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登元
目前,教育學界普遍認為“新文科”概念起源于希拉姆學院——美國一所綜合性私立學院,其于2017年率先提出了“新文科”,他們提倡新時代高等教育文科教學進行各專業學科重組,打破各學科之間的壁壘,實現跨學科綜合性學習。
當前我國“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源于2018年8月,中共中央要求“高等教育要努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1]。同年10月份《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發布,標志著我國新文科建設邁出了第一步;隨后,國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發布一系列文件,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由此,歷史學、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與哲學等人文學科首次進入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的培養計劃中,打破了以往理科獨占鰲頭的局面;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與科技部等多個部門聯合在天津市召開“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對新文科的建設發展作出了正式回應,意味著新文科建設工程正式走向全國性的實施階段。
與新舊之新不同,新文科之新強調創新,以新科技為立足點,提出文科建設應順應現代化的要求,通過各類不同學科協同合作,實現傳統文科的交叉融合與開放包容,體現技術人文性。另外,新文科戰略提倡與支持現代信息技術融入文科建設發展中,從而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至此,新文科戰略的提出順勢成為社會人文學科現代化發展的載體,而“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作為一項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國家戰略部署,應盡力實現其為社會服務的職能,教育部吳巖司長在第一次高校專業設置與教委會全體會議上關于新文科建設明確指出:“我們一定要讓新文科這個翅膀硬起來,中國高等教育飛得才能平衡、飛得高。”
在此背景下,傳統人文學科在結合自身學科基礎上如何抓住這一時代發展機遇,建設成為具有新時代新人文特征的新型文科,自然成為傳統文科發展的新趨勢與新方向。對外漢語教學作為高校傳統人文學科中語言教學一脈的文科專業,主要教學任務是培養熟練掌握與運用漢語系統知識的能力,并實現漢文化在國際上對外輸出的效能。當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時,在新時代人文學科發展涌流中,有必要抓住這一新機遇進行全面的發展與革新,調整學科的定位,順應新時代潮流,滿足現代人文社科對新時代語言教學人才培養的需求。
作為一門較為年輕的專業,對外漢語教學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至今仍處于中期發展階段,其學科體系并未達到成熟,在發展道路上必然存在各種有待研究與解決的問題與矛盾。就對外漢語教學體系來說,呂必松先生從教學與科研、理論研究和理論應用、單項研究和綜合研究三方面的關系問題論述了現行對外漢語教學面臨的問題[2]。具體來說,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門綜合性與交叉性極強的專業,其專業教師往往教學任務繁重,課時長,完成正常教學任務之后較難安排出多余的時間進行學科理論的深入研究,導致學科教學與理論研究斷層,由此又造成理論研究的雙向矛盾:從正向來看,急需解決的理論問題沒有可提供依據的研究成果;從反向來看,現有的學科研究成果不能正常投入理論研究中,使得研究與應用背道而馳。造成上述矛盾,也與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研究學科的方式有關。在日常的課程研究中,往往是單項專題研究居多,綜合研究較為薄弱,缺乏全面、系統的學科研究觀念。
除此之外,在實際教學活動中,作為一門偏向性與目的性較強的專業,對外漢語教學在全國范圍內還普遍存在可供研究的設施環境不夠完善、教學理念固化、學科自身局域化以及課程模式仍較為傳統等現實問題。而新興的新文科建設立足于新技術、新需求、新國情,旨在打破各學科之間的壁壘以及各專業之間的隔閡,從而促進各學科互相借鑒、共同發展,使得人文學科能夠更加適應以及促進現代社會發展[3]。以此看來,新文科建設所具有的科學內涵正好能夠與對外漢語教學發展存在的問題實現較好的對接,為對外漢語教學課程的具體建設提供了較為明朗的參考與借鑒。
對外漢語教學在實施具體教學課程時應有全局戰略性的觀念。以往的對外漢語教學理念始終圍繞著“怎樣教好”與“如何學好”對外漢語教學這一專業,以專業教學本身為基準點,向其他專業課程輻射。也就是說,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理念自始至終都局限于學科本身發展的固定思維,對于學科發展來說無疑是不利的。進入新時代,對外漢語教學想要謀求發展,都必須調整自身學科發展理念以適應社會發展的新需求。而新文科站在統籌全局的高度,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21世紀世界科技突飛猛進的背景,嘗試突破以往傳統文科中固化了的理念模式,并認識和解決人文學科本身存在的問題,逐漸構造出中國獨特的高校人文學科體系,從而起到引領人文學科新發展的作用[4]。因此,對外漢語教學建設應從發展本身理念的態勢走出來,轉為著眼于當今世界錯綜復雜的形勢,主動承擔向國際傳播我國文化的學科責任,服務于我國相關戰略,培養能夠講好中國故事的高素質人才。在教學環節,有意識地融入審美、科技、人文等能促進學科人才全面發展的知識,在編排教材與教學環節時應著重突出新時代的發展理念。總之,對外漢語教學在搭載新文科這一“順風車”時,應培養出與時俱進的學科發展新時代意識理念。
對外漢語教學要想獲得新的突破與學科的升級,需要在原有的理論基礎上創新教學模式。傳統的對外漢語教學模式往往更多停留于綜合語言教學理論知識層面上,缺少實際的操練機會。魯健驥先生曾表示,對外漢語教學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目前仍十分薄弱,外語教學的實踐性原則沒能很好地貫徹,這就導致學生在進行專業內容自我轉化和語言學習上困難加大,需要經歷一段很長的“坐飛機”時間[5]。因此,教學模式的轉變是對外漢語教學急需解決的難點。而新文科建設調新技術的實際運用,再在文科教學中主張加入“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技術等新興科學技術,依托科技平臺,將傳統文科教學盤活,這對于對外漢語教學來說無疑是非常有利的。對外漢語教學在實際課程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當今成熟的科學技術。在進行語音發音口型教學時,可以通過實際的科學儀器物理掃描發音者的口型以及繪制音頻線圖來判斷學生發音是否規范;在對學生進行實踐內容教學時,可以依托人工智能與互聯網實現虛擬平臺教學,使學生身臨其境直擊所學內容的實際運用效果。
作為文科類的一門專業,對外漢語教學想要在新時代謀求全面綜合性的長遠發展,應該實現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和滲透。在過去的學科探索中,對外漢語教學與其他的學科界限劃分得過于明確,存在業壁壘,導致對外漢語教學與其他專業學科之間無法得到有效的學科交流,甚至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引起學術范疇的爭執。而新文科在建設過程中強調“新融合”與“新交叉”,促進文理學科之間的學術思想交流,這對于解決對外漢語教學上述問題無疑是有所助益的。對外漢語教學應借助新文科的發展特點,打開自身教學的邊界,主動與其他學科取得聯系,實現跨學科、多學科研究,促進交叉與邊緣學科的產生與發展。正如克萊恩所說:“當今學科教學中形成的交叉學科,已和人類社會各類學科知識產生過程密不可分,而具有明顯外圍界限特征的獨立單一學科教學儼然成為了歷史,因此學科交叉既在學科之內,也理應在學科之外。”[6]所以,在今后的學科發展中,對外漢語教學應主動與學科取得聯系,如與哲學類專業一起研究和培養學生新時代人文哲學素養;與理工類專業結合,注重教與學之間的邏輯理性思維等,全面體現對外漢語教學的綜合性發展。
對外漢語教學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具有獨特的作用與價值,旨在促進學科的科學發展,對外漢語教學以新文科建設引導,從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模式與融合學科三方面入手,可為對外漢語教學尋得一條新的學科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