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常州市文化藝術研究所,江蘇常州 213000)
文化代表著一個城鎮的底蘊,彰顯著一個城鎮的靈魂,文化的歷史延續和基因傳承是一個城鎮具有獨特個性與魅力的根本所在。
大運河常州段沿線城鎮發展歷史悠久,這些運河古鎮以常州市為核心,因河而生、因河而興,是古代筑城衛戍與水利技術融合的重要典范,在經濟形態、歷史地位、人文風貌等方面各具特色,是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載體,也是大運河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深入挖掘運河古鎮的歷史文化基因特質,通過文化的內涵來引領運河古鎮的經濟、社會繁榮,推動運河古鎮的全新發展。
孟河位于常州的西北隅,據《江蘇通志》載:“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運河在(常州)府南,自望亭入無錫縣界,流經郡治西北,抵達奔牛鎮,達到孟河,行百七十里。吳夫差鑿。”春秋時期吳楚征戰,旱路不但路途遙遠,而且車子運輸糧草兵馬等也容量有限,吳王為了扭轉局面,利用吳國地區水網密布的優勢,把河與河之間連起來,形成一道運兵運糧的水路,即江南運河[1]。運河經蘇州、無錫直達常州的奔牛鎮,因奔牛地區地形高亢,遂以孟瀆(即老孟河河道)為出江口,直通長江,孟瀆也成為當時南接江南運河、北達長江的唯一干流。大運河的開鑿,使得孟河地區成為吳軍的重要軍事基地和發展基地,帶來了孟河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穩定富庶的經濟又推動了學術、教育、文化的發展,對整個吳地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縱觀數千年來孟河的發展歷程,運河帶來的南北經濟、文化的交融,促進了孟河文化史上兩大高峰的形成。
流淌不息的運河水,哺育著孟河鎮的鄉民,養育了孟河人吳儂軟語的鄉音和包容開拓的堅韌性格,也吸引著無數人才豪杰前來定居。戰國時期,分封江東的楚國春申君黃歇曾到孟河地區游歷讀書,并建立書院傳播楚地文化,促進了吳文化與楚文化的交融,帶來了孟河文化的新發展。
西晉永嘉之亂,淮陰令蕭整率蘭陵縣(今山東棗莊東南)的族人沿著運河南下,避難落戶于武進的東城里一帶(今孟河鎮萬綏地區)。蕭氏家族以南蘭陵為基點,繁衍昌盛、人才輩出,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鼎盛時期。據學者統計,南北朝時期南蘭陵蕭氏共出了包括齊、梁開國皇帝在內的十五位皇帝,其后裔中有三十多位官居宰相,還產生了很多歷史上的杰出人物。齊梁統治者十分重視文化的發展,不僅自己愛好文學、藝術,給當時的人們樹立了榜樣,而且還實行比較開明寬松的統治政策,允許各種思想的存在。在這樣寬松的政治環境和學術氛圍中,人們思想解放、全面發展,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這一時期涌現了一批名人大家,并流傳下來一大批傳世名作,為之后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宋元以來,孟河地區人文蔚起,明清相繼,清代孟河再次造就了常州文化的又一個高峰期。孟河先賢們在經學、文學、繪畫、醫學、方志、樂律等多方面都有所建樹,并在中國醫學領域開創了以孟河命名的流派——常州孟河醫派,贏得了“吾吳醫學之盛,甲子天下;而吾孟河名醫之眾,又冠于吳中”的歷史美名[2]。
悠悠流淌的大運河,作為孟河古鎮的生命之源,記錄著孟河古鎮的悠久歷史和城鎮變遷,促成了人工運河古鎮與其他自然濱水古鎮的不同的文化基因特質。齊梁兩朝開創了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新輝煌,也帶來了孟河文化發展的第一次高峰。
齊梁文化的輝煌,離不開孟河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也離不開大運河帶來的各種優勢。大運河的便利交通促進了南北方各地的交流與融合,也為歷史上幾次重大的人口遷移提供了便利。西晉永嘉之亂,孟河鎮作為齊梁蕭氏家族的遷徙地,亦是蕭氏家族的興盛之地。蕭氏家族不僅帶來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內涵豐富的多彩文化,為齊梁兩朝的崛起,奠定了深厚的經濟和人文基礎。齊梁兩朝政局的相對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為齊梁文化的繁盛創造了良好的物質基礎而齊梁統治者推崇的思想的解放、文學的自覺、文化的求變創新與和諧,則為齊梁文化的繁盛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社會基礎[3]。
齊梁時期的文人學者們博采眾長,在總結和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又通過“新”“變”推進了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在經學、文學、佛學、繪畫、書法、史學、文論、評論、醫學等各個方面都成就斐然,帶來了孟河乃至常州文化發展的高峰期,使得齊梁文化成為漢文化向唐文化過渡的橋梁,對后世文化的繁榮與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齊梁文化開創了“文學的自覺”的時代,推動這個時期的文學獲得了獨立的地位,為之后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奠定了基礎。齊梁文化多彩豐呈,成就斐然:在詩歌方面,出現了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永明體”和“宮體詩”兩個詩派;在駢文寫作方面,達到了六朝駢體的高峰,被后人贊譽為“一代文學”;在文藝批評與文藝理論方面,出現了《文心雕龍》《詩品》等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作品;在哲學思想方面,出現了重要的哲學力作《神滅論》;搜集編撰的《昭明文選》《玉臺新詠》等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文學選本,流傳至今。
不僅如此,為了調和儒、釋、道三教文化之間的矛盾沖突,讓三者之間可以交相輝映,梁武帝蕭衍全力推動佛教的本土化,并在前人不斷探索的基礎之上,提出“三教同源說”,與在常州茅山隱居的陶弘景倡導的“釋、道雙修”相互呼應,并全力推廣,實現了我國歷史上儒、釋、道三教圓通,平息了教派之爭,促進了影響深遠的中華和諧文化的形成,極大地豐富了齊梁文化的內涵,帶來了齊梁文化兼容并包、開拓創新的特色。
運河與古鎮形成的特殊聚落關系以及多樣化的水利、水運遺產,帶來孟河地區經濟的富庶,而良好的生態文化環境,又推動了孟河地區社會文化的興盛,促進了運河古鎮特殊的文化基因延續。到了清代,享譽全國的常州五大學派,帶來了常州文化發展的又一次高峰,也助推孟河文化進入鼎盛時期。孟河惲氏的杰出代表惲南田,對傳統“沒骨”畫法加以繼承和發展,創造性的發揚了“沒骨”寫生花卉的傳統,開創常州畫派,為中國畫的振興與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孟河惲氏傳人惲敬作為常州學派的中流砥柱,以其廣博的學識、廣大的胸襟,追求文學的通融性、包容性和經世致用的實用性,為常州學派以及常州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以孟河為名的醫學流派,使得孟河地區美名遠揚,全國各地慕名前來求醫者成千上萬。
清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孟河名醫云集,他們在醫術上精益求精,在醫理上深入探討,學術流派與思想逐漸形成,孟河醫派達到了鼎盛。最具代表性的醫家有費氏費伯雄、費蘭泉,馬氏馬省三、馬文植、馬日初、馬仲清,巢氏的巢沛山、巢崇山等。光緒六年(1880),孟河名醫馬培之應詔啟程進京為慈禧太后治療,療效顯著,獲得慈禧親贊“外來醫生以馬文植最著”,并御賜“務存精要”和“福”等匾額褒獎,使得孟河醫派的名聲也逐漸傳揚開去,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小小的孟河鎮醫名遠揚,從全國各地涌來的求醫者絡繹不絕,兩朝帝師翁同龢、軍政重臣左宗棠、江南大營主帥向榮等都曾向孟河醫者求治,孟河醫派可謂盛極一時。孟河醫派影響深遠,而且至今不衰,現代許多著名中醫學家都是孟河醫派弟子[4]。
孟河醫派前后跨越兩三個世紀,其影響從晚清、民國直至現今。孟河醫派的名醫們繼承和發展了齊梁文化的精髓,他們精專博通,十分重視全科意識和技能,師古而不拘泥,從臨診實際出發,兼容并包,博采古今學術之精華,不拘門戶、互相學習、中西兼容,辯證施治,達到了神奇的境界,名揚天下。孟河醫派名家余聽鴻即言:“所以習外科者,不可不習內科也。”費伯雄堅持“巧不離乎規矩而實不泥于規矩”,丁甘仁認為:“醫為仁術,擇善而從,不分畛域。”清代醫界溫病學派和傷寒學派之爭尤盛,孟河醫派的醫者們堅持兼容并包和開拓創新,不拘一格融合溫病和傷寒學的治療精髓,在臨床治療中把兩種學說融會貫通,取得良好療效,被編入現代中醫藥學教科書中,標志著中醫學術的不斷發展。不僅如此,孟河醫派的醫者們還致力于改變培養中醫教育師承家傳的傳統單一方式,努力探求符合時代發展的教學模式,1916年,孟河名醫丁甘仁在上海創建了上海中醫專門學校,開創了近代中醫教育的新形式,造就了大批高水平的中醫人才。如今孟河醫派的弟子仍活躍在醫學界的各個領域,并取得巨大成就,為中國醫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文化是延續與不斷發展的,是推動運河古鎮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運河古鎮孟河文化在總結和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又通過“新”“變”推進了孟河文化的全新發展,形成了孟河文化兼融并包、精專博通、開拓創新等特有的基因特質,成為孟河文化的精髓,散發著運河古鎮文化的獨特魅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孟河文化的基因特質也不斷與時代相結合,賦予了更多更新的時代內涵,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在孟河地區以及常州的建設發展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現代的常州人,不僅把兼融并包、精專博通、開拓創新精神作為一種信念及社會責任,既促進自身的發展,又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從“實業之父”盛宣懷、工商業巨子劉國鈞,常州總在不斷創作“中國第一”;從“改革明星城市”到“工業明星城市”,常州通過產業集群模式實現了工業化發展的“蘇南模式”;從“運河五號創意街區”“國光1937科技文化創意園”到“天虹大明1921 創意園”,常州打造了運河工商業遺存保護的“常州經驗”,兼融并包、精專博通、開拓創新的新時代孟河精神,成為常州人民不斷進步的號角。
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流淌千年的大運河承載著千年綿延不絕的文脈,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名片。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就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作出重要的指示和批示,要求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歷史文化資源。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這一契機,深入挖掘運河古鎮的歷史文化基因特質,通過文化的內涵來引領運河古鎮的經濟、社會繁榮,推動運河古鎮的全新發展。
在新時代,孟河地區延續千年的兼融并包、精專博通、開拓創新的文化基因特質,煥發出更為強大的生命力。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運河古鎮已經不僅僅是為原住民提供生活居住的場所,更是作為一個窗口和平臺,吸引更多的外來人群類型植入該區域,作為一種載體,承載著千年文化的傳承和傳播,為古鎮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文旅融合的重大背景之下,以文為魂,開發孟河古鎮精品旅游線路,構建運河特色古鎮,成為孟河古鎮文化發展和騰飛的新契機[6]。
孟河古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造就了孟河大批成就顯著的政治名人、文化學者及名醫名師,為推動孟河、常州,以及整個中國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以孟河老街為載體,改造提升沿線的古建筑遺存,并保護改造孟河古鎮的名人故居及重要商埠、工業場地等歷史文化遺存,將之串聯成歷史文化街區,實現運河沿線人文與生態、歷史與現代的有機融合,充分彰顯孟河地區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厚重感。
文化符號是一個城鎮文化的總結,也是一個城鎮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特色。與此同時,我們可以根據孟河古鎮特有的鎮防一體、城河一體的江南古鎮筑城衛戍格局,打造孟河古鎮專有的文化符號。孟河古鎮特有的集生產、生活和軍事防御為一體的江南運河古鎮格局,造就了孟河古鎮豐富的多層級的空間結構,也是吳文化彰顯的生動代表。我們可以根據這一特點,修補孟河古鎮肌理,再造水系,復構商街,打造以聚落形態與自然要素為特色的江南運河古鎮這一文化符號,助推孟河古鎮的全新發展。
此外,定期舉辦具有孟河特色的節慶、廟會等活動,實行“文化活化+主動式展覽+互動體驗”,把運河文化內涵和運河文化元素融入孟河古鎮文旅開發全過程,讓運河文化活起來,構建運河特色古鎮,推動孟河古鎮文化的傳承與新騰飛。
大運河是寶貴的歷史遺產,亦是流動的特色文化。在新時代的背景之下,我們要充分挖掘孟河古鎮的文化基因特質,發揮運河古鎮的優勢,將孟河古鎮的歷史、文化、產業等各類資源串聯整合,實現運河古城鎮的保護、傳承與利用,推進運河古鎮的全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