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吉曲珍
(西藏職業技術學院,西藏拉薩 850000)
教育部指出, 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弘揚和繼承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改革不斷深化, 各高校各科課程都在積極施行改革創新,大學思想政治課與語文課也不例外。 前者,需要積極探索拓寬教育領域,與其他課程做好融合文章,推進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后者,需要進一步挖掘語文中所具有的各專業通識教育的價值和效用,增添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上的、新的與當代相輔的思想文化, 改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 因此,實施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既是兩門課程深化改革的需要, 也是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高校進一步做好做實思想育人工作的需要。 發揮好大學語文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立德樹人和文化傳承作用, 將大學語文課作為一門當代大學生思想升華的政治思想課, 這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生觀有著極大的幫助。因此,探討大學語文如何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勢在必行。
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是指按照語文課程教學改革方向,基于素質教育目標,強化課程教學改革措施,探索創新課程教學改革路徑, 促進語文課程和思政課程的融合。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 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各高校先后進行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各項探索, 并將課程思政作為教學改革過程中的重點領域,就如何提升專業課、基礎課教師的思政教學水平, 如何在各類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如何制定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等層面開展有益嘗試。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他課程,在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 學生的思政道德水平均能得到進一步培養和提高。
但目前大學語文課程思政開展的實際效果與學生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根據對該校500 名學生發放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 有81%的學生認為,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學方式還是趨于單一, 學生在學習中還是處于被動狀態。 有64%的學生表示盡管現在教師在語文課堂上講解馬克思列寧主義、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理論時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是由于課程缺乏實際體驗,所以學習獲得感不強。 有66%的學生認為大學語文課程思政難以將所學的課程內容用到專業課程的學習上去。 最后有超過50%的學生在評價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效果時選擇了“較不滿意”。
根據問卷情況分析原因, 之所以學生始終表現出對大學語文思政課程的不滿意, 主要原因還是本校沒有找到一條合適的建設路徑。 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還停留于理論階段,在實際教學中實踐不多,教學生動性不夠、實效性不強、作用度不大。 因此需要找到一條有效路徑, 提高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性。
探討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下的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原因, 是因為大學語文具備課程思政密切融合的現實可行性。
大學語文是集基礎性、工具性、審美性和人文性于一體的通識性的教育學科, 其與課程思政的育人教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運用大學語文中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切入課堂思政建設中, 充分開發優秀傳統文化中思政教育資源, 發揮其具有的當代人文素養的理念和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 將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思想教育和文化自信, 在進行包含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加強思想的教育,樹立正確的三觀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課程思政的提出是符合現代化教育發展觀的, 其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堅持了全方位教書育人的重要理念。課程思政的出現, 也對大學語文的教育內容及其功能定位進行了提升和升華。 大學語文是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本知識的教育和人文教育理念的一種基礎通識教育。一般而言,大學語文的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和寫作的能力, 注重其基本的文學常識傳授和傳統文化教育, 意在提升學生的精神品格和思想境界。而如今,加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進一步地加強了大學語文課程現代化教育理念的教學模式,給予其一個全新的定位,豐富大學語文課程的內涵,加強其德育功能,使其更加順應時代的發展。
大學語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課程思政有著緊密的關系。一方面,大學語文不僅對大學生進行閱讀、寫作和說話等基礎素質方面的培養,而且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都滲透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和精髓,體現著人文精神、弘揚著正能量、透露著愛國愛家情懷、 褒揚著真善美, 這都沁潤著大學生的思想,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為開展思政教學提供了豐富素材。 而將這些內容進行歸納與總結,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教育和引導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 另一方面, 課程思政的主要目的是要以深刻的正確的思想去帶領學生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 規劃自己的價值觀,從而緩解他們心理上的不適,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對其生活或人生中有著積極的作用。教師可以根據大學語文內容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 創新教育模式和方法, 突出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此外,對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課程體系的建構應該注重內容的整體性和關聯性, 在對作家作品的選擇上應該兼顧經典型和可讀性, 充分考慮當下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生活經驗,做到審美性、哲理性、趣味性相結合,使大學語文的學習切實與社會文化傳承需求、 個人職業發展需求和個人素養提升需求相契合。
大學語文中包含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土壤,許多課文教材都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同時,大學語文更是踐行課程思政理念的重要途徑[2]。 但目前,就該校而言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是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一方面表現在大學語文課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利用和思政內容的挖掘不充分及不深入, 對教師加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的引導還不夠; 另一方面則表現在大學語文課程的邊緣化。 學校對于大學語文所產生出來的教育價值判斷不足, 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引入引出也就更加輕視。 在人才培養上,過分強調目標導向,重視實用型、技術型專業的建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心放在滿足產業需求上, 學生的思想和文化素養都較為缺乏,致使一部分教師和學生不重視大學語文,于是造成了大學語文日漸趨于邊緣化地位。 這也會加劇語文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的缺失, 課程思政教學中難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其次是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視度不足。 一些教師未能領會教育改革的重要意義,對教學改革模式認識不足,并且缺乏實際經驗,過于重視語文的工具性作用和應用性特點,忽視了人文性和教育性的功能, 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未能充分促進其課程思政的建設。 大學語文課包涵古今中外的經典名篇, 每一篇文章所傳遞的思政信息都可以引申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而大學語文教師或因重視程度不高,或因教學水平受限,未能有效挖掘出其中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涵。同時在課堂教學模式上還是以灌輸式講授為主,沒有引導學生有效參與,導致教育的有效性不高。
結合融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 該文提出當從調整語文課程思政教學目標、挖掘語文課程資源,優化語文教學模式, 提高語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教學能力4 個方面入手打造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學的新局面。
通常認為, 大學語文與思政課程在教學目標上是存有差異的。 語文的目的在于增進學生對中國文學史的了解,培養學生閱讀鑒賞和文學創作能力,并從中提高思想品德和人文修養。可以看出,其中的思政要素并不是語文課程的主要目標, 而是屬于一種附加產物。 因此,要實現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學語文與課程思政教學有機融合, 就需要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要求, 重新打造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可以將語文課程目標設置為:挖掘語文課程思政要求, 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語文課程中去, 在講授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進行思想政治價值引導,實現公共基礎課隱性育人的功能,抓牢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用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塑造。
大學語文之所以能具有相應的思想教育的作用, 其根本原因是大學語文教材中包含了各種具有思想教育功能的文學作品和中華傳統文化精髓。 對現行教材進行深度分析, 提煉出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如含思政教育功能、職業教育功能和心理健康培育功能的名篇佳作,可運用專題化教學,整體規劃、有機融合,為課程思政教育的開展提供內涵充實、形式多樣、特色各異的人文載體[3]。教師可以通過多維度組織教材,從中選取文本,重新開展編排,最大化挖掘教材作用,比如,可以根據相同主題、相同作者、相同情感等維度去組織,打破原有教材較為僵化的編排,使教材的傳授由“單篇”轉向“群文”,從而進一步釋放了經典育人的活力[4]。 同時,為了盡可能地充實閱讀內容,教師可以統籌閱讀資源,引入課外讀物,選編一些當代流行的文學作品,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價值,在文學鑒賞的同時達到思想育人的目的。
課堂是教學的最主要載體, 要促進兩門課程相互融合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 還需要對現有語文課堂教學有所創新。可以探索情景教學,充分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對語文課程的興趣,促使學生對其中思政內容主動思考和探究[5]。如在教學中開展經典誦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等具體活動,注重思政元素引入,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可以探索問題教學, 可以將生活實際中發生的相關問題與思政元素結合起來,設置懸念或創設趣味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學習并找到理論依據,論證破解社會上的熱點、難點問題。 可以開展小組合作,引導學生課下多閱讀文學名著,課上采用合作探究、自主研討的方式探究內容,分享學習心得、交流思想,并以小組展現的方式,向其他學生分享學習成果,從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6]。 可以嘗試實踐課堂,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語文教學結合并向社會延伸,組織學生開展紅色研學、歷史考學,或者到當地的黨建或廉政教育基地公益講解, 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語文魅力,接受思想政治洗禮。
教師是教學的核心要素。在推進大學語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課程思政相互融合的背景下, 大學語文教師不僅需要具備高度的語文素養、 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積累及執教能力, 同時也需要具備一定的思想政治素養。所以,大學語文教師應主動提高自己的文化和文學素養和教學水平,正確處理“育人”與“教書”的關系,轉變教學理念,借助各種方法,依托語文課和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學生,真正地發揮大學語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師應主動提高教學能力,參與學習和培訓,以獲取新的知識理念和教育方法。 此外,提高教師的學術修養、思想政治水平,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使他們能夠更加適應課程融合的要求,結合教材內容,借助與之相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 運用新技術開展教育教學。
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不論是對于豐富大學語文學科的內涵,還是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而且大學語文課程中豐富的思政元素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堅實基礎。 該文從教學目標設置、教學內容挖掘、教學模式豐富和教師素質提高4 個方面提出建議, 為構建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新局面找到了實現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