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華,張凝
(1.青州市南張樓小學,山東青州 262500;2.至圣孔子基金會,山東青州 262500)
現代意義上的“國學”概念提出于20 世紀初,民國時期,在西方學術和思想的刺激下,我們有過一段“國學熱”。但新中國建立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受“左傾”思潮等影響,傳統文化被歸入四舊之列,“國學”成為一個被遺忘的詞匯。直到20 世紀末,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國人要尋求自身的文化定位和文化身份,“國學”才又成為一個新的關注點。
從2004年前后興起“國學熱”“讀經熱”至今,以民間形式推進的國學教育熱潮已經有了十年多的經驗和教訓。而體制內,部分高校在國學教育方面也一直有探索。近年來,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國學的日益重視,不少大學開始在大學生中開展國學通識教育。然而,我國的國學教育還處于探索和摸索階段,其教育體系還不系統,特別是在國學教育具體內容的選擇上,存在較多分歧。
新世紀國學教育的興起首先來自民間的呼聲和一場“民間運動”。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掀起了人們對“國學”的熱情;與此同時,各地的“少兒讀經學校”風起云涌[1]。
很多中小學教師、家長都是通過這兩個渠道接觸到“國學”,從而逐漸認同傳統文化,并開始通過通俗講座和暢銷書來學習國學經典的。其中,有一部分家長不滿體制內教育,把孩子送入全日制的“讀經學校”進行經典學習。同時,受“讀經熱”影響的一些教師也在嘗試各種形式的“國學教育”:或在校外建立讀經班,或在教學中增加經典誦讀的內容。這些家長和老師開始形成一個獨特的群體,非常熱心“國學教育”[2]。
“讀經運動”的興起反映了新的全球化背景下民眾對傳統文化復興的需求,也逼迫體制內教育反思自身的不足,特別是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不足。國學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總結民間讀經運動的得與失,通過冷靜的觀察與思考,澄清讀經運動形成的一些誤區,爭取揚長避短,汲取教訓,引導國學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復興走上一條理性的建設性道路。
另外,隨著時間的推進和有識之士的反省,“讀經運動”和“國學熱”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譬如,過分抬高《弟子規》的意義,或者用一種過分宗教化的形式來推廣“孝道”、恢復一些失去現實意義的傳統禮儀等,都是需要扭轉和改正的傾向。
2017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3]。《意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納入國家戰略高度,從整體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做出了重大戰略部署,在傳統文化發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對于國學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4]。
根據這一指導精神,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國學教育的方向應該包括這樣幾個方面。
(1)國學教育要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要把握傳統文化的核心,更要把傳統文化精神與新的時代精神有機融合。具體到當下語境之中,用一個傳統術語叫“通三統”,就是要把在當代中國有實際影響的3 個傳統真正貫通起來。第一個傳統是從馬克思到列寧到毛澤東,這樣一個社會主義中國化的傳統。黨的十八大提出“小康社會”目標,黨的十九大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社會主義理想的一個創新發展,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的有機融合。第二個傳統是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的理念下,對西方民主科學等具有人類共同價值內涵的優秀因素的包容吸納傳統。第三個傳統是在中華民族固有的文化積淀中,以孔夫子為代表的以仁及天人合一等為主要理念的中華民族獨特價值體系傳統[5]。今天實施國學教育,不是把舊的孔夫子等人的學說原樣照搬,而是讓我們固有的中華民族獨特價值體系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在與西方精神的融合與對勘中獲得新生,從而讓中華民族從精神上獨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與愛國主義有機融合,傳承發展中華民族的國民精神。“國學”這一概念的提出,本來就是在近代西方民族主義國際體系背景下,中華民族重塑自身的身份認同的一個思想根源。人們對于國學的期待,本就超越于單純學術研究之上,某種意義上,“國學”代表著“國魂”。國學教育承擔著凝聚和重塑中華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的使命。中華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是中華民族的生命力的重要載體和紐帶。在當前語境下,國學教育應當與愛國主義有機融合,引導一種基于文化自信的、積極的愛國主義,并糾正部分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偏頗的非理性的愛國主義傾向。
(3)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合,重建國民道德。當前物質主義、拜金主義盛行,社會道德觀念崩塌,理想信念衰退。而國學教育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包含著豐富的道德內涵,對于重建中國人基于“仁義” 等觀念的基本道德,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孝本位”文化是中華民族道德的基礎,重建道德絕不能只靠道德說教,也不能只靠嚴刑峻法,而是必須重新理解道德原則背后的思想根源,考察其與社會秩序的關系,結合古今之變化,在新的時代重新找到我們的“生命之源”,才能為道德建立基礎。國學中的“仁義禮智”“和合中庸”及“天人合一”等思想構建了中國人的道德積淀,是中國人處理人際關系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信念,它在今天沒有過時,甚至必須構成我們新時代道德的基礎和根源。
(4)對現代教育進行補充,構建更為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現在實施的分科教育體系主要是基于源自西方的科學理念,雖然在教育普及、科學思維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也留下不少后遺癥,而在今天,其缺陷和不足日益明顯,比如,理想信念道德教育由于缺少本土文化根基,常常淪為空洞說教;過于注重理工科教育,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過于細分的學科體系不利于跨學科的學術突破。而中國的傳統教育則注重精神人格的修養,將國學教育列入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彌補現行教育體系在道德教育和人格修養等方面的缺失。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注重學科之間的綜合,注重人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有利于培養跨學科的綜合性人才,為培養新時代的大師奠定基礎。
關于國學的定義,除了大家能夠基本達成共識的大致范圍外,在具體的定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尚未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
一般來說,“國學”泛指傳統中華文化。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文學、哲學、史學、禮俗學、宗教學、倫理學、考據學以及中醫學、地理、術數、經濟、政治及音樂、書畫、建筑等諸多方面。模糊的定義,難以界定的分科體系,為國學教育的具體實施帶來巨大的困難和分歧。
如果從培養方向上,國學教育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培養“高精尖”的國學專門人才,另一類是對普通學生進行的通識教育。作為培養國學專門人才的國學,我們暫時撇開不談,因為其范圍相對比較窄。當前最需要探討的,是作為通識教育的國學課程的建設問題,因為這一部分當前需求最大,分歧也最多。
作為通識教育的國學教育必須在海量的國學內容與經典典籍中做出選擇,選擇那些最符合我們確定的四個指導方向的、最符合我們需要的東西,來作為國學通識教育的主要構成內容。
作為通識教育的國學課程需要選取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內容進行學習。如果先做第一輪篩選,學界一般認為,經、史、子、集4 部的精華部分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6]。
(1)經部。經部是儒家的經典代表,注重倫理價值以及人文素養,并構成中國傳統制度的根基。經部之中,最為精華的內容可以說就是“四書五經”。
(2)史部。主要是二十四史,并以前四史為精華,即《史記》《漢書》《后漢書》及《三國志》。
(3)子部。子部中《老子》《莊子》《孟子》《荀子》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經典。
(4)集部。集部中最為經典的是唐詩、宋詞和《文選》。
即使范圍縮小到經史子集,即使已經對經史子集做了一定篩選,但上面所列出的內容相對于國學通識教育來講,仍然是過于龐大。因為國學通識教育要面向各個專業的學生,在不能影響其本專業學習的前提下,課時量只能是有限的,所以仍然必須進一步做出篩選。
另外,作為通識教育的國學課程,要與目前學校里已經開設的其他課程保持差異度和區分度,不能與其他課程重疊。可能發生重疊的內容包括這樣幾個部分:
(1)要區別于語文課以及其他中國文學課程,比如唐詩宋詞、古文選讀。這就把經史子集中“集”部的內容基本要篩掉。
(2)要區別于中國歷史課及其他中國歷史類課程。這就把經史子集中“史”部的內容基本要篩掉。
(3)要區別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形式與政策等思想政治類課程。也就是說,國學教育在結合時代精神這一方面,必須依托古代經典,而不能脫離古代經典進行純粹思政說教。
根據以上指導原則所確立的國學通識教育的內容,應該是以經史子集中“經”部和“子”部為基礎,結合時代精神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標準篩選的內容。這樣篩選后的經典應該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荀子》,以及以《近思錄》和《傳習錄》為主要代表的宋明理學。雖然這樣的篩選必然是掛一漏萬,不同的學派或者不同的學者基于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同理解,總會指出其漏掉了很多重要內容,但這至少反映了當前較大范圍內關于國學經典的一些共識。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國學作為通識教育課程,一年為期比較適宜,特別是對于理工科學生,學制太長可能會導致興趣降低、并影響專業課學習。而在教學內容上,以《論語》為主的教學內容學生理解度較高,教學效果較好。在教學方式上,要注重傳統經典與現實生活結合、與時代精神結合,從生活中的例子進行解讀,而不是簡單地進行經典誦讀,這樣教學效果才會比較好。
在實踐中,我們確定的國學教學內容包括兩大部分,分別對應兩個學期的教學計劃。第一學期的學習以《論語》為主,但改變了此前按原書順序、講到哪里算哪里的教學方式,重新編訂了教學計劃,由國學概論和《論語》十個專題構成,分別是:論仁專題、論禮專題、論學專題、論政專題、論孝專題、孔顏樂處、宗教情懷、君子之道、修身之道、中庸之道。重點在于以思想專題的方式對《論語》的內容進行了綜合整理,力求達到對孔子思想較為系統、全面、深刻的解讀,讓學生對國學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和認識,培養和激發學生對國學的興趣和學習熱情。在《論語》的學習中,經典學習和義理講解并重,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以及仁、義、孝等觀念,要求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學習與修養相結合,重在素質培養。要求學生能夠熟讀《論語》原文,并了解《論語》中歷史典故,領會經典的精神和內涵。能夠明白《論語》原文背后的精神依據,能夠在生活中主動踐行《論語》中所包含的“仁義孝”等精神。第二學期的學習內容為歷代國學經典解讀,也可以說是諸子及思想流變,也包括10 個專題,分別對應著 《老子》《莊子》《孟子》《荀子》,以及以張載、程顥、朱熹、王陽明為代表、以《近思錄》《傳習錄》為主要文獻的宋明理學。力求引導學生把握這些重要思想家的思想,理解中國思想的演進過程,實現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廣度和深度理解,樹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文化意識和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