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禎彥,朱旭,劉曉丹,李平,陳書,鄧思思
(湖南中醫藥大學 中西醫結合學院,湖南長沙 410208)
醫學生是我國醫療力量的后備生力軍,培養專業能力強、基礎扎實、具有創新能力的醫學人才是我國醫學教育的根本目標[1]??蒲兴悸放c方法是一門連接醫學基礎與臨床的重要課程,是醫學生開展科研實踐的重要理論支撐?!犊蒲兴悸放c方法》課程內容較為抽象,概念性的知識多,注重科研實踐,學生學習過程中常常感覺內容空洞,難以理解[2]。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互聯網進入日常教學,探索智慧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課題。線上網絡教學是以互聯網教學平臺為媒介,組織學生開展線上授課,師生交流互動,同時借助互聯網共享資源開展課后輔導學習和線上答疑等形式來進行課程教學[3]。鑒于此,該研究擬通過使用線上平臺智慧樹和騰訊課堂進行課程教學、教師答疑、分組討論和文獻分享等授課形式。利用多樣化的互聯網資源提高高校教學的高質量,也為科研思路與方法未來教學改革提供指導意義。
以湖南中醫藥大學2017 級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5 班(54 人)和6 班(52 人)共計106 人為實驗組;選擇上一年度線下教學的2016 級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4 班(49 人)和5 班(48 人)共計97 人為對照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年齡在19~21 歲,課程授課教師相同,使用教材均為魏高文教授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科研思路與方法與循證醫學》。
“科研思路與方法”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讓本科生初步掌握醫學科研特別是中醫藥科研的思路、思維方法、主要內容和基本研究方法[4]。課程設置為24 課時,其中21 節為理論授課,3 節為實踐課時。該研究對照組采用常規線下教學方法; 實驗組采用線上騰訊課堂授課+智慧樹學習平臺(智慧樹電腦端和手機端到APP)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采取的方式有:(1)教材中12 章節內容除8 個講授章節外,提供其余章節的線上教學資源和教師錄制視頻用于自學;(2)每個章節的學習任務和知識要點均通過智慧樹學習平臺進行發布;(3)課前一周教師推送該周學習任務和授課相關資源(教學課件、學習視頻、文獻和討論主題),學習情況通過智慧樹學習平臺進行反饋,教師根據平臺統計的學習情況調整和安排講解內容和授課進度;(4)課中教師通過手勢簽到和隨機提問等形式實時監督學生學習情況,通過彈幕形式與學生進行教學互動,每堂課圍繞講授內容教師提出一個科研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學習;(5)班級形成學習小組,各小組成員相互協作完成實踐課時的文獻分享環節(PPT 制作、文獻閱讀、背景知識整理和投屏分享講解);(6)建立專門的科研思路與方法授課交流群,課后由專門的教師與學生溝通交流和答疑解惑。
期末考核均使用同一套試卷,以100 分為滿分,主觀題占比60%,主要考察科研實踐能力;客觀題占比40%,主要考察理論知識結構。課程結束后對兩組學生實施問卷調查,調查對科研思路與方法教學的滿意情況,包括授課形式、自學能力、學習興趣、溝通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內容[5],分滿意、較滿意和不滿意3 個選項; 另對線上教學的學生進行了開放性問題問卷調查,包括:“本學期線上教學的形式您喜歡嗎?”“您覺得線上教學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您覺得哪些教學資源是感興趣的?”“您最喜歡哪些教學視頻?”
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2020年3月至5月科研思路與方法教學線上授課期間,學生平均每月登錄平臺頻次為2 968次,因上課時間為周四下午(5 班)和晚上(6 班),故智慧樹學習平臺訪問量在周三和周四訪問量最多,且主要上線時間為晚間19:00~22:00 之間。每月按時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比例分別為80.2%、90.6%、98.1%; 每月按學習計劃要求完成平臺自學資源學習的學生占比分別為67.9%、84.0%、95.3%,且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和自學資源的比例逐月上升,見表1。
對2017 級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106 名學生(實驗組)和2016 級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97 名學生(對照組)的期末課程綜合考核成績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見表2),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學生的綜合考核成績為(86.96±6.97)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的學生成績(78.45±6.13)分,且實驗組高分段人數比例為86.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4%,且實驗組無不及格人數。

表2 實驗組和對照組期末考核成績比較

表3 科研思路與方法課程教學的滿意度調查情況[n(%)]
對203 名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科研思路與方法教學的滿意情況,發放問卷203 份,回收有效問卷203 份。結果(見表3)顯示實驗組61.3%的本科生認為線上教學形式要比線下傳統教學更滿意;66.0%的本科生認為提高了自學能力;54.7%的學生認為提高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65.1%的學生認為提高了溝通表達能力;68.9%的學生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提高了對醫學科研的興趣。調查問卷結果統計顯示,除“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外,其他項調查內容實驗組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針對開放性問題,學生希望教師能進一步將課本知識與科研實踐相聯系,增加科研設計思路和實驗設計以及課題撰寫等方面的視頻資源,部分學生希望成立科研興趣小組進入實驗室實踐,還有學生普遍希望課堂知識與中西醫結合臨床科研前沿領域相結合。
經過一學期的“科研思路與方法”課程學習,線上授課的班級成績明顯優于線下教學班級,學生普遍反映喜歡這種教學方式。線上平臺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豐富多樣,線上平臺的快速投票、答疑彈幕、頭腦風暴等小功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師生互動活躍;也可以快速收集學生的學情數據,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同時,在線教學平臺可以方便引用其他優質線上課程和其他網絡資源,可在課堂之中穿插使用,也可以作為學生課后興趣學習開闊視野。
線上教學也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教學組織能力還有待加強。線上教學與傳統教學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教師和學生們沒有見面,因此學生無法通過教師的肢體語言感受到教學過程中的情感起伏,而教師也難以充分地接收到學生的實時聽課反饋。這促使我們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需要進行更為周密的設計和組織,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以保證教學效果[6]。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不斷優化,線上教學已是時代的潮流,探索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合作模式,可以加強師生互動頻率,多渠道反饋教與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達到共享探索成就、體驗協作快樂的教學效果,為新時代的高校課程建設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