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彩美,趙明芝
(1.上海城建職業學院,上海 201499;2.上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上海 201900)
長期以來,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孤島化”的窘境,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學往往“兩張皮”,不能融會貫通。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開創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局面。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有序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師生頭腦,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該校“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華麗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綜合素養課、專業教育課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中,所有課程全面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構建全員、全課程的育人體系[1]。
隨著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越來越不能適應當前社會對學生的意識要求,教育觀念發生轉變,同時為了提高專業技能,課程思政開始走入大眾視野。將課程思政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技能相結合,以學科素養為主,課程思政為輔,進行相應的核心價值塑造,在學科核心素養培育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思政教學的滲透,展開思政育人的教育模式。
高職院校學生年齡處于18~22 歲,還處在青春期的大學生雖然生理上日趨成熟,但他們的思想卻尚未定型。自1999年我國高校不斷擴大招生人數的教育改革以來,學校錄取門檻降低,生源質量也逐漸下滑,尤其是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的學生文化成績相對較低,他們中有較多一部分人自由隨性,學習動力不足。另外,很大一部分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普遍較好,而自我意識較強,缺乏責任心、吃苦耐勞和勤奮拼搏的精神,他們不喜歡枯燥的專業理論課和思想政治課,缺乏廣博的知識底蘊和美學素養,也缺乏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意識。而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社會上的道德敗壞、嫌貧愛富、唯利是圖、官商勾結等直接影響到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導致一部分的學生價值觀扭曲;另外,國際間的競爭以及網絡社會的發展,多元性的文化交流也給我國的傳統民族文化帶來了沖擊等,這些復雜因素給高職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
筆者對滬上室內裝飾行業相關企業做了調查研究,設計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的總體評價為以下幾點。
(1)高職環藝學生的文化素養、道德修養和專業素養與本科生相比還有一定差距,與市場要求相差甚遠。
(2)對崗位的期望值過高,現實與回報失衡,導致企業人員流動性大,不利于企業的良性發展,更不利于設計師自身的發展。
(3)急功近利、心態浮躁,為了拼業績而高速低效地完成設計工作,導致設計含金量不高,長此以往,設計師的創新性極速下滑。
(4)設計思維定式,缺乏創新能力,設計方案很難得到業主鑒賞,直接損害企業利益。
(5)養尊處優,缺少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質。
由于近幾年高校擴招導致包括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內的各專業就業人數上升,就業市場需求近乎飽和,受疫情影響今年的就業形勢比以往更為嚴峻。很大一部分室內設計師來自行業對口的各大高校的學生,還有一部分設計師來自行業相關的建筑專業和藝術設計專業,國內的室內設計行業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當下,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壓力倍增,只有具備內外兼修的職業素養,才能適應市場需求個性化及工作內容復合化,從而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可。
為了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高職院校環境藝術專業的教育結合,應把重點放在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將《居住空間室內設計》 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課程教學與改革中,如何為社會培養出專業技能和良好品行于一身的優秀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
《居住空間室內設計》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主要指導學生對住宅的室內空間進行規劃與設計,綜合了房屋建筑學、人體工程學、美學、心理學、工程制圖等多門學科內容,是設計與施工、藝術與技術交叉融合的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并非純粹的藝術創作,也不僅是一門科學技術。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了解居住空間的歷史演變和發展趨勢;掌握國家相關的設計規范和準則;掌握居住空間室內設計原理、方法和步驟;掌握居住空間的裝飾材料與施工工藝; 能夠運用專業圖紙語言和形式美法則表達設計想法。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具備室內設計行業相關崗位所需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居住空間室內設計》課程要求學生具備實事求是、嚴謹細致、精益求精的工程制圖習慣及藝術創新能力。工程圖上的每一個尺寸都要準確,每一個結構都要正確,并且按時提交每一個時間節點任務,否則就會帶來極大的工程隱患。對圖紙負責,就是對自己、對業主、對設計單位負責,在課堂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社會使命感。
居住空間室內設計傳達了設計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總是帶有特定的文化色彩和魅力,文化總是帶有歷史的色彩,設計者應在歷史的發展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融合傳統與現代元素并加以創新,拓展經濟適用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形成當代設計的中國主題。加強對未來設計師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僅是對人才技能的提升,也是通過思政育人促進整個室內設計行業的良性發展[2]。
《居住空間室內設計》作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必須根據專業課程特點深入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育人元素,踐行融合策略,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作用,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3]。
3.2.1 融入世遺和非遺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且源遠流長,古代傳承下來的文化遺產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人類罕見、無法替代的財富,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的價值,更是為后人提供了精神和行為的風向標。在教學中融入北京四合院、山西晉中民居、皖南民居、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等我國不同地域的傳統民居建筑與室內陳設藝術,以世界文化遺產教育促進學生民族文化素養和美學素養的養成。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明式家具制作技藝、漆器髹飾技藝、蘇州緙絲織造技藝等中國傳統美術和傳統技藝,了解我國傳統民俗風情和禮儀文化,感受我國明清鼎盛時期傳統室內陳設藝術的光輝魅力,促進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尊重和認同,引導學生思考中國自信從何處來[4]。
3.2.2 充分利用課堂實訓
(1)思政案例一:觀看央視紀錄片《故宮100》。
通過課堂中引入每集6 分鐘的短紀錄片節目,聆聽一百座中國古建筑的命運,呈現明清故宮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可以了解故宮的眾多非開放區,如皇家私密空間、宗教場所以及一些傳統的宮廷建筑工藝。通過一百個建筑空間故事,建構一個故宮的全息建筑影像系統,以既富現代感又多樣的方法,把紫禁城建筑的功能、意象及美學價值演繹,進而推動中國文化中的普遍意義,面向世界,使學生產生文化共鳴,從而喚起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2)思政案例二:保護中國文化遺產的先驅——梁思成與林徽因。
通過對中國傳統建筑及其室內陳設藝術的分析,引入對近代中國建筑學術發展有著卓越功勛的梁思成先生的生平介紹。《圖像中國建筑史》一書的創作更是離不開先生嚴謹扎實的治學態度和矢志不移的精神意志,正是基于這種踐履篤行的精神,才能蔚為大成。他在《圖像中國建筑史》一書中精心繪制的建筑圖紙,是公認的古典作品世界級制圖標準,他向世界通俗解說中國建筑,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足可見其偉大的愛國情懷[5]。他在建筑領域的偉大成就與他嚴謹治學、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積極面向現實的態度是分不開的。了解梁思成與林徽因的生平事跡,使學生們感受先輩們扎實的基本功、廣博的藝術涵養和宏大的學術視野,了解作為未來的設計師所應當具備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明確今后學習的目標和方向。
(3)思政案例三:匠人精神。
居住空間的設計與繪制要具備邏輯性和嚴謹性,要嚴格遵守國家相關的技術制圖規范標準,哪怕是一條線、一個標注,都要精心畫好,因為設計圖紙上的小小錯誤將會引起施工問題,從而導致工程工期延誤,甚至整個項目工程失敗的嚴重后果。設計是嚴肅的,是一絲不茍的,是精益求精的,不能急躁地完成設計任務,此過程中需要學生反復練習、檢查和修改圖紙,初步培養學生認真負責、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并逐漸滲透工匠精神。整個設計過程分為數個時間節點,設計內容由簡到難,學生必須按時間節點提交相應的設計任務,從而養成他們良好的時間觀念,提高學習效率[6]。
(4)思政案例四:家裝和建材市場調研。
學生自主選題,自由組隊,每隊人數3~6 人,對所選設計主題進行分解并細化,確定題目講述的邏輯框架,發揮團隊力量獲取與所選主題相關的知識,給出科學、系統、合理的結論。學生全程參與調研各個環節,通過思考分析,查閱文獻資料,實地調研,動手實踐等諸多環節的參與,鍛煉學生系統、全面的思考能力、分析總結能力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嚴謹、勤懇的學習態度合和一絲不茍、吃苦耐勞的勞作精神。最后通過調研匯報交流和點評,分享各組團隊調研成果,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和專業志趣,養成學生理性的評判思維和良好的心理素質[7]。
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就業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人單位也對高職環藝畢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專業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人文精神和職業素養的同時也能提升教師個人的政治覺悟,為社會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需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