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光,高波,宮園園
(沈陽建筑大學,遼寧沈陽 110168)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工程管理類專業的特色課程建設模式的研究對于培養特色鮮明的工程管理類人才意義重大。工程管理類專業的特色課程建設模式的制定涉及因素繁多、環節眾多,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需要依托高等教育、系統工程、綜合評價、數學規劃與數理統計等多種理論集成應用,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關于特色課程建設領域的研究文獻較多,在特色課程建設視角方面,趙艷霞等基于應用型管理人才培養視角,研究了特色課程建設問題[1];周軍莉等探討了專業更名背景下的特色課程建設問題[2]。在特色課程建設理論方面,閆占輝等基于CDIO 理念,研究了應用型特色課程建設問題[3]。在特色課程建設環節方面,王保衛等從知識體系設置、課程資源建設、實踐教學環節及考核方案建議等方面,研究了特色課程建設方案[4];龔海平從課程決策與課程規劃等方面,研究了特色課程建設問題[5]。在特色課程建設途徑方面,丁玉祥從頂層設計、機制引動、課題帶動、專家推動等方面研究了區域特色課程建設的新路徑[6]。
綜上所述,關于特色課程建設的研究,已經在多個視角出現了一定數量的相關研究工作,但針對工程管理類特色課程建設的全方位、系統化的研究,還較為缺乏。筆者以高等教育工程管理類特色課程建設模式為研究范疇,以工程管理類的各個本科專業建設的特色課程為研究對象,研究面向工程管理類專業的特色課程建設模式。
工程管理類專業的特色課程建設模式建設的總體思路為“工程管理類專業的特色課程的提名與篩選—特色課程內容的設計與優化—特色課程教師的優選與整合—特色課程教學的創新與提升—特色課程實踐的布置與優化”。
工程管理類專業的特色課程建設模式體系框架如圖1 所示。
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定位主要包括: 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目標確立; 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宗旨確立; 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功能定位;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受眾定位等基本環節。
(1)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構建宣傳。
對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的建設背景、建設意義、建設目的、建設宗旨、建設功能、建設受眾群體等方面進行廣泛的宣傳。激發承擔工程管理類專業課程的教學單位、一線教師等主體對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構建的興趣與積極性。
(2)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條件公布。
為了提高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建設的效率,將最具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建設條件的專業課程篩選出來,需要制定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應具備的基本條件。這些基本條件應當包括:該課程對工程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該課程對工程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領域關聯度; 該課程對工程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程度; 該課程對工程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不可替代性等。并針對相關教學單位、一線教師等主體,公布上述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的基本條件,鼓勵相關教學單位、一線教師等主體進行專業特色課程申報。
(3)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提名征集。
在對外公布上述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的基本條件的前提下,向各個相關教學單位、一線教師等主體廣泛征集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提名,鼓勵相關教學單位、一線教師等主體積極參與,踴躍申報專業特色課程。
(4)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提名入庫。
將各個相關教學單位、一線教師等主體申報上來的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提名進行匯總、統計,整理出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提名資料數據庫。
(1)特色課程資質初選。
針對上述整理出的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提名資料數據庫,依據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的基本條件,對各個相關教學單位、一線教師等主體申報上來的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的申報資料進行初步篩選,剔除那些與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的基本條件不相符合的課程提名。
(2)特色課程單項選擇。
針對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的基本條件,細化拓展出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的單項評價指標。依據這些單項評價指標的達標值,對經過資質初選的那些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逐個地進行評判。選擇那些滿足所有單項評價指標的達標值的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入圍。

圖1 工程管理類專業的特色課程建設模式體系框架
(3)特色課程分類選擇。
針對經過特色課程單項選擇的入圍的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依據課程的基本性質進行歸類。組成特色課程分類評選組,在每一類別的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中,計算各個專業特色課程的綜合評價值。將各個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的綜合評價指從高到低進行排序,選擇排序較高的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
(4)特色課程整合優選。
將各個特色課程分類評選組所評選出的優勝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加以匯總。依據各類課程對工程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貢獻度,確定不同類別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所占有的比例,在此基礎上,結合其他因素的綜合考慮,實現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的整合優選,確定最終的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
(1)內容整體覆蓋面設計。
在進行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內容整體設計時,需要考慮內容整體覆蓋面設計,將該課程所涉及知識內容進行梳理,在有限學時的前提下,盡量實現該特色課程的內容的整體覆蓋程度,拓展該特色課程的知識面。
(2)難易度設計。
針對每一門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的特點與其在整個工程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功能定位,并結合該課程受眾群體的特征,設計該門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的難易程度,達到較為適宜的難易程度。
(3)特色性設計。
面向每一門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培養目標定位,實現其課程內容的特色性設計,在對課程整體內容的順序編排、表述形式編排、輕重緩急編排等方面進行特色性設計。
(4)系統性設計。
針對每一門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的整體內容設計,將上述的內容整體覆蓋面設計、難易度設計、特色性設計放在一起,通盤考慮,進行系統性協調與優化設計。再分別對原有的內容整體覆蓋面設計、難易度設計、特色性設計方案進行再調整。
(1)性質結構優化。
針對各門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的內容結構,從內容性質為出發點,優化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的內容結構。
(2)要素結構優化。
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的要素結構優化主要是針對特色課程的各類內容要素的結構進行優化。
(3)難度結構優化。
針對各門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內容的難度結構進行優化。
(4)學時結構優化。
針對每一門工程管理類專業特色課程的具體章節內容,合理分配相應的學時結構,實現課程章節內容的學時結構優化。
工程管理類專業的特色課程教改方式創新主要包括案例教學創新、實驗教學創新、互動教學創新、啟發教學創新等方式,在有限的課堂講授環節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提升教學互動程度與教學效果。
工程管理類專業的特色課程的精細化、生動化課堂載體提升途徑主要包括授課語言設計、授課板書設計、PPT 課件設計、多媒體設計等形式,將單一的板書教學方式,改變多媒體技術手段為依托的多元化教學方式,提升教學內容的吸引力。
工程管理類專業的特色課程課后載體拓展主要包括課程教學視頻共享、課程網絡資源共享、課程網上答疑、課程網上習題共享等方式,將傳統的課程教學資源提供途徑轉換為課上課下聯動、線上線下聯動、實體虛擬結合的載體供給途徑。
工程管理類專業的特色課程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創新目的在于改變以往“一卷定成績”的做法,建立一套包括平時成績結構、成績評定規則、主客觀評定比、成績增減規則等方面內容的客觀、綜合、系統的多元化成績考核體系。