳達出錯誤傾向,即過度追求標準化與確定性,不注重學生情感體驗,沒有深入探索生命理想和生存狀態。基于此,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必須全面遵循人文性原則,既要關注到事物的科學發展,確保主觀客觀一致性,還應追求生活本源,追求理想化境界。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明確人文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學體系中,教育理念不僅可引導高校學生追求價值理念,還能指導其關注生活與生存,能全面認識到價值的重要性。其次,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包含協調控制規律和內化外化規律等。在實行人文性原則時,還應發揮科學指導作用,以此獲得顯著效果[5]。同時,注重建立人性化情景,全面落實人性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應面對活潑生動的群體,注重構建人文化情景,提升學生對精神文化的認同感與接受度,尊重學生的主體人格,加強思考力和感悟力。
大眾文化類型明確,存在類型化與模式化特點,導致文化底蘊缺失。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具備超越性。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為面對生命的教育實踐過程,幫助學生群體積極追求生活,全面展現出發展底蘊,以超越自身生命。首先,注重學生反思與批判精神培養。反思與批判精神可表現出個人的奮斗動力,超越價值較高,積極鼓勵學生群體反思自然和社會,從而批判和了解周邊事物,在批判與了解中實現自我超越。其次,注重引導學生追求理想信念,并非過度關注知識與技能,能體會到理想信念的哲學價值。教育人員要培養學生多思考人生,認識生命價值,這樣可實現跨越式超越。最后,強化學生的自主超越意識,采用實踐鍛煉方式,啟發學生的超越意識,其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確保學生能正確認識自我,提升思想覺悟。
在文化發展背景下,所產生的文化類型非常多,文化傳遞速度與影響力擴大,在此種發展狀態下,應合理把控文化尺度,積極調節和控制大眾文化傳播趨勢。在文化建設中,全面落實核心價值觀念,將其應用到教學與社會發展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率與質量。在時代更替發展中,思想政治教育應緊跟時代發展,對教育內容和體系進行優化創新,在轉變傳統文化體系的同時,聯合時代發展趨勢,以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帶動大眾文化轉型,同時控制消極文化、低品質文化的傳播與發展[6]。采用此種教學模式,可從根本上促進大眾文化發展,確保學生建立積極向上的社會價值觀念,接觸高效益文化,能幫助高校學生不斷優化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大眾文化對時代發展的影響非常大,主要得益于大眾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有效實施,國家開放程度不斷提升,相應提升了思想政治、經濟及文化發展。大眾文化逐漸形成系統化規模,能傳承精華內涵,去除糟粕。因此,高校學生應積極抵制惡俗、低俗的大眾文化,組織優化和調整思想政治教學方式,通過大眾媒體等新型方式積極宣傳文化。全面展現大眾媒體的時代性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文化塑造為高校學生可接受的文化體系,建立優質文化環境,建設具備社會主義特色的思想政治教學環境,確保高校學生受到先進思想文化的熏陶,展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在政治發展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屬于重要組成,采用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政治素養。由于大眾文化影響力較高,嚴重沖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進一步降低高校學生的凝聚力和責任感。按照此種發展趨勢,高校必須持續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優化完善教學機制,有效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國家制度政策與法律制度,可全面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愛國熱情。此外,不能將高校思想劃分為行政教學任務,必須將其納入素質教學領域中,不僅要闡述教材知識,還應啟發學生的心靈與情感,以達到共鳴。所以,教師必須提升專業知識體系與教學能力,不能將思想政治教學作為負擔和任務,而是需要探索全新的教學方式,全面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
由于高校學生多數時間都處于校園生活中,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影響非常大。當學校具備良好的文化氛圍時,將會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能長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通過發展現狀可知,建立校園文化,可選擇不同的文化載體。一般來說,院校相關部門應通過大眾化載體,全面表現出校園文化的傳播新形態,指導學生具備正確的價值理念,以提升文化自覺的層次水平,建立文化自信。與此同時,主流文化應滿足學生群體的興趣點,指導學生采用正確理念約束和規范行為舉止。
綜上所述,在大眾文化時代,人們過分追求感觀享樂與物質利益,不注重精神世界構建。所以,校風學風對學生影響非常大,優秀的學風可確保學生保持精神底線。引導學生建立終身學習理念,大眾文化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充斥的信息非常多。因此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可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確保師生平等交流。高校應關注校園活動的精神價值與人文價值,注重培養高質量思想政治教育團隊,在教育與研究中深入踐行思想政治文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