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春清
(沈陽體育學院,遼寧沈陽 110801)
遼寧是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重新接收和管理這些工業企業,在長期發展中遼寧工業形成了彌足珍貴的工業文化精神。遼寧工業文化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工業發展的持久內生動力,研究遼寧工業文化生成邏輯,實現其創新性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工業文化是伴隨近代工業化的發展進程逐步形成的,通常認為工業文化起源于近代英國的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率先開始工業革命,開啟近代工業化進程,逐步形成工業文化,事實上起源于歐洲經濟發展史上更早的重商主義時期。1851年倫敦博覽會上以互換件為標志的美國制造體系轟動一時,歐洲國家紛紛效仿,工業文化引起關注。“工業文化”一詞的提出見于尼采1882年出版的《快樂的科學》著作中,此后,經歷100 多年的發展,工業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歐美等國工業文化的研究比較深入系統,并形成了很多的成果。在亞洲,工業文化發展最為突出的是日本,日本企業能夠成為百年企業、甚至千年企業的長壽密碼就在于形成了獨特的工業文化,既吸納了西方文化注重技術和追求效率的元素,又兼備日本傳統文化中視企業為家庭的觀念意識。日本是亞洲國家,與中國同屬儒家文化圈,其工業文化建設發展值得我國借鑒。
我國對工業文化的研究相對較晚,提升的空間很大。工業文化研究受到重視是在黨的十八大之后,2010年中國的制造業增加值在世界占比首次超過美國,2012年前后中國該占比超過了20%,中國工業處于由大變強的關鍵時期,這也意味著中國工業文化發展研究迎來了新的機遇期。“工業文化”一詞很多學者在使用,但并沒有給出相對權威的定義,該文認為王新民等在《工業文化》一書中概括比較全面,認為工業文化定義具有多義性,廣義的工業文化,是指工業社會的文化。狹義的工業文化,是指“伴隨著人類工業活動而形成的,包含工業發展中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1]。隨著國家從戰略層面高度重視中國工業文化的發展,遼寧成立了工業文化發展研究中心,旨在研究遼寧工業文化問題。
遼寧工業文化的生成得益于遼寧工業發展的深厚基礎,遼寧省的重工業企業多肇始于日本侵略時期,日本投降后,蘇軍強拆和國共戰爭下對遼寧主要工礦業設施造成一定的損失,根據相關調查,被蘇聯強拆的東北機器設備總價值達20 億美元[2],都是最好的、最新的設備,造成各個行業生產能力急劇下降,多數企業停工停產,損失巨大,僅東北鋼鐵業保守計算損失達13 126 萬美元[3],煤炭業的損失達64 720 544 美元[4]。蘇軍撤后,國民黨又借機發行債券,大發橫財,共累計發行“金圓券”25 200 萬元[5],1948年解放初期,整個工業處于癱瘓狀態,全省工業生產只及1943年的5%,工人失業率達90%[6],工礦企業幾乎成了廢墟。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重新接收和管理這些工業企業,遼寧工業發展創造了強大的工業產值和工業產量,為新中國奠定了雄厚的工業經濟基礎,成就了遼寧“新中國的裝備部”的美譽。比如鋼鐵,經過三年國民經濟恢復發展,鋼鐵產量1952年為94 萬噸,比1949年的11.4 萬噸增長了7.2 倍,超過了新中國成立前的歷史最高水平。1953年12月,毛澤東同志給鞍鋼全體職工復信祝賀:“鞍山無縫鋼管廠、鞍山大型軋鋼廠和鞍山第七號煉鐵爐的提前完成建設工程并開始生產,是1953年我國重工業發展中的巨大事件。”[7]機床1952年生產了4 430 臺,是1949年的4.9 倍,比歷史最高水平1943年增長5.6 倍。水泥、平板玻璃和棉布等工業品產量都有了大幅增長。同時,工業總產值在1949年至1952年逐年增高,1949年遼寧工業總產值為11.9 億元,1952年增長為45.3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2.8 倍。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遼寧工業建設和發展取得更大成就,全省工業總產值快速增長,1957年工業總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3.14%,達到117.1 億元,比1952年增長1.6倍,年均遞增20.90%。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增加,全國60.00%的鋼鐵產量、50.00%的燒堿產量、30.00%的金屬切割機床、27.00%的發電量均產自遼寧。遼寧固定資產原值居全國第一,占全國的27.50%,工業總產值居全國第二,占16.00%。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遼寧形成了以鞍鋼、本溪為主的鋼鐵工業,以撫順、阜新為主的煤炭工業,以沈陽、旅大為主的機械工業,以撫順、錦西、旅大的石油化學工業及建筑材料工業為基礎的全國重工業基礎。遼寧在全國經濟建設中的地位明顯增強,成為“共和國的長子”。
三線建設是我國20 世紀60年代初,在經濟建設上的一次重大戰略部署,當1964年5月中央提出三線建設的戰備指示后,中共遼寧省委立即成立了工業三線建設領導小組,形成了一條支援三線建設的戰線,要求各地區建立相應的組織,各部門指派主要干部專門負責該項工作,負責搬遷任務的企業也成立了專門的領導班子,從動員職工技術支援、設備調撥、企業搬遷三大方面著手,生產搬遷兩不誤,基本完成國家交給的任務。據統計,從1964年發出號召至1970年,遼寧省陸續遷往 “大三線” 職工99 800 人,隨遷家屬156 600 人[8],提供了大型設備,撥付了大量資金,體現了“共和國的長子”的奉獻擔當精神。很多職工“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三線建設根據戰爭需要多安排在“靠山、隱蔽、分散”的偏僻地方,條件非常艱苦,廣大職工克服重重困難,投入到三線建設中,他們有的未落實回原籍政策一輩子住在三線當地、安家立戶,凸顯了三線建設職工們艱苦創業的奉獻擔當精神。
在如火如荼的工業生產實踐中,涌現出一大批尉鳳英、孟泰等先進人物,他們身上體現的是勤奮務實的勞動價值觀念、愛崗敬業、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這種精神是遼寧工業文化的核心要素。其本質是尊重勞動的價值觀。中國人用自己的革命理想的傳承方式塑造了社會主義的勤奮務實倫理,為新生的工業文化注入了生命力。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后沈陽市工會推薦評選了全國和省市各級勞模2.9 萬人次,其中,全國勞模475 人次,省勞模2 472 人次。先進的事跡成就了非凡的勞模精神,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沈陽市在市中心建成勞動模范紀念館,該館是全國勞動模范最多的較大型專題紀念館,重點展示了112 位勞動模范、勞模集體。勞模先進事跡折射出沈陽老工業基地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勞模精神是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重要的精神財富。
“鞍鋼憲法”是鞍山鋼鐵公司于20 世紀60年代初在企業管理中積累的一套豐富經驗,核心思想是“兩參一改三結合”制度,即“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管理者和工人在生產實踐和技術革命中相結合。”是我國和遼寧省對企業管理和技術革新的一次探索。對此,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教授羅伯特·托馬斯評價說,這是“全面質量管理”和“團隊合作”理論的精髓,它弘揚的“經濟民主”恰是增進企業效率的關鍵之一。日本的豐田公司直接對《鞍鋼憲法》進行了大膽吸收,企業更加看重技術、專利、質量、創新,很少談及營銷,倡導敬業、進取、追求極致的工業文化精神,豐田經驗受到西方資本主義企業推崇。正是這些工業文化成就了日本企業的高端制造能力和專業技術優勢。《鞍鋼憲法》倡導充分發揮勞動者個人主觀能動性、創造性,主張實行群眾性技術革命,民主管理,團結合作的企業制度,沖擊了企業傳統的分工理論,探索出促進企業增加效率的關鍵因素,這是我國企業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走出的一條區別于蘇聯“馬鋼憲法”的企業管理經驗。
遼寧工業發展不僅奠定了遼寧豐厚的工業基礎和工業遺產,而且形成了獨特的工業文化資源,成為遼寧精神乃至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遼寧豐厚的工業基礎和工業遺產,形成了遼寧獨特的工業文化資源。工業文化的常態是創新,打破一切傳統的創新是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
第一,遼寧工業文化的創新性發展,需要依靠創新者自己去創新創造不曾存在的需求。工業文化發展歷史表明,一種工業文化的發展必然帶來一國的富強和繁榮,德國提出的工業4.0、美國GE 公司計劃打造的“工業互聯網”、中國提出的“制造2025”等都是創新發展工業文化的宏偉藍圖。
第二,遼寧工業文化的創新性發展,需要建立起我國甚至遼寧省工業文化的邏輯體系和理論體系。中西方工業發展架構在不同文化價值觀念體系之上,中國的文化價值理念在于對集體主義觀念的弘揚,強調奉獻精神,形成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文化邏輯體系和理論體系。
第三,遼寧工業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必須大力弘揚工業文化精神。工業精神是提升工業發展軟實力的根本要求。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發展實體經濟,大力倡導和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報國之路,這從國家政策層面喚起了全社會對工業文化的尊崇、贊賞。
第四,遼寧工業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必須加快發展工業文化產業。工業文化產業是助力工業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工業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創新科技手段,要以新的視角研究工業文化的發展,實現從一維時間到三維空間,從數據圖表呈現到大數據動態分析的飛躍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