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貴武
(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廣東湛江 524094)
形成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的概念已被廣泛用于描述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評估程序[1]。形成性評估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評估實踐,旨在收集可用于調整教學的信息,從而支持學習。因此,形成性評估通常被稱為學習評估[2]。相反,與總結性評估相關的主要目標不是改善學習,而是記錄一個人在教學結束時的學習成果,目的是以總結形式向學生本人、家長、教師、校長或學校董事會報告。總結性評估的清晰度對于使用評估來提高教育標準至關重要[3],而形成性評估在學生的整體教育進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泰國學校非常注重學生手工能力的培養,剪紙課程首先呼應了泰國學校對學生手工能力培養的需求。其次,喜字剪紙課程最終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而在剪紙的過程中引導了學生對字形結構的觀察,也讓學生對中國的對稱漢字有了一定的認識,從而引出“林”“目”“口”“出”“工”“里”等其他對稱字體,最終教師也可以用剪紙的形式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剪紙過程中,學生會進行一系列觀察字形的活動,對他們書寫漢字有直接的幫助,因為中國字體與泰語字體完全不一樣,學生相當于重新學習寫字,所以先從比較簡單的對稱字體開始切入,能夠讓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再由這些對稱字體延伸到別的漢字、詞匯、句子,就能讓學生有一個系統的學習思路。
在皇太后中學的剪紙課程中,首先漢語教師會將事先準備好的紅色喜字作品和剪紙學習單展示給學生,分析喜字的結構特點并講解折疊的方法和技巧。中國傳統剪紙中蘊含著中國的傳統文化,教師在課程當中會花一部分時間將出現剪紙的場合進行描述,用PPT 展示春節福字、喜字、窗花剪紙和肖像剪紙等圖片,介紹剪紙的刻刀工具、紅紙的制作過程等,通過這些方式,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會演示如何將一張紅紙剪成一個喜字:首先告訴學生喜字是一個對稱圖形,所以在剪的時候需要把握好分寸,將紙對折后剪出相對應的半邊圖形。在剪紙過程中引導學生找出喜字的對稱軸,讓學生認清它的結構特點,再用剪刀剪出相對應的形狀來提高他們的動手、觀察和思考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每節課的書寫環節,教師會將上節課所涉及的字體進行回顧,混合一些其他字形結構的字體進行提問,從而加深學習印象。
步驟:(1)展示作為標準的“囍”字剪紙作品。
(2)分析喜字結構特點:喜字由直線構成,是一個對稱圖形(見圖1)。

圖1 喜字結構
(3)如圖2 所示示范喜字折疊方法。

圖2 折疊方法
①將紅紙沿中線對折。
②用鉛筆在一側畫出喜字的半邊形狀。
③剪掉中間的鏤空部分和多余部分。
(4)讓學生試剪。
(5)評價學生作品。
備注:以上內容,可根據學生母語進行翻譯。
漢語教師在上課前將喜字作品和剪紙學習單分享給學生的行為,體現了與學生分享學習目標和成功標準的策略,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4]。用成功標準來引導學生探討優秀的學習成果是怎么樣的,而不是讓學生自己去摸索,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有據可依,這種有目標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剪紙課堂中,教師將對稱字體和其他字形結構的字體進行混淆并針對上節課學習過的內容進行提問,這些問答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是課堂評估的一種體現形式,不間斷地詢問有利于學生及時進行回顧和反思[5]。以課堂中的提問、追問促成師生間富有成效的對話,開放性問題的提出和提問時間的有效利用,是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的[6]。除此之外,學生的回答過程中,教師會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這種及時的糾錯行為也是師生之間的一種互動,體現了教師的及時反饋和評估。
學者Hattis 認為: 當反饋能夠把控學生學會了什么和沒學會什么時,反饋的效果和影響便可達到最佳的狀態[7]。而在泰國皇太后中學的剪紙課程中,教師及時向學生索取意見的步驟相對欠缺,及時給予學習反饋的舉措也仍不足。所以筆者認為:在漢語課程的每個教學環節當中,都應該及時向學生詢問他們在課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并將問題記錄下來,通過自我反省或尋求幫助的方式,將自己的教學策略及時進行調整。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在某些層面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包括:(1)在書面作業上提供標記,在學生回復了反饋之后進行評論,從而增加教師反饋的次數。在剪紙課程完成之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完成漢字書寫任務,在收集完學生的書面作業后統一進行批改,將學生的錯誤進行糾正,為學生分配重寫任務,選定重寫的具體內容,將作業返還給學生后讓學生重寫并交回,收到學生第二次提交的作業后,教師可以給出一些評語。泰國一部分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其實并不夠認真,所以在每次剪紙課程結束之后,學生有可能沒有認真對待教師布置的漢字書寫任務,上交的作業也可能完成得非常隨意。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分配重寫的任務,選定重寫的具體內容,讓學生了解哪部分知識還需要重新學習,增加教師反饋次數的舉措將有效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2)借助信息科技進行反饋,從而帶動學習。泰國大部分學校的多媒體設施還是比較普及的,而皇太后中學屬于皇室贊助修建的學校,所以學校設備相對比較完善。但是在泰國皇太后中學的剪紙課程和漢語課程當中,教師對信息科技的運用非常少,也缺乏這一方面的培訓。教師可以運用一些網絡平臺進行授課,也可以在學生的平時測試中采用線上考試的模式。如運用雨課堂或其他教學平臺進行考試,線上考試過后系統能自動給出成績和反饋,這將有利于減少教師的工作量,也能讓學生得到非常及時的反饋。(3)在剪紙課程開展之前和之后分別進行問卷調查,課程開始前采取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對剪紙課程的喜好程度、熟悉程度和學習情況等,有利于教師及時得到學生的課前反饋。而課程結束后采取問卷的方法,最主要是希望得到泰國學生的自我階段性評估,以及學生對教師階段性教學的評價,有利于師生之間的共同進步,也有利于后續課程的開展。
綜上所述,在泰國皇太后中學剪紙課程的設置當中,采用剪紙學習單為參考標準等方式具有一定的可取性,但筆者認為在泰國皇太后中學的剪紙課程中形成性評估策略的運用有待提高,筆者已經給出了詳細的個人建議。無論是剪紙課程還是其他課程,都是漢語教師為了達到學生在某一時段相對應的學習要求而設立的,而形成性評估策略的運用,無非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容易地吸收和接受新的知識。漢語國際化趨勢日漸加強,作為對外漢語教師的使命就是正確地傳播漢語文化,漢語教師在對外漢語的路上一定要多學習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